苹果和 Uber 在中国 * 依旧 * 是赢家 | SaaSPad 行业洞见

本文翻译自SaaSPad产品经理Nino的文章,点击查看原文。

“大难不死,意志弥坚”,不是吗?对创业公司和像Uber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道理也一样。回顾八月份,当Uber宣布将被其中国区首要竞争对手“滴滴出行”收购时,我们都毫不迟疑地断言:Uber在中国大败而归。业外人士和一些网络评论员还用这个案例来讨论为什么美国公司拿不下中国市场。也有人通过Uber退出中国市场一事指出硅谷的影响力即将逊色于中国(纽约时报)。事实上,在Uber进入中国市场这件事上,Uber和硅谷才是最大赢家。

在中国时,我几乎每天都会使用Uber和滴滴。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在它们俩谁才是超群之作的问题上,我的心中从未有过丁点疑虑。不过,鉴于其中一个有更好的产品市场定位,我还是两个App都在使用。

在中国,遇到打车高峰时期、坏天气或非常情况时,你绝对会想要用本地产品滴滴。这种体验很糟糕,但冷酷的事实摆在面前,要想从A地到B地,或仅仅是想摆脱堵车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滴滴。这几乎是滴滴身上唯一的闪光点。

当你结束了一天工作或跨越了大半个城市出差,当你只想倒在私家车舒服的皮质座椅上好好放松的时候,你绝对会按下Uber的图标。想要一趟舒适的旅程,你就用Uber。

所以,伴随着苹果投资滴滴十亿美金的消息,Tim

Cook也在北京拍照作秀,假装坐滴滴快车,中国人看见都笑了。一家设立了全球用户体验标准的公司,投资了一家中国公司,而后者的用户体验在当地科技行业内都算差的。议论了没多久,我们也很快就乖乖闭嘴干活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苹果不会随随便便去收购/投资。

苹果为什么投资滴滴?关于投资的理论比比皆是。在Uber退出中国的决定中,苹果甚至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我怀疑苹果和Uber的员工很早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了,比大众知道得早得多。SaaSPad认为,苹果想加入_搏击俱乐部,_但又不想弄脏自己的手,所以他们花钱买了个拳手代劳。如果你没听说过搏击俱乐部,那是因为_俱乐部_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你懂的。

不要说起搏击俱乐部

中国的 科技 生意是门不干净的生意。买用户现象很严重,就连合法企业都在用有问题的手段获取市场份额和盈利。有上百万个钓鱼、假评论和欺诈事件(警告:信息来源为全球时报,仅供娱乐)在捕食中国的电子科技一代。我记得当Uber进入中国市场时,我和SaaSPad的联合编辑Hunter Gray争论过一个问题:外国科技公司能否像本土公司一样玩得一身泥。

Uber玩得不错,从各方面来说,它都比其他近期进驻中国的科技公司干得漂亮。但是在中国,对于打车这样的日常交易,人们并不迫切需要流畅的用户体验。即便如此,Uber还是成了赢家,因为它学到了只有弄脏手才能学到的东西,这些课价值连城。

“在中国市场能学什么?”,你或许会斗胆一问。中国的数字化事业独一无二。中国的移动化事业独一无二。如果你是家有全球性企图的公司,你得先在中国毕了业才行。你可以问问欧莱雅,几年前,我刚好有机会参加一个中国数字化专家组,和欧莱雅的几个管理层聊了聊。他们提到:来中国学习怎么做数字化,然后把学到的东西带到其他市场,击垮你的对手。Hey,也问问苹果吧。他们在深圳开设官方研发中心,并借此显山露水(例如:他们为什么投资滴滴)。

中国深圳,硬件孵化园

苹果可能是在中国开设研发基地的公司里最出名的一家,但它肯定不是第一家。其他IT、软件、电信、半导体、制药和制造业公司,很久以前就在中国开设创新商店了。

戴尔、思科、摩托罗拉、西门子、葛兰素史克、赛门铁克、AMD、阿尔卡特朗讯、DoCoMo,当然还有英特尔、微软的部分子公司,都已经在中国有了研发项目。他们几乎全都已经在中国销售产品和服务,并且把研发中心用作本地化实验室。事实上,多数外国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就是专为中国市场准备的(挺久前的文章,不过现如今依旧准确)。但是,他们投资中国研发中心不全是自愿的:上面提到的大部分公司,都是鉴于进入中国市场的需求而开设本地研发基地的。

不过,也不是谁都能在中国设研发中心。你必须在中国政府的公司列表上榜上有名。你必须拥有或开发了某项技术,并且想要中国公司有一天也精通你的技术,这才能排进列表。

聪明的 科技 公司来中国学习、调研和实验。他们不单凭盈收潜力来定义中国策略。要在中国成功,就要先出场,卷起袖子干活,学习用不同于硅谷的方式做数字化和移动化事业。从这一点上看的话,Uber是真正的赢家。他们玩得一身泥,但是也因此变聪明了很多。我也在中国创业过,这真不是简单的事。在我看来,出场打个漂亮仗就是胜利。

中国市场充满活力,它狂野而无法预料,观望策略或应急补救策略在这里都是没用的。你必须带着笔记本来,还要配备优秀的医疗/公关/执行团队,当你被揍脸的时候,他们能帮你保持微笑。

“摔得越低,飞得越高。”


|SaaSPad行业洞见| 特约业内资深人士撰稿 / 编译国内外精选文章,分享行业思考。每周持续更新。

文/SaaSPad

关键字:产品经理, uber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