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你必须要了解“包豪斯主义”

最近团队PM招聘,与一些产品经理候选人进行多次语音面试。其中一位候选人有着极其优秀的履历,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本科生,在美国顶尖的艺术学院完成硕士学位,供职过国际IT巨头和国内互联网独角兽。面试里向她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前如此流行“极简设计”?

一个看起来有点无聊的问题,“极简”,几乎是会被每个产品设计人员提到的词汇,毫无新意。但问题是,为什么它存在的如此理所当然,为什么它在当下会被认为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它发源于何时,它的本质是什么?

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场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当你再多问一个“为什么”时,往往会发现无从下手。往往对话以“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觉得,也都是这么做的”而结束。

当然这个候选人还是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是一个毫无惊喜的答案,甚至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如果一个来自于清华大学和美国顶尖艺术学院的精英人才,对这个问题都缺乏认知和思考,那极有可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产品设计人员的数量是非常少的。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比较标准的答案的,那就是今天想去分享的主题——“包豪斯主义”。

1. 包豪斯有关的三句名言和三个粉丝

直接开始讲“包豪斯主义”对大部分人来过于陌生,我们通过一些大家相对熟悉的东西开始。

产品设计行业中几个人尽皆知的名言警句,追诉其源头都可以到“包豪斯主义”:

艺术和技术,是一种新的结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这句话放在今天看的话非常普通寻常,乔布斯一生在追求的境界就是它。甚至连罗永浩都发明了自己的版本,说他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实际上这个理念来自于“包豪斯主义”的发起人,这个人有多牛逼,以及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有多重要,我们再讲。从今天起,如果你再看到类似的话,你就应该知道它的原始版本来自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校的第一位校长。

Less is more——密斯·凡德罗

没错,你大概率也是因为Apple产品和帮主的发布会听到这句话,但实际上它来自于包豪斯学校的最后一位校长密斯·凡德罗,这个人有多牛逼,以及这句话对人类社会的其他影响,我们也是放在后面讲。

God is in the details——密斯·凡德罗

“上帝(魔鬼)在细节中”,这句话依然来自于他。

在科技和互联网行业中,“包豪斯主义”有大量的簇拥们,我们今天只谈三个:

1)史蒂夫·乔布斯

帮主可能是“包豪斯主义”最为知名的粉丝,他究其一生都在把苹果产品打造成消费产品中的艺术品,今天全世界的创意精英们拿着那台优雅简约的Mac笔记本时,我们应当感谢帮主对“包豪斯主义”的信仰和虔诚。

“艺术”在中世纪时期,原本只属于贵族,而今天我们手中的iPhone甚至是小米和华为们,它们无一不对产品的设计品质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每个普通的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精致简约,这正是帮主和“包豪斯主义”的功劳。

2)张小龙

当然众所周知,Allen是帮主的忠实粉丝,微信团队每年批发苹果手机可见一斑。而如果你看过那份100多页的手抄版PPT,微信产品观的内部分享,你应该可以感受到“微信”产品对极致简约主义的执着。

我们从中挑几句Allen的话:

  • 极简方不能被超越
  • 产品是由理性搭建,却用来表达感性
  • 产品设计视觉关键词:未来、科技、抽象、简约
  • 只有体会到简约之美,才能应用它
  • UI设计围绕功能特性,而非反之

当你足够了解“包豪斯主义”之后,你会发现“微信”这个产品,是“包豪斯主义”在互联网产品中落地的经典之作。

3)Jens Riegelsberger(Goolge用户体验总监)

是的,整个Google产品中推行的设计理念也是“包豪斯主义”,Google用户体验总监Jens在2019年一篇纪念“包豪斯百年诞辰”的文章中,详细的描述了“包豪斯主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Google的用户体验设计的。

有了以上三句名言和三个粉丝的介绍,我想你对“包豪斯”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你本以为离自己很远的概念,其实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产品细节之中。

2. 什么是“包豪斯”?

我们开始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它字面来自于“bauhaus”德语音译,“bau”的意思是“建造”,“haus”的意思是“房子”,如果用最通俗的中文表达,那它的字面意思就应该是“盖房子”,如此淳朴。

我们要问它发源于什么,必须得结合它所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关键人物,时势和英雄一个都不能少。

20世纪初期,德国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尝试复苏,成立了短暂的魏玛民主共和国政府,这个政府虽然存在的时期不长,但管理风格相当民主自由,为此期间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活跃思潮提供了土壤基础。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日用产品的生产逐步被机器所替代,手工匠人逐渐落寞,艺术家们认为人们的日用产品非常的丑陋,缺乏艺术美感。而当时的艺术品消费,只属于富裕的精英阶级,普通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机器中,趴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以千百倍于手工匠人的效率,制造那些丑陋的日用产品给自己用。而人们居住的房子也是如此,精美的豪宅永远不属于工人和无产阶级。

这个时候,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出现了,格罗皮乌斯认为是时候把资本主义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他的方式进行解决了。他的答案便是“包豪斯主义”,他认为“艺术和技术”,应该寻求新的结合,让机器生产的东西也能够拥有艺术版的品质,这些技艺包括“木艺”、“纺织”、“绘画”、“金属”、“玻璃”、“陶艺”等,而这些统统服务于一个更高的理想——“建筑”,以“人”为中心建造适合居住的房子。

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步,便是能够改变当时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新型的人才,在这些人身上需要兼具“工匠的技能”和“艺术家的气质”。

格罗皮乌斯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我们先看一下格罗皮乌斯在20世纪早期建筑作品法古斯工厂,100年过去了,在它的身上你丝毫看不到潮流不再的痕迹,还是拥有如此现代感的建筑。魏玛民主共和国,也给了格罗皮乌斯的思想理念落地的机会,批准了格罗皮乌斯建立学校的要求。

伟大的思想拥有一种莫名的号召力,“魏玛国立包豪斯”学校很快就吸引了当时的极具特色的各路艺术和工艺大师,也吸引来了极其叛逆的年轻人学生们。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努力,能够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给社会造成的问题。这种略带一点嬉皮士的思潮,就算放在今天,我们也应该称之为“先锋”。

动荡的魏玛共和时期,为“开路先锋”们提供了较为开放的发展空间,但在传统社会的眼中,包豪斯和他的老师学生们实在是太过于前卫了,以至于包豪斯学校在魏玛受到本地市民的排挤。与包豪斯的辉煌影响力所不相称的,是1919年到1933年之间,包豪斯学校的诞生、发展和解散,颠沛流离,让人唏嘘。

包豪斯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1. 魏玛包豪斯:在校长格罗皮乌斯的带领下,完成了“表现主义”向“艺术和技术融合”的转型;
  2. 德绍包豪斯:格罗皮乌斯带领学生们在德绍这座小城市完成了“包豪斯主义”的教学楼和住宅区,实现了他们的梦想,而后汉斯·迈耶接替了格罗皮乌斯担任校长,迈耶作为一位彻底的社会主义者,带领包豪斯学校完成了较好的商业化,但也因为其政治立场被迫离任;
  3. 柏林包豪斯:密斯·凡德罗这位伟大的建筑师,是包豪斯最后一任校长,带领包豪斯完全转型为建筑学院并远离政治,但最终纳粹的统治下不允许有“包豪斯”如此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激进组织存在,最终在各位大师的共同讨论下,决定解散包豪斯学校。

我们无法给包豪斯一个准确或者狭隘的定义,当问到我们包豪斯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只能说,它代表了一种思潮,一种希望以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存在形式的思潮。它的那独创的教学方式也真正的培养了一批年轻才俊为人类社会持续贡献,它的教学课程依然被当今的艺术院校奉为圭臬,它所留下的那些精美简约的作品让人们看不到时代感,而这一切与它的思想相比都过于苍白。我想当大师们决定在柏林原地解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才是“包豪斯主义”真正升华的开始。

3. 包豪斯的全球化影响

纳粹的统治压力,逼迫这些极端先锋的灵魂快速地离开德国本土,在全世界范围内继续传播“包豪斯主义”的思潮,“包豪斯”也以这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扬光大。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决定前往美国,他一直是现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1938年开始他被任命为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为美国建筑留下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 约瑟夫·阿尔伯斯,1933年移居美国,在芝加哥先锋派的黑山大学开始教学,后来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系主任,他激起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先锋艺术家的灵感,同时也是光学艺术的先驱;
  • 密斯·凡德罗,1937年定居芝加哥,担任阿莫研究所建筑系主任,在纽约和芝加哥留下那些影响深远的建筑作品,比如西格拉姆大厦、新国家美术馆等;
  • 列奥尼·费宁格,1937年离开柏林定居纽约,1947年当选美国画家和雕塑家协会主席,被认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 汉斯·迈耶,怀揣着社会主义理想前往莫斯科,被任命为莫斯科WASI建筑大学教授,在莫斯科的多家机构担任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迈耶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功能主义者之一;
  • 约翰·伊顿,在苏黎世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学校担任主管,经营了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并出版了美术教学理论著作,至今仍是美术教育的关键元素;
  • 理查德·鲍立克,格罗皮乌斯的助手,在美国辗转后来到中国上海,担任了和平饭店和百老汇大厦的室内设计,1943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宣布成立,鲍立克担任城市规划学教授,成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第一人。

大师和他们的弟子们的传道远不止于此。

  • 当看到保时捷中控上那个精致的时钟时,你可能会想起格罗皮乌斯那座法古斯工厂正门口让人印象深刻的时钟;
  • 当看到宜家和MUJI那些简易家具和图形构造的地毯时,你可能会想起包豪斯校长办公室的那些陈列作品;
  • 当看到现代城市那些高耸如云的摩天大楼时,你可能会想起密斯·凡德罗那些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 当看到互联网产品中那些极致简约的图形和无衬线字体时,你可能会想起包豪斯广告设计的早期作品;
  • 当看到苹果产品优雅的线条设计时,你可能会想到康定斯基在反复强调的“点线面”基本元素。

虽然德国本土的包豪斯学校名气已经相对较小,但“包豪斯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已经是随处可见,伟大的思想永远不死。不知道这一切有没有达到大师们的预期愿景,向大师致敬。

4. 为什么“极简主义”会流行?

“包豪斯”经历了自身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并称之为“包豪斯风格”的纯粹的简约主义,那么为什么走向了极致简约,我个人总结为以下四个原因:

诉诸于自然逻辑,形式永远追随功能

这句话并非“包豪斯主义”率先提出,由沙利文在《高层办公建筑艺术思考》中写道:“不管是鹰击长空,还是苹果花开,是劳作的马,还是悠哉的天鹅,是枝繁叶茂的橡树,还是蜿蜒的溪流,是漂动的云朵,甚是东升西落的太阳,形式永远追随功能,而且这是规则。功能不变,则形式不变”。

这种思想站在了“巴洛克风格”的对面,相比于过度追求华贵气魄以至于堆砌华丽装饰的“巴洛克风格”,在“包豪斯主义”者的眼里,功能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一切形式设计均应该追随功能展开,而非追求形式本身。

诉诸于工业时代,高效率和规模化的生产

工业时代的机器生产,将人工制作几近淘汰,资本追求效率和规模化,这就决定了产品本身如果是过度复杂或者无法标准化的,将给效率生产留下障碍。包豪斯早期的作品很多实际上是由大师们手工制作的,而他们为了使人们相信机器也能生产出如此漂亮的物件,可以隐藏去了手工制作的痕迹,以至于这些早期作品被我们看到时,我们会认为是工业生产的产品,最经典的就是“瓦西里椅”。

诉诸于抽象本质,对感性美学的理性表达

艺术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被教授的东西,重在一种感性体验,而包豪斯的大师们则试图以一种探索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们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探索,不管是约翰·伊顿的基础色彩理论,还是康定斯基的点线面基础理论,他们都认为这看似复杂的世界,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事物元素所组成,越是简约至极的东西,越是能够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延展性。

诉诸于人类体验,复杂技术隐藏于精巧设计

工业和科技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巧和发展的技术,以至于非专业的人们对科技感到恐惧和陌生,而极致简约的设计便是要消除科技复杂化所带来的这种莫名恐惧,让人类用户的体验能够非常简单、顺滑的接受这些产品。普通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和操作都应该不需要那么的说明,在这中间产品设计人员就起到了降熵的作用。

5. 产品经理和包豪斯主义

终于写到文章的最后了,产品经理是否有必要了解“包豪斯主义”,转化成另外一个问题:你认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如果认为是“沟通协调能力”的产品人员,你可以直接关闭这篇文章了,不是写给你看的。

如果你认为产品人员的核心价值是“需求洞察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那你可以继续看了,你也必须要了解“包豪斯主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说到底更应该是“工匠”,而非“项目管理”。

因为你会发现,“包豪斯主义”的教育所希望培养出的人才,对应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就是“产品设计师”,要求这种人才既能够掌握到产品制作的技术本身,又应该拥有艺术思维,能够将“艺术和技术进行新的融合”。

“包豪斯主义”所追求的“形式追随功能”则是引导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功能所要满足的需求本身,而非在形式的层面上过多消耗。

“包豪斯主义”对抽象的坚持,也可以指导我们在产品设计中对功能设计的思考方式,是否可以去抓到有限的基本元素去应对各种各样的繁杂需求,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包豪斯主义”对形式极简的追求,也正是我们应该在产品方案中应该达到的水平,将复杂的技术实现隐藏在优雅的页面之后,让用户顺滑使用。

如此以来,也就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乔帮主、张小龙等等大佬都是包豪斯的死忠粉丝了。作为一个普通的或者怀揣改变世界梦想的PM,多了解一些“包豪斯主义”将会非常有帮助。

 

本文作者 @汪洋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