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用完即走」是不得已

上周末,张小龙先生的最新内部演讲又刷了屏,泛TMT类的公众号争相转载。科技行业的10W+热文靠大V,跟娱乐圈热点靠明星已经一样一样。好玩。

这让我想起上一次大家热议的微信产品价值观,「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话,听起来还略微装x,跟我们常见的粘性、长停留等产品价值观有点唱反调,如微风般轻轻打了自己同行的脸。

为了好理解,等价转化一下,微信=好的产品,那么其实人家的意思是「微信要用完即走」。

如果是普通产品,那么追求粘性、高频都没啥好吵的,但是放到微信身上,有些规律便会生效。尤其在停留时间上。

我们行业里表达钦佩,说阿里是「天上的公司」,那么微信便是「天上的产品」。(谁,谁在那说是天上人间的产品)

咳咳,所有跟人交互的产品都有一个特性,即会消耗人的精力。人的精力总量在一个周期内是有限的。当我们一个周期内的精力消耗太快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

高频、长时间使用的产品,也许令人沉浸,感觉爽YY,自然就会消耗人的精力多;反之,低频、短巧的东西则用起来轻松惬意。

微信的IM基础功能已经是一个高频随机(互动)发生器,没有QQ的上线概念后,可以全时段牵着用户。那么用户则始终对其要分配精力,时不时检查消息。随着其功能的逐渐丰富,覆盖的需求面越来越广,加上朋友圈小红点的致命吸引,用户分配给微信的精力越来越多,粗暴点,手机电池电量的使用统计里,微信的消耗占比则相当于它对你精力消耗的反映。

一个产品,对用户的需求满足度越来越高,对这个产品的好奇、热情则会一步步下降,俗称「审美疲劳」,这个「疲劳」不止是好不好看,还有这个产品在各种场景下带来自己的刺激、愉悦等情绪感官。再把市场环境考虑进来话,对应之下,就会形成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所有产品都想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做成常青树,希望陪伴用户走过无数春花秋月。然而,大自然万物皆有生死的规律对人有影响,间接透过人也对数字生命体产生了影响。

消耗精力越多,循环周期加快,疲劳累计也加快;对用户需求满足挖掘越快,产品对用户的「性吸引力」则会下降得越快,不知不觉便走到了生命周期尽头。

这是微信反复提醒自己要克制,克制,再克制的本源,不是怕什么商业化脚步太大扯到蛋,以腾讯对用户的理解深度,优雅的赚钱对其来说,一点不是难事。

真正难把控的,是跟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的对抗。

目前来看,既然青春留不住,那么延缓终点大BOSS的到来吧,让产品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来进化,增强生命力。

「用完即走」是一种节约消耗的精神,希望把用户从微信的「重」中拯救出来。频次、覆盖面、体验深度构成轻重结构,前两者跟商业价值根基挂钩,不敢妄动。最后一个体验,相对好把控。

每次轻松点,用完就走,不要贪留,降低用户的体验负荷,使用户跟微信的交互处于一个可控的「轻」量级水准。如乘小舟溯溪而下,多看两岸景色,少担忧船行稳急。

当然,对大部分产品来说,是没有机会遇到微信这种甜蜜的担忧。


题图来自Pawel Kuczynski

文/杨夏

关键字:产品经理,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