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伟大的产品只专注做一件事
uber 不允许你预订出租车、亚马逊一开始只是卖书、谷歌只是一个搜索引擎、麦当劳没有餐具;不知为什么,我们仍然相信一个产品要想成功,它必须做很多事情。
这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当新产品试图让市场相信它们是值得的,或者当公司提供的产品超出了需求时。
新公司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试图提供竞争对手拥有的所有东西,他们相信这样做会吸引更多的兴趣并赢得客户。
另一方面,一些老牌公司认为,投入更多的产品和资源,总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但是我要在本文里告诉大家,为什么“总是想提供太多的功能和特性”是一种心理问题,以及新产品如何通过专注于一件他们擅长的事情来克服它。
一、从改变行为开始
正如我们所知,人类是习惯的动物;如果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行为模式,大多数时候都会习惯性的遵循这种模式;那么对于一家新公司来说,要说服人们必须购买他们的“创新产品”,将是很困难的。
当一种产品改变了人们的习惯时,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例如,iPhone 就是一项创新,因此,要让你的产品成为一种习惯,它必须只做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必须要做得很好。
为什么?因为只有学习难度足够低,同时回报足够高时,人们才会更容易转向使用你的新产品。
对于制造商来说,增加产品功能的诱惑总是存在的——因为传统逻辑认为,越多越好,然而真正天才的是做减法。
——罗伊·萨瑟兰( Rory Sutherland),奥美集团副总裁
早在 2006 年,麦当劳的增长就停滞了;这家快餐连锁公司认为问题出在菜单上,所以尝试了很多新产品,结果产品种类增加了一倍,但销售额几乎没有变化;2016 年,它走上了一条新路——它放弃了大部分额外的新品,回到了基本款,并且更加聚焦于其受欢迎的早餐系列。
销售额最终实现了跃升,2017 年同店收入增长 6%,股价上涨 40%(数据来自哈佛商业评论)。
二、学习曲线必须更低
要改变一种行为,如果你的产品的学习曲线(即学习难度)很低,那就更容易做到。
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如果我们找到了一种可以完成某项任务的服务或产品,并且用它做得很好,哪怕有另一种产品或服务更好,我们也几乎永远不会切换过去。
为什么?与熟悉的事物在一起是我们的天性,我们不喜欢冒险去学习某样东西,因为往往学习之后才发现那不是我们需要的。
一旦用户选择了你的产品,他们就很少会转而使用其他东西。
那么如何降低学习曲线?使用隐喻。
当一个应用程序的界面和操作方式与用户熟悉的体验一致时,人们学得更快。有些经验来自现实的物理世界,而这些现实的隐喻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无论是点击切换开关,拉动页面让下面的内容展现,还是在屏幕上拖动滑块,滚动选择日期,人们都是下意识的按照既有经验操作。
始终去了解你的核心用户每天使用的其他应用程序。它会带来类似的体验设计,消除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减少摩擦。
三、选择过载
许多产品失败,或公司不能获得新用户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太多的选项、特性、服务或产品。
当用户面对太多的选择的时候,总是会坚持现状,坚持以前习惯的选项,或者干脆放弃选择,不再使用;用太多的东西让你的用户不堪重负,出现选择困难,这个过程称为“过度选择(Overchoice)”或“选择过载(Choice overload)”。
选择过载是一个认知过程,当面对许多选择时,人们很难做出决定。
——维基百科
当有许多相似的选择时,就会出现选择过载的现象;由于做出错误的选择可能会带来许多潜在的结果和风险,所以做决定变得非常困难。
拥有太多几乎同样好的选择会让人精神疲惫,因为要花费精力对每个选项进行一番权衡对比,才能选出最好的一个;当你为家里买任何东西(洗碗机、微波炉、洗衣机、吸尘器等)时,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四、NIKE 和 Apple 的通话
即使 Google 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可是当你把苹果所有的产品都摆在桌子上的时候,依然会觉得它们超出 Google 的产品很多。
为何会如此?苹果有着一套完善的设计哲学,而且从一开始就没有变化过——去掉无用的东西( get rid of crappy stuff)——这一理念也帮助耐克和苹果一起成为最伟大的品牌之一。
当马克·帕克成为耐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时,他和史蒂夫·乔布斯通了电话,问他:
“你有什么建议吗?”帕克问乔布斯。
“嗯,只有一件事”乔布斯说“耐克生产世界上最好的一些产品,让人渴望的产品;但是你也制造了很多垃圾,把那些没用的东西丢掉,专注于好的东西。”
乔布斯停了下来,帕克在寂静中咯咯地笑了起来;但乔布斯没有笑,他很认真:“他是对的。”事后帕克面对采访时说。
——来源:福布斯
五、苹果是怎么做到的
苹果没有发明新产品或新品类,几乎一直以来,苹果的所有产品都是对现有产品的再创造;苹果没有发明 MP3 播放器(索尼的 Walkman 随身听是该领域领先者)、智能手机(爱立信 R380 是当时的经典产品)、平板电脑(微软最早开始商业化)。
取而代之的是,苹果重新设计了所有这些产品,将它们做到极致。
我们的目标非常简单:设计和制造更好的产品。如果做不到更好,我们就不做。
——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官
当你把一件事、一种产品做得很棒(do one thing but great),你会在顾客心中增加额外的信心和忠诚度;这样,当你每年推出一款更好的产品时,顾客就更难离开你,因为你在做一件很棒的事情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好(Good)是伟大(Great)的敌人。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东西总是少数的原因。我们没有「伟大的学校」,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好学校」。我们没有「伟大的政府」因为我们有「足够好的政府」。很少有人能获得伟大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很容易满足于「还不错」的生活。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管理学家
如果你对事物的标准仅限于“可以”“还行”“挺好”,就不要抱怨为什么做不出成功的产品了。
六、决策过程最小化
苹果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每个品类只有一个产品;通过使事情变得简单,最大程度减少用户的决策过程。
和其他手机厂商的机海战术不同,苹果没有五六款的 iPhone 供选择;它只有一个——今年的最新款,额外的选择仅仅只是大小尺寸差异(XS);如果你没有预算,可以购买未退市的老款或廉价机型(XR);鉴于市场上可用的智能手机种类和数量,这么做似乎限制了该公司的潜力,但事实恰恰相反。
《时代》杂志对消费者进行了一项长达 30 多年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消费者不断告诉他们——虽然有选择是好事,但实际上,人们希望选择技术产品的过程足够简单而不是复杂。
七、Walkman 是怎么做的
森田昭夫和他的商业伙伴井深大在 1946 年创建了索尼;大型磁带录音机是公司的第一个重点领域,之后是第一个袖珍收音机;但是,也许他最重要的天才时刻是索尼 Walkman 随身听,被称为“iPod 祖先”的创造。
在市场调研中,Walkman 这种产品很少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引起了很多反对。
“我为什么要在走路的时候脑子里放着音乐呢?”这是一个典型的回答,盛田昭夫选择忽略这种意见。
Walkman 的诞生:
对随身听的要求最初来自 70 岁的井深大,当时索尼的名誉主席,他想要一个小的装置,可以让他在往返东京和美国的航班上听整部歌剧。
森田昭夫要求索尼的工程师们研究这个想法,随后,他们成功的实现了微型立体声磁带播放器产品,这就是后来的 Walkman;当时他们还想办法给 Walkman 加入录音功能,然而,森田让工程师去掉录音。
为什么要删除一个只耗费少量资源、还能增加卖点的功能?索尼的工程师建议增加麦克风和录音,因为这样会增加最终产品的价格,这也意味着 Walkman 可以做更多事情。
但森田认为,录音机只会让最终消费者感到困惑;“这个设备到底是什么?听写记录?我应该录现场音乐吗?我是否要在采访时带着它?我能出一张录音专辑吗?”
通过减少功能,缩小这款设备的使用范围,索尼确保它只专注做一件事:听音乐;这样人们就更容易接受它,这种理念也延续到iPod 上,使它随后也变得非常流行。
八、更多案例
列举苹果、索尼和麦当劳这样的大品牌案例很容易,因为它们已经是显赫和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小公司只从一个特性开始,并且做得很好。
我钦佩的一家公司,Bonsai,他们为自由设计师提供方案、发票、合同、费用跟踪的软件服务,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公司如何开始?
当他们在 Product Hunt 第一次推出产品时,我只记得他们承诺过一件事——提供完美的法律合同;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被这种产品吸引,没有太多的公司能够提供类似设计合同这种服务;同时,这也是大多数自由设计师一直都在努力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有了时间和耐心,它们已经成为自由设计师的一个解决方案;从小做起,完善一个功能,让这家公司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您可以看到,早期用户很容易使用该工具,因为学习曲线很低——只有一个特性;一旦人们习惯了这个产品,就更容易采用其他功能,并完全转换。
简单的哲学:保持简洁(keep it simple)的哲学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特性,或者销售产品的多少;这种思维方式适用于任何事情,从你做生意的方式到你思考的方式;这并不是说,有一天你决定削减产品的无用特性,直到减少到只有一个功能后,突然销售量就会猛增;为了实现这一简单性,你必须知道用户的最大需求是什么,而不要让无用的噪音偏离你的目标。
为顾客而不是为自己简化流程,是实现增长的最佳途径。
——蒂凡尼·波娃(Tiffani Bova),Gartner集团前副总裁
原文:https://uxplanet.org/why-greatest-products-do-only-one-thing-b57764559d1b
作者:Eugen Eşanu;
鹈小鹕,公众号: 鹈鹕体验live
本文作者 @鹈小鹕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