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减思维:产品设计的主旋律
最近刚刚到北京开始新的生活,很多需要适应和梳理的事情。
一方面是生活上,日常的活动范围要慢慢熟悉、气候和节奏都要适应;另一方面是工作上,不一样的公司文化、合作模式、业务沉淀,都需要深入研究。
但这种适应会很快结束,或者已经结束了,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产品之术未来的输出,甚至可以更加期待内容的质量,因为我的视角更广阔了、思考也更多更深入了。
说不如做,整理了最近3点对于产品思维的思考,可以帮助大家解决一些产品设计方面底层原则的疑惑,邀请大家一起品鉴:
一、因势利导:产品经理应对变化的思维
第一个话题谈谈变化,现在大多数公司都在讲变化,以应对新的市场竞争和组织发展,所以这是每一个产品经理甚至互联网人都要面对的。
变化可能是一次跳槽,一次晋升,一次架构调整,形态各异。但核心是,你需要打破熟悉的圈层,对已有的经验重新梳理,摒弃掉不适合新环境的那些,再快速学习融入。
这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是看家的本领了。
那么我是怎么看的呢?
一句话总结:不要纠结于当前的事,多看势。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串佛珠,时间是线,构成了一个轮回。一颗颗佛珠就是串在人生时间线上的,我们遇到的那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是自己选择的,也可能是突然发生的,甚至大多不受自己掌控。
时间是一刻不停向前的,如果囿于一个个佛珠里,就会错过当下,错过串好下一个佛珠的机会。
所以重要的是,把握好你自己的愿景和目标,也就是我所说的势。让自己持续处在一个长期项目中,有一个向上的势头,就是在这串佛珠中游刃有余的法门。
我个人来说,基本上每串一个佛珠,我都会问自己在面对的是什么,接下来该如何。所以未来半年我的势是:
- 习得并验证最新的产品工作方法论:包括公司文化、组织架构、合作模式、流程和迭代机制,用自己的OKR和产品数据来验证;
- 让独处和自律能力达到质变:作为一个独处无力的人,要时刻思索社交网络、社区、内容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调整姿态,达到所为皆顺势的状态。
如果你也在焦虑中,不妨尝试脱离于发生的事,找到自己的势,并对自己的生活加以重构,一定可以达到更好的状态。
二、少即是多:熵减带来的可观收益
今年很火的一个概念叫做熵减,诺兰的电影《信条》也提过。
这个概念和产品思维很共通,比如好的用户体验,会让用户的思路和操作变得简单有序,这就是熵减的过程。再往大了说,能创造熵减的产品经理,才是优秀的产品经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等原则,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熵减这个概念,原因是(对于公司、产品、用户这个三角系统来说):新功能的价值=产品新增价值,新功能的成本=切换成本+习得成本+心智养成+运营迭代试错。
最后产品提供的总价值=以上两个式子之差。
往往我们产品新增价值是一定的,比如帮用户更快打车、让用户24小时内收到货。
所以产品之间拼的就是对新功能成本的把控,也就是熵减。企业倡导的ROI评估、张小龙的克制、营销学的极简,目的都是降低成本以达到熵减。
落到实战中,设计每一个功能时,不要把找到需求、痛点、刚需作为重点,而这些恰恰是产品设计的开始和起点而已,产品经理大量的工作要专注于熵减的过程,才是获取那些能让你成长的、重要项目经验的唯一捷径。
三、以人为本:人生发展的北极星指标
用以人为本来概括,不是想讲人文和慈善,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两个问题:
- 社畜和工具人现象
- 划水和躺赢心态
第一个问题是,很多人说自己是社畜或者工具人,其实传递了一种躺平了随波逐流的心态,这种心态最好是自嘲,不要当真,否则就会画地为牢让自己处于瓶颈和流程的怪圈之中。
《半泽直树》中讲到,工作最根本的还是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创造的,而流程和规章制度往往是创造之后的运维产物,不能本末倒置受限于现有的模式。
一个入门一年的产品经理,可以专注于方法论、流程、工具。
但入门后,就已经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了。具体可以做思维上的转变,从思考这个产品该怎么做我该去哪看竞品,到思考这个产品和用户发生了哪些交互,我要和哪些人合作,我们之间要发生哪些事情,大家的利益和诉求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同学不敢去小厂,或者倾向于找大厂养老,这在互联网行业其实不太合适。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区别就是迭代快、竞争大,好处就是机会多。
但如果带着躺赢的心态,就不太可能去own一块业务,不太可能有所突破。而没有突破,在互联网行业是致命的。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我说腾讯的社交、阿里的电商,都是很深的护城河啊,只要进入这种企业就旱涝保收了啊。
我讲两个事实来解答:
- 社交和电商领域,大量的后来者在尝试并且成功切入,比如拼多多,所以业务的护城河是靠不住的。只是看上去竞争力强一些、跑得快一些的模式和产品而已,成也时间败也时间。
- 强如腾讯阿里,也不断进行着自我迭代。而迭代的落点,都是人。从组织架构调整到人员结构优化、企业文化迭代,都是为了让人有更好的上升态势,以促进业务更好的发展。这点做的不好的,就会被异军突起打败,比如海外电商的Ebay。
所以找一个好公司,看的不是现在有哪些护城河、有多大体量(比如千禧年时代的Ebay),而是看哪里有靠谱的人,并且这些人能在哪个企业大展拳脚,一旦他们实现了这种匹配,这样的公司一定会脱颖而出。
所以以人为本,要专注于自己的owner心态和自我修炼,像北极星指标一样关注。能够抛开title、薪资、名气这种虚无的东西,扎根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思考探寻机会,早晚会得到满意的回报。
四、结语
以上就是最近感触强烈的三点思考,看似不像方法论和案例那样可操性强,但都是逻辑完整的智慧光芒(上篇文章所说的智慧大于知识),建议细细品味。
求势、熵减、得人。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下篇文章见。
#作者#
花生酱先生,微信公众号:产品之术。金融业资深产品经理,对职涯规划与个人发展有丰富经验,产品涉猎广泛,ERP、金融领域较多。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