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12):考虑产品的内在机制时,需要利用好正反馈

在产品的内部,考虑产品的内在机制时,我们需要利用好正反馈。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或者说,是系统的输出能够影响到输入,使得输出变动后会影响到输入,造成输出变动持续加大的情况,A产生了更多的B,而B回过来又能够产生更多的A。马太效应就是一种正反馈现象。


在很多平台、特别是社交平台诞生和发展的早期,都存在巨大的红利。一些人早早的进入到这个体系里,创造内容、吸引粉丝,而逐渐积累的关注度,又能够让他们进一步的被曝光,随着平台的发展,他们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都在不断增强,这就是正反馈。

微博的早期批量化的诞生了一批段子手、大号,就是因为正反馈而不断壮大。其中一些人看到了这里面的潜力,以团队化、公司化的方式创造、收购和签约了更多的大号,这些大号形成网络,又可以相互传播导流,再次增加正反馈,形成了相当大的市场。在微信公众号开始后,获得经验的大号以及新兴的内容创业者又继续进军公众号,重复了正反馈的过程。在这里面,粉丝量、关注数都意味着曝光亮的增加和传播能力的增强,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增长能量。

知乎的大V,也有类似的特点。因为大V积累的关注数量足够多,曝光量更大,导致有更多的答案容易被人所看到,反过来又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这同样也是正反馈。这里的正反馈本身是有积极作用的,关注的增加本身能激励用户产生更优质的内容,对系统的内容而言这又是一种正反馈。然而消极影响也同样需要控制,需要为后来者留出足够的空间,避免形成封闭圈子,确保生态的正常生长。

一些互联网产品(特别是工具类),会采用产品矩阵的方式,推出一系列产品,不同的产品之间相互导流量,让自己的整体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又能够为自己新推出的产品提供用户流量,让自己的新产品获得进一步的优势,相互不断增强。矩阵中,产品之间需要有场景相关性,才能在用户流量之间建立纽带,加强正反馈。例如手机清理类应用和手机安全类应用在场景上就有相关性,摄影类应用和照片拼图类应用同样有场景相关性,用户会更容易从一个应用转化到另一个应用。另外,矩阵中需要有火车头的存在,有主有次,主线产品既能够输出流量,也能够汇聚流量。

与正反馈相关的是网络效应。

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

很多产品本身的存在就依赖于内部构建的网络,网络中的节点越多,产品的价值就越大。社交网络就具备明显的网络效应,人们使用它是因为自己的朋友在用,或者有其他同类型的人在用。叫车软件也很典型,司机和乘客积累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司机和乘客使用,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网络效应关键的是抢占先机,先开始发展、发展速度快,就会在后续形成更大的优势,反过来又促进自身的增长。

在产品的内部,考虑产品的内在机制时,我们需要利用好正反馈。例如积累优质内容,利用优质内容获取优质用户,再促进优质内容的产生,或者让我们手里有更大的筹码,能够引入更好的合作资源。而在产品的外部,当我们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内容的发布、传播和曝光时,也需要及早识别渠道在各个阶段的红利,建立传播和增长的杠杆。

相关阅读: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优先级(一)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层次(二)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视觉的亮点与轻重(三)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交互的主线与支线(四)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功能的保健与激励(五)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用户的核心与圈层(六)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临界点(七)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用户行为的惯性定律(八)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如何帮助用户跨越门槛(九)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用户的行为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十)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11):重视信息产品中的隐喻,引导用户对界面的使用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12):考虑产品的内在机制时,需要利用好正反馈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13):在产品中,如何对用户的轨迹进行规划和引导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连载 14):产品中内容的曝光程度,会影响商业转化、用户行为等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连载 15):做产品时,要注重处理用户的感觉

专栏作家

马力,最美应用创始人&CEO。擅长互联网产品设计、需求挖掘、流量和用户体验。

关键字:产品设计, 反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