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知道下班勿扰,但老板不知道

每天被工作唤醒的打工人

无论是不断查看手机,还是上下滑动浏览信息,这些行为都会消耗一定的心理成本。虽然忙了一整天,却好像没做成什么。

等不及互联网大厂推出新功能,部分打工人抢先一步进行“数字断舍离”,试着断开网络连接,舍弃在收藏夹吃灰的数字物品,回收被新消息打断的专注力。

他们或独自匍匐自救,或集结在豆瓣小组里,企图打捞数字生活的掌控感,却一再遭遇信息洪流的狙击。

我的手指有自己的意志

小聪是新媒体编辑,主要给大公司做公众号代运营。在她眼里,甲方对接人是典型的“卷王”。

小聪说:“下班勿扰模式和游戏防沉迷是一样的。只要家长不管,小朋友总能想办法玩到游戏。同样地,只要甲方不在乎,随时随地都能给你发需求。”

两年前的农历年初二,甲方给小聪留言,要她两天内做一条短视频,按双倍稿费计价。作为尚处于试用期的新人, 小聪硬是在甲方多条的长语音“轰炸”下,完成了那条短视频。

后来,小聪从同事那里打听到“卷王”的恐怖boss。有一次坐飞机回老家,“卷王”关掉了手机。由于没能第一时间回复上司的紧急任务,“卷王”刚下飞机就挨骂。小聪感叹:“没人会考虑你是处于什么状态,都默认你全天候在线。”

以前小聪喜欢把电脑的消息通知折叠到菜单栏,尽量减少干扰。自从遇到“卷王”后,她每写几段话就会“强迫症似的”点开微信图标,确认是否有新消息。原本的工作流程常被打断,效率明显下降。

APP右上角的心梗信号

银行IT部的产品经理陈汐,她的公司电脑会限制外网使用。白天她能不看与工作无关的内容,但周末和下班后也难逃网络的捆绑。

陈汐喜欢追网络小说,刷连续剧,经常“一不留神就看到夜里一两点”。前阵子准备一个职业考试时,陈汐觉得下班后得认真备考,往家里的时钟上贴了“自律使我自由”的字条。可是,每次翻着复习资料,她又忍不住打开视频APP。

出于隐约的愧疚感,陈汐不敢去刷40集起的连续剧,改刷介绍学习技巧的短视频。被信息流带着走,宝贵的学习时光一下子就被吞噬掉。大脑尖叫不要再看,但手指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被手机熬成“夜猫”

一、来一场数字断舍离

自疫情以来,小聪隔三差五就得在家办公。尽管省下了通勤时间,但工作起来却更累人。这边公司群要截屏健康码,那边客户在群里东一句西一句地发着稿件需求。

焦头烂额之际,小聪在名义上的下班时间里开启“专注模式”。刚开始用这种模式,小聪依然会时不时瞟一眼手机,生怕错过临时的线上会议通知。她管自己这种状态叫“乙里乙气PTSD”,与聊天结尾每句带“哈”的本质相同。

介绍数字极简的视频下网友留言

讲到数字生活管理,小聪逐渐羡慕起做科学研究的闺蜜琳琳。从欧洲念完博士回国后,琳琳对“新科技”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来自琳琳的朋友圈点赞,往往有三五天的时差。据小聪的了解,琳琳关掉了朋友圈入口好几年了,只在空闲时点开好友的朋友圈。“每次看到她认真写评论,有错别字还会删掉重写,我还是能感受到她在乎我这个朋友。”小聪说道。

对于好友的谨小慎微,小聪曾笑话过对方。直到在职场被逼成24小时在线,小聪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掉进了“盘丝洞”,被社交网络紧紧粘住。她打从心底里渴望来一场“数字断舍离”。

跟小聪相似,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管理数字生活。在豆瓣上有小组成员自称 “数字极简生活者”,有的小组则更激进打出“反技术依赖”的口号。仅这两个小组成员加起来就有近4万名。

这些小组的成员不少是手机APP的重度用户,总能在APP里找到特别的功能设置,重新订立自己的数字使用规则。

例如,电脑上看公众号推送不会按流量推送,而是依然按照发消息的时间先后来推送。又或者,善用苹果IOS系统中的“免打扰”设置,限制个别APP的消息通知时间段。

在“数字极简生活者”小组里,一名关注了900多个公众号的网友真诚提问“如何整理关注的公众号”。收获到的建议五花八门,包括取关没印象的公众号,把特别喜欢的保存到桌面、放到“微信读书”或者直接置顶。

除了现实主义的技术支持外,小组的分享中还会有“日拱一卒”的个人故事。

刚结束的清明假期里,有成员兴奋地分享自己在回家的高速上删好友,把只聊过一次、当中介和代购的联系人都删掉。这名成员感叹“删完有点爽”。

减少好友,休假愉快

有人讲述自己睡前如何“假装在用手机”:闭着眼,用手指在手机背面划,想象自己依次打开某宝和某鱼,搜索比价,发现喜欢的东西已有类似的……

19世纪的童话故事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夜里点燃火柴,凝视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美好场景。到了21世纪,年轻人黑夜摸手机背面,为的仅是暂时摆脱数字的缠累。

故事里小女孩的愿望没能实现,当代青年人的愿望也常常落空。3月底,一名学生党在“反技术依赖”小组立flag:30天内每天手机使用时长小于2个小时。

实施计划的第一周,这名同学能有一半的天数完成目标。到了4月份,TA连续5天没打卡,因为刷微博、视频聊天等各种APP使用而“超时了”。

灵魂三连问,请接收

二、换几颗“数字止痛片”

少即是多,早已深刻在工业设计师的脑海里。经过乔布斯的连年布道,国内外的电子产品也趋向极简风,连一个实体键都嫌多。电子产品的外观日渐简约,人们的数字生活却不断庞杂起来。

根据CNNIC的统计,2021年中国网民人均每星期上网28.5个小时。这就好比每周五天在公司上班,外加一天在手机里通宵。尽管中国人的上网时长逐年增长,但其实仅能排到全球第17位。

只要一天不掉线,就会享有源源不断的推荐内容,就没有结束工作的可能。为了维护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加拿大安大略省要求拥有25名或更多员工的企业,制定一份书面政策,规定所有员工明确不工作的时间。

打工人应有不联网的权利

葡萄牙议会通过一项针对“居家办公”的劳动法修正案,如果公司在工作时间以外联系员工,不管是打电话、发短信还是发邮件,都会被视为违法。

除了因应疫情而来的法律保障外,数字生活的界限问题近年也越发受到科技达人和学者的关注。

极简生活实践者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把家里的全部网络取消掉,要上网就到咖啡馆和图书馆等地。乔舒亚认为断网是自己做过的最有生产力的事情。他在自己的书《极简主义》中写道:“互联网本身并不坏,就像糖果本身并不坏一样。但如果全部饮食只由糖果组成,你很快就会长胖生病。”

美国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中指出,APP的红色消息提醒和人们查看点赞数量,这些都利用了人类心理而引发焦虑不安的情绪,从而提升APP的使用时长。

卡尔写道:“照我的经验来看,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习惯并没有什么用。我们活在精心设计的注意力经济之下,各种便捷性会给我们的改变造成摩擦,最终抵消你改变的惯性,直到你滑落回到起点。”

卡尔在书中提出用30天来进行数字“排毒”。在不危害工作生活的前提下,列出想要禁用的设备或产品,并设计“运行步骤”。例如,只在工作需要时才打开视频网站。

“排毒”期内,努力找到替代刷视频玩手机的高质量活动,例如运动、读书等。最后,从零开始,重新分配数字生活的时间。

豆瓣“数字极简主义者”小组

日本收纳大师的断舍离原则,不太适用于带地下室、车库的美国大房子,同样地,美国人的数字极简建议也很难完全套用到国人身上。

B站UP主“leon_ye”读完卡尔的书后,2021年在国内挑战3个月使用Light Phone 2。这是一款“反智能手机”,屏幕是黑白墨水屏,具备打电话、收发短信、计算器和闹钟等功能,但无法安装任何APP或连WiFi。

这位UP主发现,生活中有足够多的传统项来替代智能手机,例如公交卡、纸币和相机等。不到3个月,他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电脑前集中回复工作相关的留言和邮件,实现了“从算法推荐中找回自己时间”的挑战目标。

尽管不用智能机是可行且有益的,但leon_ye却觉得过程“麻烦得有点痛苦”。每次出门他几乎都要一次次请求别人人工找零或登记身份证。

挑战进行到一半,他不得不在极简手机基础上,增配了一台iPod touch7。按照他的形容,这台iPod就像“数字生活止痛片”一样,必要时拿出iPod来上网。

极简道路千万条,没有一条容易走。陈汐刚尝试“数字极简”就想放弃。她试过卸载手机和平板上的所有视频APP,可转眼发现身体比头脑更诚实,打开浏览器,输入账户名和密码等一系列操作溜得很。

与其在屏幕前死磕做“减法”, 陈汐觉得还不如给休闲时间做加法。周间下班后她开始去健身房上团课,周末天气好就跟团爬山,碰上雨天就在家烤面包。

“揉着面团就一两个小时都没有手看手机。”陈汐说道。她喜欢把做好的面包拿去送朋友,满足感远比追完一部剧要强。

小聪的“数字断舍离”实现得有点偶然。去年“卷王”被优化了,小聪久违地看完了一场脱口秀,全程都不用担心要跑出去改稿。

在全民VR的《头号玩家》里,绿洲的管理者每周有两天关闭服务器,好使人们回到脱离互联网的实体世界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数字断舍离”只是和数字科技和解的第一步:不放弃科技的便利和优点,同时不甘心沦为数字产品的“奴隶”。

如果不可能断网,不妨让“网”慢一点。试着先跟眼前人说完一句话,再去回复手机里的消息。

参考文献

  1.  Digital Minimalism :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丨Cal Newport
  2. 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丨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
  3. 为什么需要一台反智能手机?丨leon_ye
  4. 数字极简主义与数字清理操作手册丨芳洲
  5.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揭开算法背后的商业秘密丨36氪
  6. 安省打工人福利!“下班不用回邮件”丨瞰世界
  7.  葡萄牙立法禁止老板非工作时间联系员工丨环球时报
  8. “智能手机App恐惧症”引发年轻人尝试“数字极简”丨中国青年报
  9. 数字极简主义:如何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丨界面新闻

 

本文来自新周刊APP

作者:晓洋;公众号:锐见Neweekly(ID:app-neweekly)

本文作者 @新周刊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