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产品设计系列二:信息娱乐系统IVI
编辑导语:在行业趋于智能化时期,智能座舱也正式步入智能化赛道。但是智能座舱产品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产品设计体系,需要考虑到硬件和软件等多方面的设计。作者分享了智能座舱的信息娱乐系统IVI设计的认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智能座舱的信息娱乐系统,即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 ),百度百科对其定义如下:
车载信息娱乐是采用车载专用中央处理器,基于车身总线系统和互联网服务,形成的车载综合信息处理系统。IVI能够实现包括三维导航、实时路况、IPTV、辅助驾驶、故障检测、车辆信息、车身控制、移动办公、无线通讯、基于在线的娱乐功能及TSP服务等一系列应用。
这个定义是基本准确的,但对于没有具体参与过相关项目的人来讲又太泛化。
首先我们来看下IVI人机交互的“三板斧”和“四件套”:
IVI的人机交互形式的三板斧:声音、图像、文字
IVI的人机交互媒介的四件套:中控屏幕(显示、触控)、仪表显示、语音、方向盘
人机交互,是IVI系统冰山的最上层的部分,如果真正理解IVI系统,还需要潜入到冰山下面的深水区。
从人机交互层到功能逻辑层,从功能逻辑到数据交互,再到系统硬件和关联件形成的产品完整认知,是当前的座舱产品、设计人员所欠缺的。我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帮相关产品、设计人员补齐对IVI的系统认识。
本文的主要内容:
IVI依赖的硬件系统
IVI所包含的软件应用-中控屏
IVI所包含的软件应用-仪表
IVI的显示图层逻辑
IVI的音源管理逻辑
一、IVI的硬件系统
IVI的硬件系统以ECU为中心,通过ECU的接口与各个部件实现连接和信号交互。下面着重介绍下ECU。
控制器(ECU):即电子控制单元,主要作用:提供信号的输入/输出接口,接收信号、处理信号、输出信号。
一般一个主要功能,背后有一个ECU来支持,比如四轮驱动系统、车门控制、中控大屏、仪表等。
ECU数量越多,线束、逻辑也就越复杂,于是便有了【域】的架构,进而“域控制器”成了座舱高频词汇,当然现在也有高性能ECU(中央计算平台)的出现,以减少ECU的复杂度。
【控制器——域控制器——高性能控制器】代表着控制器的昨天、今天、明天,这里按下不表。
域控制器提供输入、输出接口类型非常丰富,域控制器的接口类型以及与各输入、输出端部件的关系,可通过下面的框图进行理解,不再文字赘述。
1. 硬件框图
2. 硬件关联关系
ECU(IVI主机)与以下各关联硬件共同构成了IVI的硬件系统:
二、IVI所包含的软件应用-中控屏
过去,IVI的多媒体应用主要是本地电台、蓝牙音乐等内容。
现在,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车机化,IVI的内容越来越多。互联网应用的网联属性,需要搭建网联平台、安全与运维等中、后台业务架构,以满足业务的发展。
车机中控屏除了车身控制项的功能,已经成为新的互联网终端设备。
行业在飞速变革,原本的术语定义IVI我觉得已有局限。如账号、System UI、人格化语音形象等,是否也可以算作IVI的应用?Yes or NO,我觉的都可以。所以,就没必要在定义范围上做纠结。那么下表中HMI和APPs都看成是IVI系统,也能说的过去。
HMI和APPs现在需要大量的产品经理,这些领域是互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可以转向智能汽车行业的恰当业务口。
三、IVI所包含的软件应用-仪表
仪表的主要作用是展示车辆状况,以及作为方向盘按键功能的人机反馈。
随着仪表智能化的发展,仪表有自己独立的ECU和系统,仪表系统也可以单独写篇文字来介绍,本文就不垂直深入。单说仪表的功能。
1. 信号灯
可按照固定位置、非固定位置、法规必要、法规非必要进行梳理;有些图标是有规范要求的,有些没有。
2. 方控功能
方控按键跟仪表功能紧密相关,比如模式切换、功能菜单、音乐控制等等。
设计要求有三点:符合法规、信息传达清晰准确、方控交互高效简洁。
四、IVI显示的图层逻辑
这里的图层指的是中控屏的ROM系统中,各交互控件、UI界面的优先秩序。
一般可由负责中控屏的system UI的产品经理或者交互设计师去梳理。一个逻辑清晰、系统规范的合理的大屏ROM,是设计座舱UI风格差异化和品牌化的关键所在。中控屏的UED和UI开发团队,一定要建立规范,并维护和遵守。
这块内容,如果有读者需要参考资料,可以找我免费索取。
五、IVI音源的管理逻辑
车机系统有多个扬声器,也有多个音频通道。比如音乐播放和蓝牙电话不是一个音频通道,但是一个扬声器,二者冲突时就需要有打断逻辑;
再比如蓝牙电话和紧急报警提示音,可能不是一个扬声器又不是一个音频通道,二者冲突时,如何处理?可以在大屏系统层做处理也可以在扬声器处做处理。取决于系统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的选择。
在做这个场景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如下矩阵表中场景交叉发来输出。
在行业面临智能化变革的期间,座舱产品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产品体系,软硬件结合、多模态交互、电子架构以及互联网产品融合,对团队管理者和产品设计方法、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后我继续介绍一些模块的产品设计实例,以及自研体系的产品开发、多方关联的产品开发推进案例。
作者 @赛博七号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