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结构化思考:更适合产品经理的双钻(菱)模型
遇到一个需求、问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思考路径来寻找最终的方案?不同人会有不同习惯,其中一种常见的解题思路就是遇到问题直接想解决方案,缺少中间过程,在初级产品经理及习惯项目思维的产品经理中最常见。
这种思考方式看起来速度快,但实际会产生很多严重问题,如:
- 对问题考虑不全面,关联影响分析不足,导致后续过程引发更多问题;
- 没找到关键点就开始投入,导致资源浪费。
在设计领域,有个由英国设计协会提出的双钻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下),也称双菱模型,是一种结构的思考方式,不过是种通用模型,受此启发,笔者结合个人做产品的实践和思考,总结了一个更适合产品经理的双钻模型,以解决上述问题,让大家在需求分析阶段的思考更结构化、更成熟。
什么是产品经理的双钻(菱)模型
产品经理的双钻(菱)模型主要应用于产品前期的需求分析阶段,是用来指导当我们面对一个需求、一个问题时,应该用怎样的思考路径来寻找最终的解决方案。
整个过程分为四大步:
- 第一次发散——信息调研
- 第一次收敛——找到目标
- 第二次发散——全面思考
- 第二次收敛——聚焦核心
第一个菱形——发现问题
1. 第一次发散——信息调研
1)是什么
当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满足某个需求时,第一步要做的是充分的调研,了解大量的信息,形成这个需求或问题涉及的业务全景图,除了常规需要调研的:
- 角色(用户);
- 业务场景;
- 为什么会有这个场景;
- 在这个场景中线下怎么处理的;
等等这些基础问题外,还需要基于这个问题点做一定延展,了解:
- 这个场景中是否还有其他问题;
- 当场景中有多个问题时,重要性和优先级是怎样的。
此外,还要了解关联场景:
- 这个业务的关联场景有哪些;
- 还有没有类似问题,同类问题的现状及处理方式。
2)为什么
之所以在常规调研基础上要做一定延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避免其他类似或关联场景考虑遗漏,导致后续设计方案时通用性不强,兼容性不够,最后需要返工或产品中对于一类场景出现多种方案;
- 同类问题可以打包一起解决,避免需求拆得太碎,跟挤牙膏一样,每个版本挤一点;
- 同一类场景,从产品层面统一梳理后,研发侧更容易做抽象与合并,提升代码复用性。
2. 第一次收敛——找到目标
1)是什么
面对调研到的大量信息,我们会陷入信息的海洋,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就需要从大量信息中找出关键点,即关键需求、关键问题,作为锚定目标,而后续的行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再展开。
在选择核心目标上,有几个重要的判断维度:
- 与核心业务相关性。一般来说,与核心业务关系越密切就越关键,不过只看这一条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其他维度;
- 业务价值高低;
- 影响面/依赖性。有些需求/问题虽然直接业务价值不高,但却是高业务价值需求的前置条件,或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求,这类需求/问题也是关键点;
- 高低频。
2)为什么
这一步的信息收敛,除了找关键点,让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关键目标上,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收敛到关键目标后会发现与最开始提的需求/问题很可能不一样,也就是最开始的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深层问题不在出发点上,所以,这也是帮助我们找到需求/问题根源的过程。
3. 第一个菱形总结
第一个菱形是从问题到业务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准确的发现业务核心问题,找到业务中的关键点。
第二个菱形——解决问题
1. 第二次发散——全面思考
1)是什么
找到关键问题后,第三步需要就解决方案做第二次发散,主要包括:
- 横向功能维度:结合核心问题影响面,全面梳理涉及的模块及每个模块的影响点。
- 纵向时间维度:产品功能会不断生长,要为后续功能生长预留足够空间。
- 产品化:方案需要通用,有一定的普适性。
2)为什么
目的是为了考虑方案更全面,更完善。
2. 第二次收敛——聚焦核心
资源精力是有限的,人处理问题的边界是有限,如果把上一步涉及到的所有内容一并处理,必然会拉长时间周期,而且很容易因为一些纰漏产生很多问题,甚至线上bug,所以需要做第二次收敛,这里会分两种情况:
- 成熟明确的场景。对于这类场景的方案,一般也是比较明确的,就需要模块优先级分批处理。
- 探索性未明确的场景。探索型的功能,不确定性大,因此需要找解决方案中的MVP,从小切口入手,找方案中价值最大的点。
3. 第二个菱形总结
第二个菱形是从业务到产品方案的过程,解决问题。
作者
周翔,微信公众号:B端产品周翔。畅销书《不枯燥的B端产品实战课》作者,前钉钉产品经理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