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的原罪:信任
Indiegogo,从过去的文艺青年圈钱网站,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的在线众筹平台。其实当第二也没多大差,众筹话题的热门程度,和整个众筹市场的发展,让但凡任何成规模的入局者都大有可图。毕竟 Indiegogo 可是沙克奥尼尔、Ubuntu Edge 手机,还有牙买加冬奥会雪橇队都青睐的平台呢。
然而在近期,大热的众筹概念却被泼了一盆冷水:Healbe GoBe,一款号称能够自动统计佩戴者卡路里消耗、含水量、压力指数等指标……有记者对这个项目进行了跟踪报道,发现事实根本就不是背后的公司所讲的那样:公司声称自己在硅谷,但其实公司驻地在莫斯科的郊外;声称采用了非开放伤口测量葡萄糖的方式,却遭到了许多专业医师的质疑。
支持者的钱呢?这种情况谁还能相信他们呢?但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谁又在意呢?最火的概念:健康+可穿戴;大热的平台:Indiegogo。Healbe GoBe 项目依靠理念和平台,圈走了将近 100 万美元的支持金额。
Indiegogo 连夜更换了 FAQ 文档的“欺诈”部分,从相对强硬的“保证查处所有的欺诈项目”,变成了更暧昧的“欺诈审核报警的项目将进行进一步审核”。
这样一改,Indiegogo 就和他们在注册协议中申明的法律责任保持差不多一致了:
但众筹平台存在的意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信任。
是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信任平台能够将值得信任的项目审核通过、广而告之,信任平台能够将自己的钱通过安全的方式转达给项目方,信任项目方能够安全地保管自己筹来的资金,并且在筹资完成、期限到达后按照自己的保证向支持者返还奖励(Perk)。
然而信任,成为了众筹的原罪。
在 Kickstarter 的用户协议中,我们找到了这段令人忧桑的文字:
Kickstarter 不保证的还多着呢:他们不保证和你隔着一个屏幕,向你兜售点子的人的身份属实;他们也不能保证项目筹完资金之后,一定会为支持者返还奖励。他们和 Indiegogo 在法律责任方面,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突出一句话:
我们不保证。
当然,法律责任的文书一般都写得相对夸张,保证缔约的一方不会承担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过众筹平台对于责任的推脱,也是决不懈怠……Kickstarter 在 2012 年底试图脱离“新鲜玩意大卖场”的形象,要求项目发起人必须对自己的(硬件)产品拍照上传,作为项目上线申请的一部分。所谓的后台审查机制,谁也没看到长什么样,众筹平台一直做两件事:一面要求发起人一定要诚信,另一面要求用户什么也不要信。
如果这样看的话,Healbe GoBe 项目本身的问题,跟整个众筹平台、体系、定位的问题相比根本不算严重。试想:一家没有可追溯信息,或者干脆虚假报告了自己的信息的公司,在世界上最火的众筹平台上募得了快 100 万美元(时至成文之日还没有下线,还在涨钱),仅仅因为支持者——众筹平台的普通用户,相信平台值得信任,为他们呈现的都是值得信任的项目。仅仅因为用户相信平台可以保障他们的利益。这也是众筹平台的理想状态,但也是极难达到的状态。
Indiegogo 的门槛也算 low——简直是 low 的可怕。No More Woof 项目就是一个好例子,声称能够套在狗狗的脑袋上,读取它们的想法。
Indiegogo 最 low(也被人们认为是最开放,最“棒”)的设定,就是无论项目筹资是否完成,无论这个项目是否已经开始,无论这个项目是真是假,项目发起人都能把筹得的款项据为己有,鬼才管这项目是不是真的。Kickstarter 还好点,筹资失败会返还资金。但就是这个相对更安全的设定,还经常被众筹玩家诟病。他们认为甭管拿多拿少,拿到钱的项目凑合一下也能上马。
目前,Indiegogo 上能够完成融资的项目仅占总项目的 10%,这还没算融完了捐款跑掉的,如果算上,成功的项目比例更低。
然而,众筹融资还是如此令筹资者和支持者着迷。
所以总结下众筹融资平台的实质: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讲,支持者和筹资者是 1 对 1 的,而 Indiegogo 和 Kickstarter 这样的平台就是这笔交易的掮客——名副其实的掮客,在几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基础上,给人以可靠的错觉。什么让人产生了错觉?除了众筹的信任原罪之外,还有如 Oculus Rift 等成功项目给人带来的对众筹模式的青睐。如果众筹平台不在信任这个问题上,或者更实际点说,在后台审核机制上哪怕做点像样的文章,众筹这条路未来没得走。
via:创见
关键字:产品设计, 众筹, 信任, indiegogo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