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答而生的知乎,有哪些设计亮点?
亮点设计一:首页
1. 问号
进入知乎的首页,是热榜。可以看出,在热榜中,每一个话题形式都是“提问”。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热榜中50个话题,结尾处都是带有问号的。这意味着其实50个话题都是给用户抛出问题,让用户点进去查看答案,可以概括为,这里就是一个“问答社区”。
2. 榜单排名
如果想要一个问答、话题获得更高的曝光量,让它置顶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办法,但不可能每一条问答都让它置顶,因此其中就产生了“排序”这个规则。而人类对于数字这个东西是非常敏感的,知乎为了更明显地去区分问答话题的优先级,在第一到第三,采取数字颜色从深到浅进行降级,让用户能明显地感受到话题的热度排名,而为什么第四到第五十没有使用这种做法呢?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按照颜色深浅进行降级,从1到50,产生的变化是非常小的,这样,反而没有办法突出重点。
3. 标题图片设计的布局
如果你问我知乎是文字流?还是图片流?还是视频流?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诉你,知乎就是一个文字流社区。知乎更倾向于向用户传达话题,提供这样一个社区给用户使用文字进行创作、回复等一系列操作。在设计布局方面,很明显文字占的区域比图片多得多,还做了加粗处理,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能够一眼看出这个话题是在讲什么。
虽然这些年来短视频发展地十分迅猛,使得内容的展现形式渐渐从以前的文字,过渡到图片,再过渡到长视频、短视频。虽然途径是变多了,并且相对于文字来说,短视频涵盖的内容更直接、更丰富。尽管如此,我认为内容的根本还是文字,文字才是那把最锋利的刃器,能触达人类的心灵。没有了文字,内容终将失去灵魂。而知乎,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以文字为核心向用户提供内容,毕竟,一个产品的调性,对于他的忠实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亮点设计二:问答详情页
1. 附属标签
标签,是对某一类内容起到概括的作用,为问答打上了标签,相当于是一个相互的作用。标签为问答明确了分类,同时问答也被归属到分类内容列表去。当用户认为该问答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时,可以通过点击标签,去到专属的分类内容,查看更多类似内容的问答,丰富了用户获取内容的途径。
2. 关注问题
可以发现,在邀请回答、写回答、关注问题三个按钮中,只有关注问题被标蓝了更加显眼,那就意味着知乎更想你去关注问题,为什么呢?我们首先分析下这些按钮的使用者分别对应什么类型的用户:
1)邀请回答:提问者、浏览者(不满足现有回答)。期待通过此功能来邀请更多的用户来回答,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答案。
2)写回答:回答者。希望通过自身的见解、知识储备来回答问题,获得他人的认可。
3)关注问题:对问题感兴趣的浏览用户、潜在的回答者、已回答者。希望通过此功能方便下次再查看该问题、希望看到自己的回答受认可的排名情况。
分析完功能对应的用户后,我们回归到本质,一个问答社区,哪类用户的数量最多?提问者?回答者?旁观者(浏览用户)?毫无疑问,肯定是旁观者,这类用户的需求十分简单,那就是“看”。旁观者只需要看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他的需求就能被满足。而此类用户的数量又十分庞大,因此关注问题,是为了更方便他们去看,字体标蓝,显现了该功能的重要性。
这里还会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点,一个问答社区,普通用户初次进来的时候成为旁观者的概率是比成为提问者、回答者的概率高得多。因此我们的核心用户是“旁观者”,应该侧重于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不是说就不满足提问者和回答者的需求,只不过优先把旁观者的大部分需求满足了先)。我们要把这群占大比例的旁观者给“照顾好了”,再使用一些手段去把他们转化为“提问者”或者“回答者”。毕竟,一个产品要做到全部用户都满意,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做到大部分用户、核心用户满意,这个产品就能称得上非常成功了。
3. 回答的布局设计
在回答中,我们可以先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回答者头像+昵称和回答内容。而从这里的布局设计,并根据占比面积来看,知乎弱化了回答者的资料,重点放在了回答内容上,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从社区属性来判断,这里以微信朋友圈和知乎问答社区做对比:
1)朋友圈:在朋友圈中,大部分都是我们认识的人,相当于是一个熟人的社交圈,当我的好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后,首先我会关注到的是到底“是谁”发?再关注他发的内容是什么,因此在设计上,朋友圈的用户昵称和内容的文字字体大小是一样,而且昵称是做了深蓝色处理的,重点突出昵称,让你能快速地知道是谁发的内容。
2)知乎问答:而在知乎问答中,用户头像和用户昵称是比内容文字、图片小得多,证明内容比用户资料更加重要。其实原因很简单,知乎是一个陌生人社区,用户点进一个问答,是为了看回答的内容是什么,只要你的回答内容让我满意,就是解决了我的需求,谁回答,对用户来说没有特别的重要。
4. 赞同+喜欢+评论+时间
知乎采用这一套数据体系,将回答进行排序,来让用户可以快速地决策,来选择观看哪些回答。不知道其他用户在观看回答时,有没有像笔者一样有这样的感觉:我会倾向于选择赞同多、喜欢多、评论多、时间近的回答,而这四个指标,在我判断的时候也有一个优先级,就是赞同>喜欢>评论>时间,刚好与知乎中这四个数据从左往右的顺序一致。
1)赞同:表达的是用户的一种观点,是理性的,认可/不认可,对应的操作就是赞同/反对,一样东西如果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证明那样东西必然有某些点吸引到了用户。
2)喜欢:表达的是用户的一种情感,是感性的,人对于喜欢的界定是模糊的,你喜欢,别人不一定喜欢,因此来判断一个问题的好坏,赞同更优于喜欢。
3)评论:表现的是一个话题的热度,评论多,证明这个话题能引起大家的讨论,能更加吸引用户参与到论题当中。
4)时间:通过时间的对比,用户可以判断出回答的新颖程度,并且可以通过时间来判断出,谁更早把问题回答出来。
关于问答社区的思考
在社区种类中,问答社区是很有趣的社区,里面的用户角色非常分明,提问者、回答者、旁观者,这三类用户以不同的比例存在社区中。提问者抛出内容种子,回答者产出内容,旁观者消费内容,三者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内容闭环。
同时,知乎自身对于内容话题的运营也是十分出色,知乎很懂用户需要什么,将用户喜欢的话题挖掘出来,在使用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某些重复的话题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出现。虽然对老用户来说是稍微有点损害体验,但对于新用户来说,某些有趣的话题正是吸引他们继续留在社区的必要手段。只要控制住重复话题的比例不要太多,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同时兼顾新用户和老用户不错的方式。
回想起当初为什么会入坑这样一款产品,并且坚持使用到现在,其实是经过了一个很有趣的心路历程。
在以前,我们如果想要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会通过百度,但渐渐发现,百度提供给我们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并且很难分辨出到底哪个答案更有价值,导致我在选择内容时会非常的纠结。恰好因为某一次契机,一位朋友推荐我使用“有问题,上知乎”这样的一款产品(知乎),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知乎的确能给我带来更有价值的回答,并且基于知乎对于自身内容的排序机制,我能够很快速地找出那些权威的回答,快速地解决了我的需求。
人类有交流的欲望、社交的欲望,从传统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通过互联网的手段,逐渐过渡到各类社区产品。社交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要你的社区能够给用户提供价值,解决用户的需求,那么你的社区就是有用的。同时,也要把控好社区的调性,让用户清楚你的定位,并且能够适当通过各种的运营手段,让自身社区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吸引人,至此,距离一款成功的社区产品也就越来越近了。
希望知乎能够继续坚守初心,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内容。
本文作者 @Silence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