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生态分析 (上): 内容生产者
01 产品简介
马蜂窝官方的自我陈述,如下图:
短短的自我介绍中,反复提及的词语是关键,是亮点。将这个思路贯穿到“马蜂窝”的自我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旅游”外,它鲜明的用户定位为“年轻一代”。
年轻一次,一定意义上,确定了整个产品的的风格、调性、用户需求的级别等等,对于这个年轻的内容生态圈中,它可以容纳的用户是哪些以及可能吸引的用户又有哪些?
02 马蜂窝生态圈
马蜂窝以“旅游”为生态主题,联结各种年轻用户活跃在其中,依据信息生态圈的定义,可将马蜂窝生态圈的用户粗略划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以及信息传递者这三类必要要素。
2.1 信息生产者
信息生产者是马蜂窝的灵魂与血液,优质的信息生产者缔造了马蜂窝。它是指在马蜂窝平台发布游记/攻略/问答等用户。这里限定该类人群所生产的信息为零次信息资源,即完全依据自我体验而获取的信息,而不是依靠搜集、购买等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后,二次生产信息内容的用户。
2.1.1 用户群体细分
什么样的人群可能成为该系统中的信息生产者?其共性必然是携带一些旅游因子的用户群体。为防止思维无休止的发散,这里以一个具体的城市为例,来联想可能与其相关的旅游信息生产者。
以“黄山”为例,对此熟悉的人群可以划分为:①当地居民,包括但不限于景区管理人员、乡民等;②已观光过的游客;
通过这个人群划分图,以及结合内容平台带来的用户价值以及产品价值的核心词—“年轻”,其实可以更好的定位马蜂窝生态圈的第一批入场选手:即普通年轻游客,一群几乎不怎么带变现资源或流量的旅游忠实爱好者。
因为年轻,他们对于旅游的想法各种天马行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可以用各种代表自己个性的颜色渲染自己的每一段旅行经历。五彩斑斓的人生,谁会不好奇呢?五湖四海的人群中,一个明确的兴趣点,真的足矣联系你我。
2006~2012年,也就是马蜂窝起家的开始几年,非大范围的宣传与运营,全靠用户口碑,马蜂窝用户数量慢慢积累,而马蜂窝也逐渐壮大。
2.1.2 用户画像
鲜明的用户年龄层级定位,种子用户的精准选取,更想是马蜂窝与旅行爱好者之间的相互吸引。而这一切更离不开对于种子用户需求心里的把握,这里欲尝试分析可能产生的用户生产内容场景:
①用户1
姓名:田大林
性别:女
职业:学生
受教育水平:高中
人物特点:害羞、内向
需求:高三集体出游实现和暗恋的男生旅游的小幻想,想要分享这段自己心中的美好记忆,但不想要身边熟悉的人看见。
②用户2
姓名:田小林
性别:女
职业:学生
受教育水平:高中
人物特点:害羞、内向
需求:高三集体出游实现和暗恋的男生旅游的小幻想,想要记录这段美好的记忆,只要自己看见,让它成为自己一个人知道的小秘密
③用户3
姓名:田小花
性别:男
职业:学生
受教育水平:本科
人物特点:外向,希望认识更多有趣的人
需求:和大学同学去北京耍了五天,在路上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想要分享给大家,告诉大家,北京真是个值得看一看的好地方。
④用户4
姓名:田大花
性别:女
职业:学生
受教育水平:本科
人物特点:开朗,对互联网有防心
需求:和大学同学去北京耍了五天,在路上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想要好好整理这场旅行,然后仅分享给同行的伙伴。
⑤用户5
姓名:田任一
性别:女
职业:上班族
受教育水平:中专
人物特点:文笔不太好,也没有太多时间写长篇游记,也不爱整理
需求:想要即时的分享自己的旅行
⑥用户6
姓名:田任一
性别:女
职业:上班族
受教育水平:中专
人物特点:文笔不太好,也没有太多时间写长篇游记,但非常注重仪式感
需求:把自己旅行的照片,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以及简单的旅行心情,做成一个好看的旅行日记小视频,分享美景的同时,也是自己枯燥工作生活中的一抹不一样的记忆
2.1.3 用户画像总结
以上只是列举了自己目前可以想到的用户使用场景,但是在梳理的过程中,突然也领悟到了影响这一类用户生产信息的核心要素:
- 用户旅游整理偏好以及擅长程度;
- 旅行记录内容载体;
- 游记可见人群;
- 旅游分享的时间节点偏好;
- 平台对于用户分享游记的梳理方式,即带来的用户自我满足感【按地点或时间或同伴等】
马蜂窝生态分析总结
第一次写用户分析,写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思路还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一点点学习,下一篇信息消费者的分析,希望有进步。
不足的地方还往大家多多指点。
本文作者 @五元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