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方法:需求的收集,筛选和排序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来与大家分享我的需求分析方法。
一个产品想要成为成功的产品,最重要就是要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经理对需求的把握是否准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成与败,所以需求分析对于产品经理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本人也意识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因此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来与大家分享我的需求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需求的收集,筛选和排序来讲述需求分析的步骤。
一、需求收集
在收集需求之前,我们先要理清什么是需求,网上其实有很多解释了,在这也不必多讲,而我是想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就是需求是一种明确的,肯定的诉求。但是大多数情况用户只是把遇到的问题反馈过来,而没有明确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来帮助用户补充他们的需求(需求的真伪我们先不要去理,只需要把用户想要表达最直接的需求补充上就行,到后面还有需求筛选来帮助剔除掉)。
举个例子,可能用户会提出类似的反馈:
“为什么页面看起来这么卡啊!”
“什么鬼啊,视频的播放样式改了,不能最小化了”
“文章里的图片怎么保存不了呢?”
遇到这类只抛出问题的反馈,我们就需要来补充一下需求,补充如下:
为什么页面看起来这么卡啊!(优化页面浏览的流畅度)
什么鬼啊,视频的播放样式改了,不能最小化了(增加视频窗口最小化)
文章里的图片怎么保存不了呢(增加文章详情页里的图片保存功能)
每一次需求收集都会堆积大量的来自方面需求,当中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类似的反馈,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因为需求表达得不明确而影响了接下来的需求筛选。然而这样抛出问题的反馈不单只会出现在用户当中,有可能也会在你的老板,同事中产生。
需求收集的渠道有很多,主要是从用户反馈,同事,老板,数据分析,竞品分析,产品经理自己等方面来获取。
1.用户反馈
用户作为产品的直接的受用对象,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感受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产品的价值,对产品的好感度会大打折扣,用户提出的反馈有可能也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所以倾听用户所反馈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识别需求的真实性也是必须的。
常见的用户反馈来自于互联网社交平台(微博、贴吧、知乎、微信、QQ、邮箱、app store、应用市场以及产品自身的反馈入口)
2.同事
同事可能更多的是运营人员所提出的需求,运营作为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在实现产品与用户的连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他们所提出的需求也是非常有参考作用的,还有运营同事所使用的某些营手段(例如活动,推广,运营后台等)也是需要产品经理这边来支持的。有时也需要和运营同事一起头脑风暴,挖掘用户需求。
3.老板
由于自身的丰富工作经验,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对业务的理解,老板也会直接给需求需求,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是也不排除老板会给出不合理的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数据来说服老板。
4.数据分析
可以通过一些数据网站(极光数据、百度指数、艾瑞咨询)获取市场趋势和用户喜好,进而获取用户需求;此外,产品自身相关数据统计(访问数、停留时间、跳出率等)提出部分需求。
5.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报告就显得尤为重要,竞品分析也是产品经理的必备能力之一,从研究竞品中了解市场、了解这个领域及用户,通过研究别的同类产品,从中找出别人产品的优劣势,最后对比我们自己的产品,看看哪些功能和需求我们是可以采纳的。
6.产品经理自己
产品经理自己用心去领悟产品,通过自己的专业性,产品能力来挖掘用户需求,还有对生活的观察,对周边的所见所闻,并从中抓住人性,提炼出心理关键点,找出用户的本质需求。
二、需求筛选
当你把需求都收集完了之后,接下来就进入到需求筛选了,把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剔除掉。需求筛选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为每个收集来的需求给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 该需求的用户是谁
- 该需求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 该需求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因为三个问题都是为接下来的筛选提供依据,才能知道你筛选的是否正确。到了第二阶段,我个人整理出了这几个筛选原则:
- 是否符合产品定位
- 是否是目标用户的需求(要结合使用场景去思考)
- 细分后的目标用户群大不大
- 是不是必须要解决的
- 需求的频率大不大
- 需求能否对业务或用户产生正面影响
- 需求是否有延伸性
- 目前的技术能否支持该需求的实现
这个几个是我认为应该要有的筛选原则,如果大家觉得还有欠缺的地方,可以一起来讨论讨论。
然后只需要把第一阶段中三个问题的答案匹配到第二阶段相对应的原则中就可以筛选出来了,那如何匹配呢?我做了一个图:
现在知道了该匹配到哪去了,那么能否匹配得上,这就是接想来要讲的问题了,只要匹配不上的,那就可以把它剔除掉。
先从第一个开始讲起:
当我们知道该需求的用户是谁之后,我们就要把它与产品定位对比一下,但其实还需要再把产品定位拆分一下,据我们所知,产品定位其实是包括了目标用户、产品特色、主要功能这三个内容,所以说我们实际上是与产品定位中的目标用户进行匹配对照,从而得出是否符合要求。
我稍微再用一个别人的例子:
你做一个在线教育的产品,定位是教学前儿童学英语,这时候,你老板来找到你说,咱们这个用户都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学的,产品是不是可以给父母这批用户上个读书功能,专门放怎么教育孩子类型的书。
你把这个需求套到第一个问题上,该需求的用户是谁,是父母,然后与该产品的产品定位中的目标用户对照一下,你就知道这个需求是应该要剔除掉的,因为该产品的定位是教学前儿童学英语,目标用户又是儿童,这个需求所满足的用户与该产品定位可以说是不相符的,因此应该第一时间剔除掉。
如果符合产品定位的话,那我们就来看看第二个因素:细分后的目标用户群大不大。为什么是要细分后的目标用户群呢?因为对于一个需求来讲,它不可能满足产品当中的所有目标用户,它也只是满足一部分目标用户而已,而这一部分用户则是从产品定位中的目标用户再细分出来的用户,举一个简答的例子:
知乎的目标用户是分享专业知识、经验、见解的大学生、办公职场人士,如果把目标用户再细分的话,那可以简单地分为内容输出者和内容获取者。内容输出者:分享自己专业知识,经验观点的用户。内容获取者:寻求高质量专业性解答的用户。而对于知乎当中的回答问题功能而言,它所满足的用户也只是细分出来的内容输出者,不是所有目标用户,但是只要这个细分目标用户群足够大,那就符合要求。(回答问题的功能肯定是要有的,我在这里只是简单的打个比方,让大家能够更容易理解)
而在数量上想判断大还是不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可能会与自身公司的要求挂钩,因此只能通过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方式来去判断。
接下来是第二个:
网上都说要识别需求的真伪,就需要我们深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为什么这么说呢,需求都是因为在某个使用场景遇到了某个问题而产生的,所以说需求和使用场景是有着密不分可的关系。而是否符合目标用户的需求也是间接地表示是否符合目标用户的使用场景。还是举个例子:
知乎某个用户要求在评论页面给每个评论者旁边都添加一个关注功能,如上图所示。
我们可以从该用户的使用场景切入,想在浏览评论之后可以迅速关注评论用户,这是该用户的使用场景,那我们来想想知乎的目标用户是会在什么使用场景下来促发关注用户的行为,知乎的产品定位是以大学生、办公职场人士为主要对象的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
对于目标用户来说,他们希望能从专业人士、KOL分享的专业知识、经验、见解等有价值性的内容来满足自身需求,并且通过关注专业人士、KOL来持续满足需求,而这些有价值性的内容来源则是用户的回答和发表的文章,在回答界面和文章界面的关注功能才有价值,而在评论页面中,用户之间只是简单交流和讨论,并不会产生什么有价值性的内容,因此也促发不了关注评论用户的行为。说了这么多,目标用户关注用户的使用场景应该也理清了,那就是在获取有价值的内容之后迅速关注用户。两者相比较之后,可以看出该用户的使用场景是不符合目标用户的使用场景,因此也是不符合目标用户的需求,应该排除掉。
接下来是第三个:
经过上面的两轮验证之后,接下来就是对需求做文章了,
- 是不是必须要解决的:没有了这个需求会不会对用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会的话,那就该保留。
- 需求的频率大不大:出现此问题的次数多不多,或者用户反馈此需求的次数多不多,如果多的话,那就该保留,多不多的标准需要结合产品和公司情况来判断。
- 需求能否对业务或用户产生正面影响:提高用户体验,方便用户操作,提高用户活跃量等等,这些就叫做正面影响。
- 需求是否有延伸性:考虑这个需求的背后是不是可以带来更大的市场,能否够在短期内变现或者需要长期才能变现。
这四个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到了这里,需求筛选也差不多快好了,就剩下最后一个了:
这个你就需要和研发部门的人一起开会讨论一下,把经过上面层层筛选后剩下来的需求与研发人员商讨确认,看看研发部门能否实现出来,最后确认好的需求就可以进入需求排序了。
三、需求排序
需求排序我则罗列了五个因素:
- 是否符合产品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举个例子,对于一个上线不久的内容型app,当需求出现有添加活动功能模块和添加电商功能模块时,现阶段以拉新为主的战略目标来讲,添加活动功能模块更合适)
-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基本型需求的重要性最高,且也最紧迫,所以基本型需求的优先级默认是最高的)
- 是不是急需要解决的(紧急程度)
- 完成后产生的价值和影响程度有多大
- 需求实现要付出多少成本(人力,金钱,时间)
通过这五个因素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并且每个因素都根据重要性/紧急性/容易性对需求进行打分,分数范围1~5分(5分制,10分制,100分制都行,自己定),然后把需求的五个因素的分数加起来,得出最后的总分,按照总分的高低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其次还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虽然需求的总分数比另一个需求的但分数高,但是你通过自己对需求的理解觉得优先级应该要对调,那么你可以自己在稍微调整一下顺序。
以上是我结合平时学习和理解整理出来的个人用于需求分析的方法,当中可能还会有一些漏洞,希望大家能够帮我指正。还要感谢很多产品前辈在网上分享的干货,这也对我需求分析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作者:klosexf,一位产品小白
关键字:产品经理, 需求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