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的成本悖论:业态多元化,风口还是陷阱?
无人便利店只是无人模式的一个简单形态,“无人”模式真正的目标是把服务和商品从“最后一公里”推向“最后一米”。
编者按:本文来自腾讯深网公众号(ID:qqshenwang),记者:孙宏超
没有收银员,结账无需排队,全天候售货,无人便利店正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成为现实。
根据腾讯科技了解,目前仅在国内有品牌、成小规模的无人便利店就已超过20家。其中的佼佼者缤果盒子预计,未来1年其旗下落地的无人便利店将达5000个。缤果盒子和小麦便利店均已完成A轮融资,融资额都超过1亿元。
和传统便利店相比,无人便利店具有建设快速、成本低廉、布点范围广泛的多种特点。而据从业者表示,无人便利店只是无人模式的一个简单形态,“无人”模式真正的目标是把服务和商品从“最后一公里”推向“最后一米”。
飞速成长的无人便利店
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优家青年创业社区,腾讯科技体验了当下零售业最火的业态之一——小麦无人便利店。
这家无人便利店大概有15平方米左右,在进入之前需要先通过手机关注微信公众号成为会员,扫码之后即可入内,在便利店内拿取需要购买的商品后,用手机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或者条形码进行结算,随后就可以离开。此时,在这家无人便利店里有一个值守店员,他对腾讯科技表示自己的职责主要为备货,同时为一些不是太熟悉流程的顾客做相关解答。
而在另一家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里,腾讯科技则没有看到相关店员,店面也约为15平方米左右,结算方式则为消费者把商品放在收银台“商品识别区”内,显示器实时显示商品的价格并生成链接,随后扫码支付。
据腾讯科技观察,两家无人便利店设置的地点差不多,均为白领出没区域,但和其他传统便利店相比,sku数量偏低,顾客数目也偏少,基本没有排队结账的情况出现。根据资料显示,去年8月,国内最早的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在广东中山启动测试,今年6月初落地上海,开启针对一线城市的大规模人流测试。
但这个无人便利店模式正式走上风口,是由于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两大电商巨头在近日的布局。
今年7月8日至12日淘宝造物节期间阿里巴巴推出体验项目“淘咖啡”。据腾讯科技在现场观察,淘咖啡是一个占地达200平方线下实体店,集商品购物、餐饮于一身,可容纳用户50人以上。在用户首次进店时,需要打开手机淘宝,扫码获得电子入场码(签署数据使用、隐私保护声明、支付宝代扣协议等条款等),通过认证闸机后进入购物区。而当用户离店时,需要经过一道结算门,它由两道门组成,当第一道门感应到用户的离店需求时,它便会自动开启;几秒钟后,第二道门将开启,此时结算门已经完成了扣款。最后旁边有机器提醒,本次支付宝扣款金额等
这被认为是对亚马逊线下商店Amazon Go的回应,Amazon Go运作模式也是无须排队结账的实体店,流程相当简单,刷手机进店、挑货、拿货,然后走人,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则是亚马逊账号、智能手机和Amazon Go应用。
不过尽管无人便利店被认为是零售业下一个重要的风口,但事实上,在话题性之外,这些方方正正的小盒子仍处于生长初期。“淘咖啡”在造物节后暂无声音,阿里巴巴相关人士则对腾讯科技表示,“漫咖啡”只是一次“有趣”的尝试,离真正规模化还有距离;原定计划于今年3月份落地的Amazon Go目前已经延期,主要也是因为亚马逊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前阿里巴巴CEO卫哲更是对无人便利店模式提出公开反对:“消费者的体验就四个字:多快好省,传统零售只能牺牲其中两个,换来另外两个。我特别反对无人便利店,人不是成本,人应该是投资。要是做无人便利店还不如搞个自动贩卖机呢。零售店里的人,不是理货员,而是要变成理客员,帮助顾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货。”
无人业态多样性
尽管无人便利店暂时遇到挫折,但长远来看,这个行业背后的无人业态却正在呈现多样化的形态。
以近日生鲜电商每日优鲜推出的“无人零售”项目每日优鲜便利购为例,每日优鲜通过冷柜、食品柜等模式,将零食直接推向办公区域的“最后一米”,每日优鲜便利购分为冷藏柜、常温货架和冷冻柜,分别用于水果、零食等商品的存放,和自动售货机相比,每日优鲜便利购商品品类更为丰富。
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对腾讯科技表示,每日优鲜便利购免费为企业提供三种设备:冷藏柜、常温货架和冷冻柜,提供以水果、零食为主的多种商品。依托每日优鲜的前置仓体系,由专人负责补货及设备维护。用户可通过微信扫码选购、自助付款。
事实上,这种模式意味在新的零售环境下,仓库将进一步前置,这个仓库可能是办公楼,可能是社区,甚至可能是学校或者旅游景点。
在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看来,未来每日优鲜的“云冰箱”业态,应该是“前置仓+便利购”,前置仓的重点在于“千品千仓”,即打造1000款精选商品,建设1000个前置仓,做的是全品类精选商品的极速到家服务,便利购作为场景补充,用来打造百姓5分钟生鲜必须品现场交易解决方案。
而在零售之外,一些企业则瞄准了无人的其他“服务”业态。据蚂蚁金服方面对腾讯讯科技表示,蚂蚁金服正在运用生物识别、深度学习算法、计算机视觉等技术能力,为商家提供身份核验、智能支付、信用评分、风险防控、支付结算等多种服务,帮助商家为用户打造全自助的服务体验,消费者可以自助用、自助买、自助借,无需通过商家的人工服务。该无人值守能力已经开始在无人值守创业空间、无人值守KTV、无人值守健身房、无人值守洗衣房等众多场景开展应用。
而一旦无人业态由便利店开始进行拓展(事实上,传统便利店近些年被人看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业务多样化),就意味着除了零售以外的多种业态将从街头路边进入到“最后一米”,如便利店能够提供的打印、洗衣、充电等服务,只要打上“无人”的标签,都可以进入到私密社区、写字楼等以前传统便利店无法触达的领域。
经济学者盘和林对腾讯科技表示,物流的发展扩展了商业空间,无人值守技术扩展了商业经营的时间,很多传统8小时的商业场景都将变成24小时营业,让消费者享受更好的自助服务,这无疑会增加上游生产企业的商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会给商品信息处理、传感器、智能制造等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
风口?陷阱?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人售货早已成为重要的销售方式。数据显示,日本通过自动售货机出售的商品超过6000种,而人均年消费金额超过3300元;美国平均35人一台自动售货机,日本平均23人一台自动售货机,与之相比中国目前的数字则是6500。这意味着无论是行业需求还是消费者需求,无人售货在中国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很多无人售货模式还正在承担营销的模式,比如设置二维码让消费者关注并获得优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人售货也能承担一部分潜移默化的广告效应。
尽管未来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仍然骨感,首先亟待解决的是成本问题,这是因为在中国的零售业态中,人工本来就不算一个特别高的成本支出,数据显示,一个无人便利店省去3个店员,算上三险一金一个月人力成本可以节省2万元左右的成本。
而以“无人便利店”的最初级模式“自动售货机”为例,一位业内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在北京一台包括饮料、零食在内的自动售货机采购价要高于3万元,场地需要的租金约为5000元每年,还有不少于一千元的电费,但销售额却并不乐观,热门地区和冷门地区在夏天的营业额一般也就是在5000元每月左右,冬天时则需要更高的成本(加热电费)但营业额往往不足夏天一半。
考虑到机器寿命的摊销费用,这实在谈不上是一个多么赚钱的模式。
相对而言,无人售货最初的形态:成人用品店,反而拥有更好的盈利状况。一位相关从业者对腾讯科技表示,由于该品类利润率较高,即便销售数量较少,但一个不足10平米的无人店就可以月获利近万元,一些“热门”地段甚至可以月获利2万以上。但成人用品毕竟是小众行业,绝大部分无人销售仍然瞄准的是低毛利高销售量的商品,这意味着成本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据腾讯科技了解,缤果盒子在上海的首家24小时无人便利店开业仅一个月便停运,原因是“因室温过高、收银系统频频出错。”
除此之外,无人零售店采用的机器视觉方案会随着店铺面积增大、人流量增多,识别精度将难以保证。而且运营成本也成了无人超市实现普及的难关之一。虽然不需要员工收付款,但无人超市的正常运作却需要大量的研发及技术员工。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无人超市采用的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成本就相应提高。
近日一篇洋葱新闻文章再次深刻揭露了无人超市的潜在问题:“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有没有假货,是不是更便宜啦!”“马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改变,而是带来幸福的改变。现在很多改变不仅没有增添我们的幸福,还增添了许多烦恼。”
更糟糕的是,“无人”业态越来越像“共享”业态,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宝马……这些业态是不是改个名字就变成了“无人”单车租赁、“无人”充电宝租赁、“无人”宝马车租赁。如果资本层面像加注“共享”行业一样对“无人”业态不断加码,只会让“无人”业态泛滥成灾。
这种趋势已经出现,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进入无人值守货架的品牌已经超过10个,模式和玩法基本相同,但由于无法在产业链方面进行深耕,一些无人值守货架的商品比“有人”便利的商品价格高出三成甚至更多,在新鲜劲过去以后,一些无人值守货架甚至可以用“门可罗雀”进行形容。
关键字:无人便利店, 便利店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