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微信公开课PRO的一些思考:身份ID、视频、直播

我开始写的第一篇产品相关文章正是受2019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的启发;而2020年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就讲了20分钟,相对来说,信息点包含较少,因此没有写文章。

而今年,认真听了之后,有不少的点,包括身份ID、视频、直播,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身份ID:ID的关键在于连接

1. 怎么定义互联网时代的身份ID?

今年公开课上张小龙提到了长期以来,微信的最大价值是每个人的微信ID,但这个ID是社交层面的,视频号的出现填补了微信在公开信息领域的不足(公众号门槛较高,不适合普通人);这让我开始从更深层次角度来思考互联网时代下身份ID是什么,以及有什么意义。

身份ID可以认为是具有稳定性、连接人和信息、且能唯一标识自己的一串编号或者一份证明。

现实生活中,身份ID很容易理解,就是身份证(在小范围内,其实姓名也起到同样的作用),这个ID绑定了我们的身份信息、金融信息等,基本定义了我们作为社会人的存在。

而在网络中,PC时代,企业与广告主的ID是网站,个人如果非要说的话,接入了好友信息的QQ账号承担了这一职责。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取代了浏览器成为了流量中心入口,身份ID也随着割裂的生态变得四分五裂,微信当然毫无疑问的承载着个人的的身份信息;因为其与现实关系链的强绑定,但却并不是唯一的身份标识了,支付宝承载了很大一部分人财务身份ID,钉钉、脉脉等起到了很多人职场身份ID的作用。

2. 连接增益价值

这种身份标志之所以受人追捧,因为一旦建立,迁移成本就极高。

人都是损失厌恶的,本质他在某款产品上消费深度和广度越高,他就越难离开这款产品;这种稳定性带来的,除了产品的可试错空间极大之外,也带了极强可泛化性;基于产品本身的身份ID信息,像四周探出触角,比如微信发力支付和短视频,都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想到了去年春招的时候和面试官聊过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掉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百度并没有建立用户的身份ID心智;搜索浏览是一种连接人与信息的行为,但并不直接连接人与人,本来贴吧是有机会的,但转型太晚和几步臭棋,也基本断送了这种可能性。

3. 人究竟需要几个身份ID?

这部分我主要想探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微信是社交绑定的身份ID,是不是微信的触角可以无限延伸呢,因为本质上个人的财政信息等都是与私人身份强绑定的。

我个人觉得不是,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身份ID依据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几类:

  • 私人身份ID:代表就是Facebook、微信等,每个人都有的,绑定现实社交关系的身份ID,开放给好友;
  • 公域身份ID:代表是Twitter、微博等,发布内容人人可见,带有创作者属性;
  • 不可见人身份ID:人的一些不想展现于好友、公众面前的一面,代表有陌陌、探探,其实脉脉某种程度也算此类;

自上而下,其价值和兼容性都是递减的,私人>公域>不可见人,私人身份ID的价值最高;但向公域身份ID兼容也存在一定问题,微信公众号是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仅从让每个人建立公域身份ID这一维度来说,从内容生态上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成功),视频号我也不是很看好,在同一套系统中公域和私域交缠不清,这样公域是借力还是被拖累束缚,我持怀疑态度。

二、视频与视频文件

1. 视频文件会被消灭吗?

张小龙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被人看到,或者说被分享。显然,文章和视频需要一个载体来传播。

基于此,他提出本地的视频文件,反而是裸数据,是应该被淘汰的;可以说这个观点本无问题,文件形式的信息相较于附着于载体的信息,是缺少了附加价值和社交连接的;某种程度上,最好的消费视频体验是基于载体形式的消费与分享。

但我们转念一想,这种情况是谁造成的呢?

是微信,作为社交领域毫无争议的霸主,微信霸道地封杀了抖快等各个渠道的视频以载体形式的分享,将这一分享载体的权利死死的抓在自己的手里。

这不是一种无声的垄断吗?

是的,微信现在提供了视频号的选项,问题是,微信将用户分享视频载体的选择权给剥夺了,用户只能学会适应微信视频生态,或者继续糟糕的以文件形式分享视频。

互联网崇尚的开放自由,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还是如纸一样脆弱,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真的好吗?

PS:字节跳动谢欣称微信封禁飞书系列产品、淘宝链接在微信无法复制,微信的封杀触手正在伸向更多的领域。

视频文件是否会消失我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微信一日封杀,只要用户还在其他平台有视频消费需求,视频文件就难以被消灭。

2. 视频号:私域or公域

关于2021微信公开课PRO的一些思考:身份ID、视频、直播

抖音和视频号的呈现形式

基于强社交分发的视频号,是微信对于视频内容生产消费时代提出的解法;我对此存在一定疑问,首先需要定义清楚视频是面向私域还是公域的。

我认为视频是主要是属于公域的,主要理由有两点:

  • 从创作难度和成本上来说,视频远高于图文,用户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出来的视频,一定是想让更多人看到的,私域的流量是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 从传播门槛来说,视频是远低于图文的,视频直观,用户理解成本低,这种高成本低传播门槛的内容天生适合公域分发。

当然,并不是说私域对于视频传播无价值,私域可以作为极其优质的内容冷启池,这一层面上,微信视频号起点非常之高。

那么第二个问题,视频号究竟是私域还是公域的?

在微信的设想中,视频号一定是属于公域的,这个从张小龙的演讲中多次阐述可以论证;但有点拧巴的是——微信一直强调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这个初衷没错,但是关键在于,普通人的表达具有消费价值吗?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对于私域是有的,朋友家人等对于你表达的内容是有窥探、消费欲望的,但对于公域呢?

公域是极容易形成用户阶层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所有的公域产品,做的成功的形态大都是媒体社区,如Twitter、微博等,都是大V和明星带动社区的讨论等;而作为寄生在私域产品中的视频号,能起到媒体社区的作用吗?

当然视频号可以向ins的方向发展,那么微信本身的属性对于做成这件事情究竟助力有多大呢?

三、直播:新的内容形态?

人人都直播的时代会来吗?

公开课上,张小龙提到了一个很让我受启发的观点:

直播比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是因为拍一段短视频是需要有内容准备的;而直播,是不需要准备内容的,它就是日常聊天。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别,直接降低了表达的门槛;这是一种轻松的表达,普通人也能够去生产出来,朋友也更愿意去消费。

这让我审视,从内容形态上来理解直播的话,直播是不是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世代中内容表达消费的主形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问题,直播是什么?翻找到网络直播的定义:

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

这样看,直播的形态是非常丰富的,直播并不一定要将摄像头对准自己,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视角的外延展示;这样理解的话,直播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普通人也可以随时随地直播,父母给儿子直播传授怎么修水龙头,朋友直播自己在海外的旅行见闻等。

因为内容形态的丰富性,直播时段的非固定性,使得直播是一种可以随时发起,随时观看的内容,非常轻度也非常容易被消费。

至于是私域还是公域,直播根据受众的不同可以跨越私域公域;其长远来看,无论是从形态还是内容,确实有非常高的潜力可挖掘,目前直播并不存在普通人都愿意且可以尝试的载体,这是不是证明直播还存在机会?

想象一下,未来的智能交互中枢从手机过渡到了眼镜(可见的未来),直播的发布成本和观看成本更加低廉,不用举着一个手机,而是将你眼中的世界与他人分享,这是种多么自由、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关于身份ID、关于视频、也关于直播,最重要的是关于我们每个人自身如何看待周围、看待世界、看待未来,肯定有很多幼稚、愚蠢的想法会呈现出来;但世界是他们的,终究是我们的,不惧表达,不畏展现自己的无知,这也是一种年轻的态度。

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What rough beast, its hour come round at least.(何等野兽,终于等到它的时辰。)

与诸君共勉~

#作者#

随心将夜,微信公众号 : 互联网菜鸟产品进阶之路。关注社交赛道和社区发展,擅长分析行业趋势。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