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正在“去大厂化”

大厂还值得去吗?

这成了摆在很多年轻人面前的问题。

搁几年前,这都不能称之为问题。扁平化管理、快速上升空间、弹性工作制……比JK制服还诱惑。“财务自由”的召唤,更是胜却人间无数情怀。

那现在呢?

  • “互联网大厂不香了”
  • “这届年轻人不再为‘大厂优越感’买单”
  • “消失的大厂梦,离不开的年轻人”
  • ……

诸如此类的标题,已给出了挺写实的答案。

答案内藏着几个字:“今时不同往日”。

在“宇宙的尽头是考编”成了新风向的背景下,大厂只能是把“最理想职业榜单”里的榜一位置拱手让给那些金饭碗。

究其原因,如今的大厂,不是5年前的大厂了。

大厂想“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可现实甩来一句“大人,时代变了”。

时代在变,大厂们也不得不因时而变。

有个很清晰的变化是:大厂正在“去大厂化”。

它们不再盲目地追求“大”,且在努力抹去那身“厂”味。

01

互联网头部企业为什么总被称作“大厂”?

回答之前,可以对“大厂”二字做下拆解——

大,可以涵括的因素有很多,如规模、体量、地位、影响等。

厂,可以跟“IT民工”“社畜”“打工人”之类的表述打包审视。

如果说,“大厂”起初是那些互联网从业者半带解构意味的自嘲,那到了后来,它被不少人拽到了“资本家-劳工”的关系框架下,动辄跟“压榨”等字眼关联在了一起。

996与007,严苛KPI和OKR,末位淘汰制度与赛马机制,都成了大厂罪证。

慢慢地,大厂文化光谱就倒向了消极的一侧:大,指向的是网络利维坦;厂,近似于卓别林《摩登时代》里冷冰冰的车间。

马克思抛出的劳动价值学说,塔勒布提出的“现代化大公司创造的新型奴隶制”观点,都成了否定大厂道义合理性的理论支撑。

作家刘震云前些天说的那句话,代表了许多人对互联网大厂的认知——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跟困在流水线的工人没啥差别。

02

互联网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

它终究逃不出“当初小甜甜,现在牛夫人”的形象诅咒。

以往人们在说到互联网业、谈到平台经济时,首先想到的,是新业态产业活力与发展潜力,是数字化改造力与就业吸纳能力。

可如今,其社会形象高位蹦极。很多人看到的,只有它不好的那一面:

  • 垄断
  • 过度数据采集
  • 隐私泄露
  • 大数据杀熟
  • 996
  • 大公司病

原来对互联网的各种希冀应许,翻转成批判声量加倍反弹,“原罪论”与“野蛮生长说”夹杂其间。

站在高地上的大厂被拽下,“新经济”滤镜与“新生产力”光环抖落一地。

反垄断、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令禁止“大数据杀熟”、给算法戴上紧箍咒、明确996违法……监管矩阵式出击。

伴随而至的,是舆论的攻瑕索垢。

坐在火山口上的大厂,面临着比以往复杂得多的形势。

03

穷则思变。

大厂们因应外部形势的变化,有很多。

面向之一,就是“去大厂化”。

大厂们身形依旧庞大,却不再盲目求“大”。

前些年,大厂们普遍是“纵深发展,横向扩张”:无边界,说来就来;超限战,也不含糊。

到处都是全新蓝海,到处都是增量红利。风口一个连一个,动不动就是千亿级市场。

而今时过境迁,存量市场的狭路相逢“卷”者胜,监管利剑又悬在头顶。

“大”未必是好事:它可能意味着风险暴露的敞口更大,还可能沦为反垄断打靶场中“大而不能倒”的标靶。

所以,求稳不求快,成了步调。稳住意味着一切。

用雷军的话来说就是: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尽管大厂们在寻找新增量——有的将重心转向了产业互联网,有的将目光放在了全球化(出海)上,有的则将消费互联网革命性升级(元宇宙)作为抓手,但既有的扩张路线已被摒弃。

比起做大规模和外延式扩张,大厂们越来越注重精细化运营与内生性增长。

信号就摆在那:大厂招聘大收缩。

不少大厂之前都是“一主多翼”或多元化发展,现在则是砍掉不挣钱或撞线类的业务。有的还提出要“去肥增瘦”。

04

大厂们还在努力“去厂味”。

  • 你说我搞垄断,我挨打站直;
  • 你说我996内卷,我改;
  • 你说我吸走产业资本,我反哺实体经济;
  • 你说我缺乏社会责任感,我把CSR放在更高位置;
  • 你说我只顾着自己创富,我响应共同富裕。

这几天,有几则新闻挺受关注:

一是腾讯推出了首个互联网大厂养老方案。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可享受三项福利:定制纪念品、长期服务感谢金、退休荣誉金。

这要是落在年终奖发“免裁券”或2元彩票的企业,也就是个安慰礼包。可那毕竟是鹅厂。

有网友已经算了一笔账:长期服务感谢金是6个月固定工资,而今年上半年鹅厂员工人均月薪7.8万,按平均值算能拿到逾45万元。

之后有人泼冷水:鹅厂员工平均年龄才29岁,有几个能熬到退休?

随后鹅厂就来了第二弹:宣布全面升级员工“职业里程碑”关怀方案——以往入职“1年、10年、20年”才能收到实物礼品或特色权益,现在入职“1年、5年、10年、15年、20年、法定退休”6个节

点都能解锁了;满了15年,还能提前解锁“退休福利”。

反正我是羡慕得瞬间失去搬砖动力。

二是网传字节跳动或采取“1075”工作制——早上10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一周工作五天;阿里云部分部门试行了1个月“强制下班”工作制度(晚上6点后不允许开会,HR组7点后挨个催下班、

组长7点半后不准待在公司,晚上8点半后直接全部熄灯)。

这些目前未见官宣,姑且存疑。

但结合此前腾讯光子工作室、快手、字节跳动、BOSS直聘等相继取消「大小周」的情况看,有些趋势可以预见。

说“大厂逐渐国企化”当然有些扯,可大厂明面上会向内卷开刀。

监管与舆论的倒逼效应,加上996在存量发展期递减的边际效应和人力资本效能,让大厂会自动调整趋利避害的天平。

而那些所谓的“反内卷”举措,也昭示出一点——

大厂们想将自身形象定格为更具科技感与人文味的现代企业,而不是裹着前工业化时代底色的“厂”。

05

大厂正在“去大厂化”。

问题来了:大厂还值得去吗?

前两天看到@老铁科技说 谈“现在进互联网大厂还能暴富吗”的话题。

意思很明晰:大厂员工暴富只能靠股权激励。在此框架下,财富向员工传导必须满足两大要素:

一是提高市场定价能力,也就是市盈率;二是对股价总数进行控制,避免期权奖励太多摊薄EPS(每股盈利),让总市值溢价精准浇灌至个体手中。

现在随着以扩张带动市盈率的行为边际缩小,大厂造富效应没那么浮夸了。

换句话说,指望进大厂实现财务自由的概率,越来越低了。

但这只是大厂发展红利在大厂不同发展期的纵向对照。

将互联网大厂跟其他行业横向对比,“大厂优越性”依旧在。

用朋友关不羽的话讲,“体制内”虽然香,却和大部分小镇做题家都没有关系,于是“体制外”私营部门中收入排名靠前的互联业,就成了“退求其次”的现实选择。

更何况,大厂的所谓“反内卷”动作,会在压低工作强度中提升相对的“性价比”。

06

互联网大厂依旧香,只是大厂逐渐不再是“大厂”。

 

本文作者 @数字力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