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工业 4.0,我们还缺什么?

互联网,正在攻城拔寨,不断地入侵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极大改变了我们的消费行为模式,传统的零售业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工业界,为了主动迎接这场变革,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掀起了新一轮的国家驱动战略,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虽然名词不同,但使命一致: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工业竞争力。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这使我们逐渐看到了扬眉吐气的曙光。但是,在中国人乃至中国企业家心中,始终存在那么一点隐隐之疼。君不见,每当节假日到来,中国人全球“买买买”的景象蔚为壮观。在日本、在韩国、在欧美.......,从家电日用品到豪华奢侈品,均被视为国人的囊中之物。于是,我们在又爱又恨的矛盾中挣扎。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正在逐步吞噬着传统行业的每一寸土体。加上,多年来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破坏,正日益成为国人的心头之痛。于是,互联网裹挟着产业转型,成为悬在众多中国企业头上的达莫利斯之剑。

而今,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国家战略催人奋进,仿佛我国制造业马上就能骑上互联网这匹无所不能的战马,实现华丽的转身。于是,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智慧研发、智慧院所.......,众多概念,喷薄而出,企业家渴望借助国家力量实现弯道超车。毋庸置疑,中国制造最终将站在世界之巅,但渴望借助一股力量而实现跳跃突变,理想必然会被现实击打成一地鸡毛。

那么,奔向工业4.0,我们还缺什么呢?。

缺一:创新价值流程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是世界工厂,我们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优势(虽然这种优势在逐渐削弱,但依然存在)、规模优势、硬件基础设施优势等等,这些优势聚集成巨大的力量,让欧美感到不安。最近,欧盟、美国,乃至日本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按照他们的说法,中国政府存在操纵市场的嫌疑,但本质上,是以贸易的壁垒阻止中国商品的流入。这足以窥见中国制造的威力。

但是,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国人在异国大肆扫货的场景,显示了国货在全球攻城略同时的伤痛。而在这背后,就是我们缺乏的创新价值流程。

说起创新,或许你会说,这有什么新意呢?的确,创新,早已是中国企业家的口头禅,也是各种媒体、组织的时髦话题。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我们不乏创新的理念,但却缺乏创新价值流程体系。这种缺位,导致了我们碎片化创新的结果,我们往往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个点子而超越别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希望弯道超车,从工业2.0直接进去工业4.0,于是我们在信息化中投入大量的资源,结果却变成了信息黑洞。我们看到了信息化的力量,却忽略了信息化的基石,或者我们看到了信息化的基石,却没有面对他的耐性。

是的,我们不差钱,我们缺乏的是那份面对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创新价值流程的耐性。这种耐性的缺失,实则是我们面对短期与长期的痛苦挣扎。在中国,存在两种企业: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客观上讲,国有企业产权拥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还不是很一致,官本主义导致了经营者的短期利益导向,企业的长期战略缺失,管理层也缺乏长期建设的积极性。而在私有企业方面,它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是在面对市场残酷的竞争局面下,加上还尚有制造成本优势的现实,极少有企业家将自己的资源、经济和时间投入到创造体系的搭建,因为那需要的是长期的战略耐性,在短期内并不能直接打出粮食。

创新价值流程之所以无法复制,那是因为所有的创新是特定业务、特定企业、特定团队、特定组织关于创造性活动的知识化凝结。TRIZ、PACE、IPD……从不同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框架,正如传统的武术为我们提供了套路一样,创新,如果你不能在框架之下将自己的血肉之躯融入进去,你终将不得其精髓,长期处于创新的混沌状态,并不能将其板结成长期优势,从而快速进化到工业4.0时代。

缺二:灵活柔性的组织

组织,是转型、变革绕不过的坎。要想拥有新的生产力,必然需要新的生产关系。原始部落的家族、种群化协作,极大弥补了人类个体的弱小;以古希腊城邦制为代表的组织模式,催生了人类的商业文明;以中国集权式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组织模式,则充分展示了强大的整体动员力量。而当公司产生后,公司的组织模式成为仅次于国家的社会组织驱动力量。站在这个时点,泰勒的《科学管理》,划时代提出了分工的理念和思想,从而诞生了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而马克思.韦伯科层体系的构建,为知识化专业整合和积累创造了可能,这股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在我们今天的组织内,部门墙是如此厚重,从而往往凌驾于组织的整体目标之上。这一点,在尤其擅长集权管理的中国,尤为突出。

然而,互联网的到来,却与此格格不入。从哈默提出极具革命姿态的“流程重组”,到变成后来温和的“流程管理”,企业的流程化意识日趋浮出水面。“我们要从职能导向向流程导向转变”。成为管理者口中不二的表达,但遗憾的是,有多少中国企业真正实现了流程驱动呢?是的,我们在流程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也组建了雄心勃勃的流程管理组织,但是,我们梳理的流程泳道里,依然大大地写着“**部门”。一个穿越部门而不是穿越团队成员的流程,最终只能变成职能“分脏”的利器。而这样的流程,能够实现信息化才怪呢,因此,根本不能实现与工业4.0的融合。

你有没有意识到,在我们的企业中,强调部门职责胜于产出线(譬如项目团队、产品开发团队)职责呢?表面上我们在强化能力中心,但本质上我们在强化分割的诸侯力量。我们拥有强大的专业力量,却总是产不出粮食;我们的产品总是拖(延期)、降(质量)、涨(成本),而我们却很难找到谁应该为此负责。

一切,都是我们没有让打粮食的流程浮出水面,一切都因为我们缺乏重量级的打粮食团队。这样说,你可能还不服,因为在一个企业中,我们不是天天在围着型号项目转吗?我们的资源不是向科研生产一线倾斜吗?对,你说的没错,但是你注意到你有强调产品团队角色职责的强力组织吗?你有与之匹配的流程吗?如果你的流程上还在标注着部门,那你并没有知道重量级团队的真正重要意义。

只有你强化你的重量级团队,并构建基于此的显现化流程,你才能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打粮食上,你才能构建随时聚合与解散的灵活柔性组织,也才能真正形成面向未来的能力资源。

缺三:创新人才通道

在里德.霍夫曼《联盟》一书中,他讲了两个真实故事:迪士尼因为拒绝接受普通员工拉塞特制作电脑动画电影的建议,错失了数字动画的先导机会,最后不得以70亿美金将拉塞特所在的皮克斯影业购买回来;而亚马逊CEO贝佐斯以开放性心态,放手普通员工布莱克的创意项目AWS,最后成就了亚马逊世界云计算霸主地位,市值已达几百亿美元。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并非只有来自组织内部,永久的无边界学习成为常态。每一位员工其实都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他们可能在企业中还微不足道,但是他们可能埋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划时代产品、技术都是由于某个人的出现而变得与众不同,正如乔布斯改变了整整一个移动时代一样,如果你不重视这股力量,可能他们将在其他的地方绽放光彩,从而让你后悔莫及。因为,互联网让个人能力释放的渠道已超越的你的组织边界,如果你不重视,他必将创越你的边界而为他人所用。

文/墨儿冲

关键字:业界动态, 流程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