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互联网红利,不变的等价交换逻辑

自从美团王兴前不久提出“互联网下半场”这个词以来,“互联网下半场”在媒体上出现的频次大大攀升。细想一下,一来媒体的编辑,大多是没有实战经验的写手,以二道贩子的角色传递和转述信息,信息定然大大失真;二来媒体本身的属性,也使得许多细节信息被有意无意的过滤,从而掩盖了事情的真相。无奈我们处在这样的碎片化时代,媒体制造了这些未加甄别的信息,我们作为拿来主义的用户,助长了这些信息的传播,从而影响了舆论传播的路径和进程。要不然也不会发生美国大选揭晓前,主流媒体通通失算,一致认为希拉里获胜这种事。所以,舆论和媒体是个可怕的东西。

今天我不讨论媒体,也不打算探讨“互联网下半场”。我只想在无数个寂静的黑夜,在褪去互联网热潮褪去的刹那,再次思考商业和服务这个命题。

事实上,自现代文明诞生之前,人类已经学会了交易。原始人的交易是建立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的。随着狩猎所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人类或许意识到,猎物有大小,需要以大换大,以小换小;再后来,交换的物质或许扩大到饰品、工具。不同类别的物品交换,需要一个尺度来衡量,于是发明了货币,学会了以贝壳作为衡量尺度,来评估交易的对等性。

是的,当原始人A提着狩猎得到的一只兔子,与原始人B通过播种耕耘获得的一袋稻米交换时,他们各自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原始人A和原始人B通过交易,彼此的生活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到了19世纪,马克思发现了价格和价值的奥秘。马克思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支持一切交易的基石,不是价格,而是价值。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民普遍贫苦,物资匮乏,这个时候,有一批敢于冒险的人站在了浪头,开工厂,走街串巷,奠定了中国未来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这一阶段,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国民穿上了好看舒适的衣服,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住宅,开上了时尚的小汽车。这一历史阶段,基本是卖什么都挣钱。安徽人炒瓜子,浙江人造打火机,王石盖房子,鲁冠球造汽车,宗庆后卖水,有胆识的人,纷纷赚了大钱。

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社会的财富和社会话语权,大多被这样的一个群体所掌控。但是,时代如滚滚洪流,旧人旧事似乎已经逐渐式微,新人新经济正甚嚣尘上。

90年代,我们步入信息社会,新浪、网易、搜狐纷纷崛起,马化腾的QQ也悄无声息的揽数百万用户入怀。那个年代,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如入无人之境,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的数量也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到移动互联网兴起,又一波惊人的流量红利,用户似乎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乐此不疲,也正是这个原因,蓬勃了整个互联网市场,养活了无数的创业公司。

到2016年,互联网红利期似乎徐徐落幕。用户获取成本从初期的几毛钱,一路攀升到几十块钱。资本、创业者上演了一幕幕烧钱大戏。末了,尘埃落定,只剩回响萦绕耳畔。

所有的一切归总起来,让人不由得想用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形容。

在红利期时,无数人高举“互联网思维”,似乎这是互联网无往不胜的利器,有碾压一切商业窠臼的气势。当此之时,无数传统界人士惊慌失措,纷纷接过“互联网思维”的大旗。

接下来,当年借助互联网这个利器攻城略地互联网老兵或许会陷入困惑,用户和业绩增长似乎停滞不前;前几年在互联网浪潮中节节败退的惊慌失措的传统商人,似乎逐渐缓过神来,结合之前在线下深耕多年的优势,后发制人。互联网手机界的明星小米公司风光不再,而深耕线下渠道多年的vivo、oppo等品牌却连连捷报。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神秘难解的物事,于是,大家似乎又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为什么前几年,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人都深信不疑“互联网思维”,觉得这是绞杀一切旧制度的屠龙刀呢?这里面的逻辑基础究竟在哪里?

我们回到等价交换的论点上来。为什么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互联网巨头如BAT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取用户,并用不到几年的时间,迅速坐上市值的头把交椅?我们把企业比作原始人A,手握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把用户比作原始人B,手中也握有某些有价值的东西。A与B之间的联系,实质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一种连接。企业手握的有价值的东西,实质就是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用户手握的有价值的东西,显然是用户通过努力工作所收获的具有购买力的货币。于是,企业用商品和服务,与用户手中的货币进行了等价交换。不言而喻,任何的商业的成功,都是因为向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

那么,互联网发展初期,为什么流量成本如此之低,以至于互联网企业极尽各种“互联网玩法”,不费吹灰之力捕获大量用户的芳心?这大概是因为,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人类经过了数千年的压抑期,走过权力和舆论高度集中的时代,走向高度去中心化的今天。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无数人压抑了许久的躁动,得以在互联网这片虚拟的净土上得到释放。我们原本是这世界的Nobody,现在我们也可以成为影响世界的Somebody。这从QQ发展早期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QQ刚出来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种让人异常欣喜、惊奇的事物,人们发现,世界如此之小,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可以与来自世界任何角落的人聊天。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第一次使用QQ,真的被它震撼了。通过门户网站,我们一下子可以实时追踪到这个世界上最前沿的动态。以前舆论掌握在主流媒体的手里,忽然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自己写博客,并获得大量陌生人的阅读后留言,这是一种怎样的满足感!早期的和菜头、宁财神,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知名起来的,并逐渐成为KOL。

这个时候,互联网厂商提供的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就是基于无数花样迭出的互联网产品上的连接服务,让用户觉得爽、觉得得到满足、得到存在感的服务;而作为等价交换,用户付出的是他的时间成本、他对早期互联网产品的高度宽容、和孜孜不倦的内容产出。这就是早期互联网产品的生存基础。

等到基础连接服务的需求,被早期的互联网淘金者一一满足时,以及用户从基础连接服务上得到的满足感愈来愈低时——用户总是喜新厌旧的,用户的欲望总是难以填满的——新的互联网厂商诞生了,淘宝、支付宝、微信、滴滴、携程,这些产品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更深入的服务,并做了某些付费诱导,作为等价回报,用户开始愿意为这些服务付费。这大概是后来的互联网公司盈利的逻辑基础。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逻辑基础,依然是等价交换。这个“价”指的不是价格,而是指价值。马克思说,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不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总是偏离价值很多;而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往往能反映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都习惯了免费。互联网免费,或许并不是说互联网厂商提供的服务是无价值的,而是说,在非充分竞争的互联网早期(红利期),互联网提供的服务的价格很低,价格偏离价值,价格低到为0;同样,作为等价交换的用户,愿意付出的价值并不等于0 ,用户付出的时间、内容产出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些付出,在这种非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给出的价格是0。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在促成这一交易的过程中的付出,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互联网红利结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自明了。就是,互联网由一个非充分竞争的市场,逐渐转入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因为竞争的缘故,市场上能够为用户提供此等服务的互联网厂商大大增加,同时用户的满足感逐渐降低,厌烦感逐渐攀升(因为无数的互联网伎俩教育了用户,也因为用户的时间被无限的碎片化)。一些这个时候,互联网厂商需要提供更有价值的新产品与新服务,才能斩获更多的用户。很不幸,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泛滥,以及用户满足感的降低,用户愿意付出(用户的付出指的即是用户付出的价值)在某一单一产品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也必将导致创业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被进一步贬值。

增长乏力,于是互联网巨头停止竞争,转而开始进行流量收割,开始“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谓的大数据,就是把用户之前“免费”耕耘在互联网厂商的产品中的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商业价值重新挖掘,将它变现成合理的价格。此时,价格逐渐向价值靠拢。巨头通过长期经营积累的巨量用户和数据,开始展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并反映到价格上。所以滴滴、快滴合并,美团、大众点评大合并,携程、去哪儿合并。巨头加速垄断,互联网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所幸,人类总是喜新厌旧的,人类的欲望总是不断的膨胀,难以满足。这就给后来者留下了无数的机会。用户的需求在哪里,商业的价值就在哪里,哪里就会产生金钱。

互联网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它极大的提升了信息的流通效率。以前很多信息几乎是不流通的,家电厂商在线下构建渠道,就几乎建立了永恒的壁垒;互联网出现之后,通过信息化构架,使得信息流通的渠道变得愈加畅通,商品流通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所以小米通过互联网售卖手机的初期,很快就打的传统手机厂商一脸懵逼。在这个一切都因信息加速的时代,业态升级换代的速率必将大大提高,昨天刚打下来的江山,很有可能明天就会被颠覆:信息传播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商业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发现市场的空白,并填补这一空白。互联网信息周转速率飞快,但线下物理业态岂是一朝一夕可以周转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线下的传统商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构建了护城河。只是,它的侧翼太过薄弱,需要自建互联网,进行巩固和加强。

讨论了这么久行业发展,我们把目光转移到用户本身上来。创业公司要想在商业的世界里存活,就要考虑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用户的价值有诸多纬度,无外乎马斯洛需求理论里的那些: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上一辈的企业家,穷尽一生在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比如基础需求中的吃穿,是可以量化的,住房,也是可以被量化的,这些催生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互联网时代以来,随着基础需求逐渐被满足,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虽然很多时候,解决这些需求的服务的价值与其价格尚有较大出入,但显然这些服务是有其价值的,并且它的价值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肯定,这就是内容付费、消费升级的逻辑基础。

知乎上有人以两个维度正交形成了一个四象限图。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放进这个图里面。举几个例子: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找到自己的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完成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买一件时髦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游、吃一顿大餐、看AV撸管;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一首诗、背牢十个单词、看一本经典小说、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次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网上闲逛刷微博、使用微信陌陌知乎等进行成功率很低的勾搭。

创业公司,或许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为用户提供高收益、长半衰期的服务。这样的服务,无疑是极具挖掘潜力的。商品经济的思维是为用户提供高收益值服务,互联网厂商的思维往往是为用户提供更具长半衰期的服务。我认为,延长服务的半衰期,或许是今后商业的最好的切入点。

文/麦飞William

关键字:业界动态, 市场, 互联网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