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预制菜肯定行不通
一、消费级预制菜的本质
消费级预制菜是不是赚钱的大风口?
我觉得不是。
为什么提到消费预制菜总觉得怪怪的又说不出来怎么回事?
我觉得还是得先看本质这样才能找到核心价值。
消费级预制菜实际上就是半成品,而半成品就是单纯的半成品本身,不会有更多的角色。
在成品诞生之前,一个半成品,只能是生产资料。
所以消费级预制菜的核心价值一定不是从那桌饭菜上找,而是从厨师的身上找,要理清预制菜的价值关键是让这个商品的价值能够市场化。
作为一个生产资料,预制菜的功能就是,就是让厨艺不那么好的人,也能做出一顿70分的饭菜。
这下就让价值变得可以量化,因为70分的饭菜值多少钱,我们是可以明码标价的。
我们以北京为例,一顿在餐厅里价值500的饭菜,如果是厨师上门服务,算上食材原料,价格基本是1000左右。但是预制菜只需要300,你就能得到差不多的结果。
最终结果也很清晰,买预制菜自己加工,在家里做出来的饭菜在产出上等同于花500块钱在外面吃一顿,甚至可以等同于于花一千多块请厨师上门一次。
而要达到这样的结果,你要付出的成本只有300块钱加上你的简单劳动。
因为消费级预制菜的存在,让我们每个人的劳动都产生了一个可以被共识的200块钱估价。
这就是预制菜的牛逼之处。
它作为一种劳动资料,能通过几乎没有门槛的方式就成功地赋能了劳动对象,让劳动成果的价值得到直接提升。
如果我们换个场景,比方说放到县城里,吃一顿县城里吃不到的饭菜,预制菜的价值,就约等于人工+去一趟市里的路费。
所以预制菜作为一种商品,它的价值是可以用比较法来被计算出来的,它取决于你吃到同样的一顿饭的成本,减去购买预制菜的成本和你对自己的劳动估价,其中的差价就是预制菜的劳动提升价值。
差价越大,价值越高,差价越低,价值越低。
比如说市价30块钱一份的西红柿炒鸡蛋就很难卖出预制菜,因为差价太低,我们大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劳动价值一定会大于30块钱。
但如果是放到佛跳墙这样差价明显的菜品就不一样了,显然我们都认为如果能让自己做出一碗合格的佛跳墙出来,是对自己劳动产出很大的提升。
所以消费级预制菜价值成立的前提就是在一个需要不太行的厨子必须去亲手操刀一场盛宴时才能成立。
厨子在厨房里的劳动价值一定要低于这个差价,如果明显超出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就会无限趋近于0。
比如你有轻松独立做出一桌好饭的烹饪水平,那你置办家宴一定不会用半成品。
二、预制菜的场景
回到消费级预制菜会不会赚钱这个话题上,判断一个市场够不够大,能不能增长,就是看终端的消费场景发生的频次多不多,以及会不会越来越多。
要做这样的判断,就是去找差价足够大的消费场景,要想差价足够大,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一是对用餐的价值预期足够高;
- 二是消费者对自己的劳动价值判断足够低。
有哪些消费者的终端场景可以同时满足以上两点?
都市家庭节日用餐行不行?朋友外出野营野炊行不行?亲子日常晚餐加菜行不行?还是说北漂白领给父母做年夜饭也可以试试?
我觉得以上场景都可以产生足够价值落差的,并且还能顺带解决因为不知道吃什么,降低决策压力。
最典型的就是过年时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场景里,预制菜能够产生的差价足够大,因为我们人人都认为节庆场景里就应该吃点好的,而已经习惯了吃外卖的都市白领显然都不认为自己的厨艺能hold住一整桌的大餐。
现在预制菜在被天猫捧为十大新年货,在其他的电商平台上也有着一年300%的同比增幅,以至于被视为00后单身人群的巨大蓝海市场。
但我不认为单身人群和独居生活是和预制菜足够吻合的。
- 一来是从效率提升的角度,预制菜无法挑战外卖的地位,从独居人群的角度看,不仅食材加工是时间,下锅和洗碗也同样是独居者的效率负担。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了我们,没有消费品能够挑战人的惰性,因为消费品是来创造幸福感的,而不是来制造麻烦的。
- 二来是中国人的文化里并没有对日常用餐,做很高价值预期,平常吃饭吃得简单一点就好了,不需要吃得很复杂,所以预制菜的价值赋能能力在这儿存在感很低。
因为简单的吃一顿饭,吃个快餐、叫个外卖显然更符合实际,即便是亲自下厨,简单的炒个西红柿鸡蛋拍个黄瓜也就够了,哪怕泡个方便面也行。
所以这个场景里,预制菜不符合国人潜意识里的那种“凑合吃一顿就够了”的想法。
但在一些需要有极高价值预期的特殊场景里,比如做前面提到的节日用餐、朋友聚会、亲子加菜、年夜饭的四个场景里,预制菜的价值就额外凸显。
我甚至认为预制菜的消费时代会改变我们过年的习惯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在这些场景里,亲自下厨做一顿以前只能在饭店里吃到的饭菜,里面附着着亲情和友情,更象征着对亲密关系的重视,所以我们总会把价值预期提得很高,远高于日常用餐的标准。
最好的证明就是去电商平台上看看,卖得最多的预制菜,基本都是套餐,而且套餐里一定有1-2个能奠定整个套餐档次的菜品,要么制作复杂,要么食材昂贵。
因为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的节庆用餐预期,其余的会有一些充数的SKU,负责为商品制造毛利空间。
三、总结
预制菜在B端的角色肯定要另当别论,但在C端上,虽然不会成为生活必需品,但在特定场景里是能够产生出社会价值的商品。
因此它可以做,但是短期内注定不是一个大生意。
能赚钱的消费商品都是在给社会解决问题,创造社会价值,谁创造的价值大,谁就会得到社会打赏。
消费级预制菜的完美愿景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
补充一句,预制菜取代熟食卤味,也有一定的差距,在价值预期、效率提升和饮食风俗上还不能构成取代关系。
至于消费级预制菜会影响谁,用这三个视角去审视,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
本文作者 @犬儒不是狗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