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割裂的时代

1

在一个月前,我在朋友圈说春节档最值得看的电影是《乘风破浪》,其他电影吃相太明显,烂片可能性很大。大家也挺赞同的,都觉得中国观影水平都提高了,不会再被烂片坑钱了。

很明显,我又被打脸了。连只冲着圈钱去的《大闹天竺》都比《乘风破浪》高,虽然我觉得在笑点高级与否的层面上,《乘风破浪》和《大闹天竺》之间隔着100部《功夫瑜伽》。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截至2月6日15点

另外一件事是我在过年的亲戚聚会中被问最多的不是个人问题,那些问题是吃完饭嗑瓜子才被盘问的。一般先问的往往是手机使用问题:“WIFI密码帮我输下”“来,你拍个大家吃饭的视频,帮我发过去给老家谁谁谁”“帮我看看这个手机怎么这么卡”“你哥送给姑姑一个自拍杆,帮我看看怎么用~”

我默默搞定并耐心讲解 ,不过最惊讶的是有次亲戚聚会,十几个人包括我,居然只有三个人用微信。

去年底的微信大会数据显示,微信的日登录用户是7.5亿人。算上00后喜欢的QQ,我以为除了老人和三岁孩子应该都会用智能手机了,可是现在反过来看,这数据的意思是, 中国还有数亿人被排除在互联网的世界之外,而且就在我们周围。

2

即使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各自的世界也是极度割裂。举个栗子说下移动音乐。我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数都是QQ音乐、网易云音乐和虾米的用户,按说这三家应该就是中国活跃度最高的三家吧?

我又 too young 了。看看这样一张图表,和你想象有多大出入: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2016/9数据

我第一反应是......「啥?酷狗和酷我居然还活着?!」

最有趣的是接下来的用户黏性分析。我以为用户黏度第一的应该是网易云音乐了,却发现用户日均打开频次最多的是「藏族音乐」,不得不为开发者的眼光默默点赞。还有,那个「水晶DJ」是什么鬼?真的有人那么喜欢边开车边动次打次?短视频app榜单更不必说,以猎奇内容为主的「快手」居然还是第一,可是我身边真没看到谁的手机里有它。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数据越继续挖掘越茫然。说起来,我是周围人喜欢热衷尝鲜互联网产品的。2001年刚上初中就注册各种邮箱,对了,还有OICQ。有问题就用搜索引擎找答案。高中就开通网银,学会了去eBay买东西。2005年在新浪开始写博客,然后第一波内测玩微博,第一波玩知乎。回到家乡也是第一波用滴滴打车。

我和身处一线城市的读者一样,使用互联网工具去解决问题简直是本能,甚至早已习惯使用垂直搜索靠谱答案,比如健康问题根本不会用某度,而是习惯搜索果壳网和丁香园、春雨医生,还有Google。英文习惯用wiki,也习惯刷知乎找相对靠谱的专业答案.......以及知乎段子。至于线下,在北京上海买个煎饼果子,也是习惯扫下摊主二维码就完成支付。平时出门不带现金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儿。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就有了这样有趣的事情:你在北京、上海做产品经理,做了一款漂亮文艺的购物app,一边向投资人描绘着90后有着独立的审美和消费观,会厌倦那些千篇一律的品牌;或者做一款内容app,比如让独立音乐人入驻并设置打赏,因为包括我也认为,90后的消费观是愿意为更好的内容付费的。

而现实是,当花费巨大成本拉来用户的产品,却发现月流水不如闷声发大财的快手们、蘑菇街们,甚至不如楼下的火锅店。最后不得不承认,产品经理们看到的巨大需求,只是以为有的需求;产品经理看到的用户,只是活在北上广世界里的「用户」,最终被嘲笑为情怀党。经理们即使倒推十年,也应该不会理解hao123这种如此简单的导航站怎么就能值几个亿。我们好像都忘了中国早已是割裂的世界—— 北上广是北上广,其他地方才是真实的中国 。

3

曾回到三四线家乡的你又发现,现实世界并不是看到朋友圈里一样,好像大家都在焦虑学习和提升,花钱去「知乎」听Live,去「得到」买专栏,付费打卡逼迫自己读书。现实是更多人根本不在乎。当然,我特别喜欢也推荐身边人用互联网工具更新头脑,而不是提早退休。不过除去大多数人不在乎更新知识,我也意外发现很多不热衷互联网工具的成功人士,也并没有像我们以为那样被互联网大潮淘汰,而是依然寻找到了机会。

我想,是不是我们被训练的太过习惯于通过网络打开这个世界,甚至根本不必感知,不必思考,而忘了 网络呈现面前的世界,其实也是被层层过滤和加工过的 。就好像我们今天通过媒体知道,好像全美都在反对川普的移民政策,纳闷这川普怎么被选上的,选民简直蠢透了。可是事实是正是那些不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美国人,那些憎恶民主党的 沉默的大多数 把川普选上了台。

再回到当下,我们也被训练的更愿意看答案直接的、文字在一千多字的文章——比如那个吐槽韩寒直男癌的大V,订阅号先写了一篇《你不用太努力》,说每天进步一点就好反正不靠谱的人多得是,然后过几天又写着《你努力拼搏,就是为了不活成春晚小品的样子》,我看的尴尬症都犯了。似乎所有的大V文章一夜之间都仿佛在隔着屏幕指着你的鼻子,“你怎么样”“你怎么这样”不停造句,让我们惶惶恐恐。甚至读书这样提倡慢慢精读的体验,现在也用强迫的方式打卡,让我们更加焦虑。

这个时候,每天焦虑到慌张的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比别人更多的世界,追随着网络的知识碎片,却被训练的消磨掉了观察生活细微的能力。那些我们看不上的、并不是每天刷1小时「知乎」刷1小时「得到」看3小时订阅号的人们,此刻也许正趴在云南普洱的某座茶山,或者西藏的一个有机大棚,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周遭的世界,至少比起来网络时代过来的游客更有兴致去跟一个老奶奶聊天,看她怎么绣三寸金莲而不是对着人家拍完发朋友圈。我在外旅行那段时间,有那么一天突然觉得,我每天刷一堆,到底比别人优越在哪里?真的比不依赖的人懂得更多?也许并没有那么多。

这个时候,比起来去掉层层过滤而是直接触摸这个世界的人们,谁比谁看得更远,谁的世界更大,我还是没有答案。我也一直认为网络会打破数字的鸿沟,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会改革实体经济。可是现在我却感到数字鸿沟在大多时候是越来越深,割裂着我们的生活。

也许现实更多是这样:不同世界的人,互相看着对方的世界,然后各自摇摇头。

作者 小白大叔_

关键字:业界动态, 知乎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