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红利”?
引子
大约一个月之前看到了如下的一则新闻。
杭州寺庙香油钱也开始支持支付宝付款
于是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
教皇本笃十六世通过iPad平板电脑发布了首条Twitter消息
我想“佛已联网”应该算是互联网充分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最直观的体现。在看到互联网的更加深入的渗透之后,我明确了今天要写写关于人口红利的事情。
从“人口红利”到“互联网人口红利”
首先什么是人口红利呢?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如下: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这个定义非常的专业,也许更加准确。但是老土想谈谈自己的对人口红利的看法,老土认为“人口红利就是指某个特定的商业领域中,新增用户量足以满足此商业领域业务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也就是说发展新用户的成本较低的情况”。沿着这个思路,人口红利的终结也就是指“新增用户量无法(难以)满足此商业领域业务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也就是发展新用户的成本较高的情况”。
这词远不算是新词,少说也已经火了小十年了,但从2016年中开始,“互联网人口红利终结”这个说法就开始被不断的提起,再次成为热词,比如如下新闻。
马化腾:人口红利已经基本过去,下一步抓住消费升级这个优势
王兴: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
腾讯白皮书解读:互联网下半场再无野蛮生长美团等O2O迎来分水岭
总结一下这些新闻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这么几个点:
1、有数据明确说明互联网用户的增速放缓,因而可以相应提出“互联网人口红利的终结”,如下图。
2016-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预测
如上图所示,从2013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速显著下降。按照老土刚才给出的“人口红利”的说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值显著下降,将直接导致依赖发展新增用户提高业务规模的方式受到极大挑战,发展新用户需要面临的竞争将更大,成本更高。而当用户增速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口红利自然就“终结”了。按照上图,2013年用户增速是15.36%,如果一个公司给自己的业务增长目标定到10%,那么单纯依赖发展新增用户,就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到了2017年,用户增速的预估是3.52%。几乎没有哪个(正常的)公司的董事会会同意将公司的增长目标定在这个额度(甚至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比例)!这个时候,显然这个公司不可能单单依赖发展新用户来完成业务目标了。
2、人口红利终结之后,业务发展模式要相应的调整,从粗放式到精细化!那么什么是发展的精细化呢?老土个人觉得罗振宇2017新年演讲中给出的例子非常贴切。
小孩子有很多枣,她拿起一个枣,咬一口就扔掉了;
一段时间之后,小孩子吃完了全部的枣,没有新枣了;
于是小孩子捡地上的枣吃!
具体来说,就是之前在“人口红利”时代,业务经营只是关注用户的浅层次的更为普遍的需求;而在“人口红利”时代终结之后,业务经营将不得不开始关注用户的深层次的更为个性化的需求。为什么说“不得不”,因为关注用户的深层次的更为个性化的需求的难度更大,操作起来更难,但在这个阶段企业没有选择!
互联网人口红利写到这个地方就不准备再深入展开了,将来会再写写基于大数据的营销和用户需求分析相关的内容,算是承接“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内容….
记忆中的“电信网人口红利的终结”
下面说说老土关于“人口红利”的一点记忆!老土第一次听说“人口红利”应该是在2008年或是2009年,某一次参加某一个会议听到某大牛提到了“电信网的人口红利”,当时觉得“好牛x,还是这种不写代码,研究趋势的人故事讲得好,有档次,我也要学一嘴牛x的名词…”。如果将2016年(或是2017年)作为互联网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的话,我个人愿意将2008年(或是2007年,或是2009年)作为电信网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因为我在网上没有能找到这几年电信网用户发展的数据,所以不敢以数据作为断言,但是从结果看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所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从我的体会看,从2008年开始,在三个运营商再次重组之后,在3G牌照发放之后,运营商同时还要面对的就是“电信网人口红利”的终结,电信网用户的增长率已经无法满足三大电信运营商业绩成长的诉求,而电信运营商经营的惯性导致它们仍然将“新用户增长率”作为评价各级公司领导的KPI,于是三大运营商不得不将从其他运营商处“挖”用户(别的运营商的用户对本运营商来说就是“新用户”)作为重要的营销内容。然而对当时的运营商来说,更加尴尬的未来是大家的产品高度同质化(或是说“达成同质化”的成本很低)。在这个背景下要从别人的地盘抢用户,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降价”,于是一场大家都没有未来的战争开始了…故事发展到现在的进展,大家应该就比较清楚了。
那么从上面这段要看到什么呢?
1、如果在发现“人口红利终结”之后,不将发展新用户作为KPI或是在诸多KPI中降低级别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未来。如果那个时候,运营商将“从现有用户身上挣更多的钱”作为核心商业方向,现在的结果会如何呢?如果那个时候,中国移动开始将“即时消息及其附属产品”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中国电信开始将“用户标识和征信服务”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
2、如果运营商看到“达成同质化的成本很低”的弊病,并“真正”花力气解决呢?什么叫“达成同质化的成本很低”?这个就要从目前电信运营商的产品模式开始说了,三大运营商的核心产品并不是自研,而是采用“提供商”模式。这种模式对“规模化要求极高的”电信运营商来说也许是合适的,因为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等都更加容易。但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的弊端是这种模式在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在某一个业务领域中提供商往往就是那么几家。每家提供商也都是同时服务多家运营商,于是当运营商M上了一个业务后,T和U并不需要多少成本就可以“复制”过来,于是三家运营商你抄我,我抄你…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很自然就达成了!这点对当前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来说,可以具体到如何看待自建研发团队的事情上!自建研发团队的成本自然是相当之高!建立低成本的研发团队有一些小的战术,可以省下一些小钱(这个内容将来会有),但是绝对没有低成本的战略,大钱肯定还是要花的!但是有无自有研发团队往往决定了公司是否有未来。目前BAT相对和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家的核心产品都是自研的,都是基于自己多年的积累自研的。
然而并没有如果!
[全文完]
作者 北邮老土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