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同类产品都会走向合并?

个人的竞争何尝不是如此?



之前有个学妹问过我:是不是所有同类产品都会走向合并?就像滴滴和Uber中国?

坦白来讲,这个问题有点大。我只能浅显地表达一下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般而言,我会倾向于看产品是否存在差异化,以及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如何。对于这几年兴起的合并现象,58赶集,美团点评,滴滴Uber中国,携程去哪儿等,我个人的看法是源于这几年中国的经济下行,热钱减少,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投资人,都不再耗得起烧钱竞争的模式,而不得不想办法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存活能力,无论是合并。还是去年以来的裁员缩招潮,以及日益强化的KPI,都是如此。

严格来说,这些产品无论是在市场,产品,运营,技术,商业模式都没有做到特别突出的创新或差异化,在某块领域形成竞争壁垒,最终才在资本的撮合下进行合并。而对于部分同类产品,诸如电商领域,分别出了淘宝,京东,唯品会,都贵为上市大腕,活得好好的。社交如陌陌,在微信QQ几乎垄断社交市场的情况下,截至2016年12月31日,陌陌月活用户达到8110万。2016全年净营收更是达到5.531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归属于陌陌的净利润为1.453亿美元。单位用户平均收入超过了微博。

换而言之,同类产品并不一定走向合并或被收购。产品存活与否,在于产品是否做到足够的差异化,以及是否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

产品的差异化并不只局限于产品设计本身。甚至可以说。在产品设计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突破更重要的可能还得考虑以下几点:

1.商业模式创新

一个老生常谈的模式,也引领了中国互联网这些年的发展,这个模式正是来源于360安全卫士,360也正是在商业模式创新性地设计出了免费的模式,使得360在金山毒霸,瑞星等多家杀毒大厂成长起来。

无独有偶,小米开创了新型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以及其极为出名的饥饿营销,从而使得小米手机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过国民手机。

2.运营模式差异化

最近喜茶很火,它的火爆,其实正在于运营模式相对同类竞品而言的差异化,无论是星巴克式的运营模式,还是排队造势引起的自传播,都使得喜茶在中国茶饮料异军突起。

此外,oppo&vivo的运营模式也值得说道。在小米引领互联网营销的今天,ov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地进行传统营销。广撒综艺提升了知名度,还把地推铁军深入到了四五线城市。把品牌做到了无人关注的市场,总而抢占了手机领域的前二甲。

3.目标用户细分

用户细分应该说是常常被人说到的一种方式,诸如社交领域,微信QQ垄断了熟人社交,陌陌就把手伸向了陌生人社交,而脉脉则专注于职场社交,最近,专注于同性社交的Blued也获得了过千万的投资,形势可观。

4.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应该是另一种拔得头筹的方式,也正是依靠技术创新,头条才成为了这两年互联网届的新豪门。其为人称道的个性化推荐,造就了一个超过百亿美元估值的新巨头。同样地,网易云音乐也是在这方面的创新出现的新宠儿。

5.资本力量

资本时代,不讲资本力量就说不过去了,无论是当年百团大战存活下来的美团,还是如今在国内出行领域称霸的滴滴,都是在资本的扶持下,烧钱烧出来的。而资本力量不足的,大多很早就死了。说到资本,就不得不说干爹这个事了,互联网的干爹严格来说就三个,抱住其中一个干爹的大腿,依靠干爹的资本和资源,活下来的概率就大得多了。

总的来说。产品在同质化环境下生存,不在乎就是在产品,运营,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差异化,塑造竞争壁垒。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难如登天。

作者 陈思埜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模式, 创业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