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你准备好成为“超级个体”了吗?

还记得谷歌推出的“黑科技”机器人吗?会跳高、搬重物、还被主人调戏,终结者的时代要来了?

在2016年的时候,几乎硅谷的所有大公司,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全部投入重兵,不管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有多么不一样,大家都押注在人工智能上。罗振宇的2016 ~ 2017年跨年演讲中,对于人工智能做了如下总结: 人工智能不是复制人类,而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存在。

人的能力有限,所以思维方式是尽量去做简化。人工智能其实是让世界恢复了原本的复杂性。机器和人类的最大区别是机器不会疲倦。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他在学,你在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学。人类通过“定义”去归纳事物特征,进行识别。但在人工智能的逻辑里,它并不关心“定义”是什么。只要给它足够多、足够准的数据,它就能用跟人完全不同的思路,通过深度学习输出你要的答案。

人工智能的浪潮一旦掀起,势必将颠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郝景芳在她的《北京折叠》里描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京完全可以使用全自动垃圾处理系统,但为了让老刀们生存下去,还是保留了垃圾工的岗位,至少让他们能有口饭吃。这里最大的悲剧是,未来的穷人自始至终没有被社会剥削,而且他们创造不出任何价值,无法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只能统统被“折叠”到晚上,尽量减少对社会的资源消耗。也就是说,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穷人连被剥削的价值也丧失。

我们个人将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觉得“超级个体”的提出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最开始了解“超级个体”这个概念是通过《拆掉思维的墙》的作者古典,其本人早年也是新东方的一位老师(感觉新东方真是网红+牛人的黄埔军校)。

我非常赞同古典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现代社会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带来的能力的提高!就拿自己来说,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比较喜欢看书的,也爱刷微信,对于新知识也时刻抱有接纳的态度。

但是我发现我还是常常停留在看过读过就Ok,似乎很少把其中一些东西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我似乎更愿意去向一个思想的巨人靠拢,而忘了更应该从一个行动的矮子做起,这就谈到了一个执行力的问题,我承认我有拖延症,往往很多事情还没有真正去做的时候,心理能量就被消耗掉了一大半。无法迈开第一步,就等于把自己永远困在了原地,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同时,我发现执行力比较弱的人往往都好高骛远,其实大可以一开始把目标定得低一些,一点一点的超越。

培养自律精神。 到了一定年龄,越来越明白自律的价值与意义。很多人把自律当作自虐,其实越成长,我越感觉自律的重要性。有句话叫自律者自由,自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免受琐事烦扰,虚度时间,并减少不必要的痛苦麻烦。而这种精力和时间分配上的优化,无疑能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做其他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设想,如果一个人连要不要抽烟喝酒,什么时候睡觉起床,静下来开始工作这类事都要刻意为之纠结良久,将来如何去与强大的人工智能所抗衡。与其每天浪费时间精力在做这样的决定上,不如将它们变成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解放自己的身心。而自律的核心是良好的习惯。我最近几年就在刻意培养几个固定的好习惯(为什么要刻意练习,是因为确实万事开头难哪)。

比如15年我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这几天正好是单位最忙的时候,但是我还是坚持跑步,而且我发现工作越忙越要跑,因为我的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跑步可以暂时让我放空大脑,而且运动后产生的愉悦感能让我更好的补充脑力,恢复精力,睡眠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今年我准备在阅读和跑步的基础上,再增加两样,一是写作,二是冥想,我相信当优秀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会发现自己慢慢变得不一样了。

不惧怕改变。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我们绝大部分人这一辈子都会换不止一个工作,去不止一个城市,甚至不止结一次婚。即使自己不改变,也会有人逼着你改变,而害怕改变,时时刻刻都想躲在"舒适区"里的人是注定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的。

我自己也是个比较害怕改变的人,变化总是让我感到焦虑,如果有任何一件事情超出了我自己的掌控,我就会不知所措,就容易把前景想得一片黑暗。其实除了自己是可控的外,任何外界因素都是不可控的。人能真正掌握的只有自己,所以这个社会,不是智者生存,也不是能者生存,而是适者生产。

具有超强的复原力。 大家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是不是第一时间涌现出的是打不死的小强(请自行脑补,哈哈)。说实话,80后、90后这代独生子女的复原力都不是很强,说到底,都是因为父母包办的太多,抗挫折能力较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尤其是一些在校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一旦踏入社会事业发展不顺或和自己原来想象的差距甚大,很容易一蹶不振。

我以前在上海读研,同宿舍的一位舍友家境不是太好,从上大学时就开始自己打工赚学费,但是也因为只能靠自己,所以在磕磕碰碰的生活中练就了一身本领,培养出了强大的内心,她不仅品学兼优,顺利读到大学毕业,还被学校保研,读研期间也在不停的参加各类实习,还未毕业就被一家德资企业录用,现在常驻德国工作,还在当地买了房,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拥有独立思维能力。 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从来就缺乏一种独立思考能力。我们说结婚不是夫妻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根本原因是子女与父母都没有独立的人生观。

现在,很多人因为“三观”不一致过不到一起去,你去探究他的三观是从哪里来的,我敢说大多数都是从他的原生家庭那来的。所谓两个人的"三观"不一致,很多时候传达的深层次的意思,是说两家人的家庭背景相差太远了。

有些父母,永远要让孩子听自己的,美其名曰我是怕你吃亏,我是为你好;而孩子呢,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依附于外人的看法(哪怕父母也是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肯变通。其实,我觉得一个独立而成熟的人,他的三观也应该是在不断变化的,会定期依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际上,人工智能不是让我们多了一项工具,而是让我们多了一个跨物种合作的可能。以往的科技,都是为了连接人与人,如火车、蒸汽机。但人工智能让我们的协作关系彻底解体,人际关系变人机关系。以后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也许将取代团体协作,成为社会运转的主流模式,我们要适应这种转变,就得尽快把自己培养成“超级个体”。

作者 再生香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人工智能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