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知识才会繁衍知识

只有知识才能繁衍知识,只有知识才是知识之母。

据估计,知识付费行业在2020年有望具有320亿收入规模,与之对应的平台盈利有近50亿的潜力。

以30倍的估值计算这个全新行业,有望支撑一家1500亿市值的公司。

我是今天在某科技媒体上看到的这段话。

我同意「知识付费」背后反映出了人们旺盛的学习需求,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一定会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我比较怀疑现在的产品形态是不是最好的满足人们学习需求的产品。

我想借着聊「学习」这个话题聊一下一点个人的经历。

早在四五年前,当时著名心理学和经济学家 Daniel Kahneman 才出版著名的《思考:快与慢》没多久,我就去读了这本书。

我读了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且能比较顺畅的理解。但接下来的内容读起来很艰涩,我就没有继续读了。

在1年后,我又翻起这本书,这次全部读完了,并且能比较透彻的理解所有书里的内容。

在这1年里发生了什么,让我能津津有味的把这本经典消化透彻呢?

其实很简单,在这一年里,我读过好几本其他的书。比如Dan Ariely的《怪诞行为学》,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里面有一部分讲人类误判心理学),Robert Cialdini 的《影响力》等。

这些都帮助我建立了理解《思考:快与慢》的基础。

再举一个例子。

为了整理我对于学习的理解,我最近把市面上近几年出版的关于学习的书都读了一遍。

每一本书大概我都用1小时左右就翻完了,我也能很快判断哪本书都是垃圾(书名我就不说了)。因为在读这些近期出版的书之前,我读过:

  • 《刻意练习》,Anders Ericsson
  • 《学习之道》,Barbara Oakley
  • 《如何高效学习》,Scott Young
  • 《深度学习的艺术》和《精进》,采铜
  • ……

从个人的经历里,我总结出关于学习的一个规律:决定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领域理解程度的最关键变量,是这个人之前对这个领域有多了解。

不管是数学、计算机、投资还是其他商业领域,都是如此。

知识会繁衍知识,只有知识是知识之母。你对一个领域研究越多,你理解得就越快。

Anders Ericsson 就在《刻意练习》里提到过这一点:

你对某个主题研究得越多,对该主题的心理表征也变得越细致,也越能更好地消化新的信息。
因此,国际象棋高手可以看懂棋谱,那些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数据,比如1.e4e52.Nf3Nc63.Bb5a6……
而且,高手还可以理解整盘棋。同样,职业音乐家可以看懂一首新曲子的乐谱,并且即使没有弹奏过它,也知道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如果你是一位已经熟悉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读者,或者已经熟悉学习心理学的更广泛领域,那么,你可能比其他读者更容易消化这本书的信息。

清楚「只有知识才能繁衍知识」,有什么进一步的启示呢?

我想讲的观点很简单。

首先,学习在一开始积累知识的时候,注定不是让你身心愉悦的。这时候你就像站在一个一望无际的冰川上,你的目标是打破冰川,看到下面的海洋。

你不知道哪里冰更薄,你也不知道冰层有多厚。你要做的事情是投入其中,不问结果的敲出第一锤,第二锤……

我不觉得学习很容易娱乐化。我有看到一些平台在做知识类的直播,我觉得知识直播的每一个特点都违反学习的本质。

受不了钻研之苦,就不要学习,何苦让自己沉浸在学有所得的幻觉里呢?

其次,学习是非常个人的事情。《信息简史》的作者,也是牛顿和费曼传记的作者 James Gleick 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从牛顿、费曼还有其他伟大科学家身上看到的共性。

牛顿和费曼都是科学天才,他们在表面上看是完全不同的。
牛顿是一个隐士,不喜欢社交,生活得不是很开心甚至有一些痛苦,经常和朋友以及观点不同的对手争吵。
费曼是很爱交际,很有趣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很棒的舞者,很爱女性。
这里看不出他们有任何相似之处。但另一方面,当我试图进入他们的脑海,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有才华时,我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像的。
他们都是「一个人」(aloneness)。
很明显牛顿是这样一个人,但其实费曼也是。虽然费曼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但那是对一群人讲解。他是一个善于和人沟通的人。
但是在科学领域做出重大发现的时候,不管是费曼还是牛顿都是一个人。
这不仅适用于他们,也适用于我在《信息简史》里写过的其他有巨大贡献的天才: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艾伦·图灵(Alan Turing),阿达·洛芙莱斯(Ada Byron)。
他们都有一种独自聚焦的能力和把事物抽象化的激情。这些让他们很难和别人进行沟通。

虽然这样解释这段话很肤浅,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更高阶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世界前五大公司,市值高达4200多亿美元。但这家公司的员工极少,主要决策者仍然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其中查理·芒格都只是巴菲特的顾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菲特是一个人。

每一个领域,走到比较深的地步,都是一个人的旅程。

一个人要走的路,是不是可以由别人帮你走完?

那些帮人「拆书」、「说书」的人,又能在一个人学习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呢?

知识是一个很容易售卖,但很难让人满意的商品。

很容易售卖,是指定价几百块上千块,甚至有些课程定价几万块,都有很多人愿意购买。

但花了这么多钱,是购买的一种幻觉,还是真的学有所得?

最后,想讲讲一些我最乐见其成的「知识付费」趋势。

现在的非虚构类好书里,有95%以上都是美国出版,翻译成中文的。

我想我们应该有更多像国外一样严谨专业的非虚构类作者,写出真正经典的好书。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报告,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年读书4本多, Pew Research Center 的研究显示美国是12本多,听说日本和以色列人均能达到四五十本。

我想我们可以把一部分「知识付费」的钱,拿来多读几本书。

如果你还是有「学习焦虑」的话,我与你分享另一个真相。

人群中读书量的分布是这样的。

如果你这一辈子能认真的读1500本好书,那你一定是这个柱图的最右面那一根。

100倍于左侧那群人。

作者:刘十九

来源:微信公众号:求智集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知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