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机器人应以实用为主,人形机器人难以盛行于世

导语: 未来十年内AI确实会替代大量依靠人力的重复性和分析类工作。

美国著名新媒体Quartz近日刊登了李开复的专稿,在这篇文章中他阐释了自己对现在大热的AI和机器人的看法。在李开复看来,所谓的情感机器人有些跑偏,机器人应该以实用为主,而未来人类的工作则主要集中在服务和创造型项目上。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但当下的情感机器人风潮却有些偏离预定轨道。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有关机器人的几个问题:

1. AI算法擅长优化那些目标明确的工作(但它不能创造且没有感情);

2. 机械控制技术的发展跟不上AI软件算法的发展脚步;

3. 传感器技术虽然迅猛发展,但现有设备的成本、体积和功耗都没有任何优势。

鉴于以上原因,所谓人形机器人马上就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说法根本是无稽之谈。当机器人真的从样貌、谈吐和各种特征上与人类趋近时,家庭用户对它们的期望值也会随之变得高不可攀。如果人形机器人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各大公司“让科幻小说照进现实”的努力就会变成空谈,更别提消费市场对价格的苛刻要求了。

打造机器人时我们必须以实用主义为准绳:机器人必须帮人类挣钱,同时它们也得会帮人类省钱,提升生产力或供人类玩乐。以现有技术打造的工业机器人未来将帮人类造出更多其他机器人,其中商用机器人负责为人类创造经济价值(机器保安、侍应生和司机等),消费级机器人则会充当家用电器和玩具的角色,它们必须简单易用且没有什么“人味”。

当然,此类机器人并不一定非要长得像人。举例来说,工业机器人就是在巨大厂房或配备了智能升降机的仓库中工作的家伙。商业机器人的形式和用途则更为多样,它们看起来可能就像一排摄像头,或者就是一家自动商店。除了一些特殊用途的车辆,自动驾驶汽车还会维持汽车的外形,而消费级机器人可就千变万化了,它们可以变身类似亚马逊Echo的智能音箱、电视、吸尘器、教育机器人或平板电脑。

人工智能也会与时俱进?那当然啦。语音识别就会更加精准,计算视觉技术也会大幅提高,即时定位和地图构建技术则能帮机器人畅行无阻,至于翻译语言,在特定领域与人对话更是不在话下。

同时,机器人未来可能还会学到读心术,甚至模仿人类的情绪。不过,这种模仿是循序渐进的,起初是搞笑的且带有一定娱乐性的,但最终它会让人类产生共鸣。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仿并非机器人自发性的。未来几十年里,机器人都无法学会常识性推理、创造或计划,它们也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感觉和欲望。所谓全知全能的“通用AI”并不存在,我们也没有开发出专用的工程算法。这种算法在未来数十年都不会出现,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

研发人形机器人一直是机器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梦,对人型机器人的预测也成了科幻小说家笔耕不辍的重要因素。不过,我们与人工智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能创造,而AI只会优化;我们有感情,而AI则铁石心肠;我们具备常识判断能力,而AI只会从特定领域的大数据获取运作模式。简而言之,我们擅长的AI都不行,而AI擅长的人类却比较笨拙。

未来,人类的优势在创新和社交上。因此,我们需要让机器人做它们擅长的工作,如重复任务、优化和价值创造工作。同时,我们还必须让人类做他们擅长的工作,如创新、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娱乐等。

我一直倡导开发实用型机器人并鼓励人们在服务行业就业,不过我不会为所谓人形机器人摇旗呐喊。因为以现在的技术制造它们太难了,即使造出来了恐怕也难以达到人类的期望值。因此这种机器人恐怕很难盛行于世。

当然,无论我的分析正确与否,我们都需要注意,那就是未来十年内AI确实会替代大量依靠人力的重复性和分析类工作。为了抵消这一影响,我们有责任创造更多服务性工作,而不是空想或谋划一个满是“人类干不了”职位的社会。(编译/锐志)

来源:腾讯科技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