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屡遭质疑的背后,是人之恶还是算法之恶
最近,知名媒体人王利芬终于发飙了,对于今日头条旗下的西瓜视频,比较无节制的侵权传播优米网的视频内容提出了抗议,并且引起了朋友圈的极大反响。
科技媒体“虎嗅”做了专门的报道,然而,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虽然大家对于这种现象都深恶痛绝,对于今日头条如此做法也表达了谴责之声,但是在实质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手段抗议具体对抗,也就是过下嘴瘾。
然而,通过一个事件的争议,也能够渐渐将比较确认的一些,关于内容产业的一些常识性的套路模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总结如下我们会发现,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侵权的问题。
因为企业的盈利性本质,决定了企业要降低商业上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必须建立一定的混充机制,最好有实体的缓冲介质,以及虚拟上的缓冲概念和理念高度。
这就比如乘用汽车为了降低出安全事故,会设置气囊一样,而今日头条所采取的降低风险的方式,正是利用了所谓的UGC的概念,这种概念理念让侵权这种行为中间有了一层挡箭牌。
正是因为这种挡箭牌的存在,才衍生了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发现了侵权就删除,有人计较和举报就删除,没有人举报就继续存在,而删除后,又有人继续上传,然后再周而复始,就如商业设计上,任何的“合格”的教材都会提供一种基础的理念,就是在产品流程以及体验上,设置更多的人为或者“自然”的障碍,让退货等逆向业务行为的发生几率大幅度降低,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这种现象,可以叫套路,可以叫潜规则,也可以叫模式,看你想用哪种感情色彩定义。
然而,更为可怕的或许还不是这种放纵和潜规则套路的存在,更为高级版本的套路是,将这种模式套路放大,进行二次的开发。
所谓的二次开发,就是利用一些僵尸的马甲账号,去根据后台数据反馈来的结果,进行定制化的针对性的操作,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精准化的特定内容生产,或者说搬运。
大家都在讨论当下因为推荐算法的作用,使得今日头条这种企业已经消灭了编辑,编辑主导内容推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然而,从事实反应的数据不是这样的,最近,包括UC、今日头条等新闻类APP产品,都在加大招收内容类的编辑岗位,而这些编辑更多时候都是承担着一些头条号,或者是大鱼号等的创作。
一方面基于用户阅读数据的反馈,更多时候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编辑,根据这些数据所反应的用户真实需求,去针对性的生产和匹配相关的内容,进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的定制化内容生产,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数据反馈支撑业务改善,所谓按需内容生产的局面已经开始。
而除了这种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的定制化的,优化的个性化的内容生产,主要通过借助人工力量进行“增量”生产外,还有一部分的数据反馈,被用在了指导机器去搬运更多的存量内容上,以上诟病的所谓视频内容的侵权转载机会都是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
当我们在谈论大数据,谈论数据智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受到数据智能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困扰。
今日头条对于开放平台上头条号作者的扶持,包括资金上的,包括一些写作参考数据的提供,已经能够让更多的头条号作者更加“精明”和智能,无论是头条号一种“自发”的按照这种数据反馈进行一些“优秀”内容的“搬运”,还是一种“主动”“规模化”“预谋式”的“搬运”都再平常不过了。
当我们在谈论智能推荐算法的优劣的时候,在讨论算法各种的不合乎逻辑,把各种垃圾内容都推送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更多的数据反馈结果会给到为我们提供更多内容的机器,或者是人,而这些数据化的指标,又促进了我们打破固有的版权、道德、甚至是法律的边界,开始新的冒险,因为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
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生活的表象便利,或许也会同时带来更多的改变,打破我们常规思维逻辑和社会准则的东西,孰是孰非已经好难分辨。 (完)
/栾春晖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头条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