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内部信背后:重新理解阿里,理解中国互联网企业
反思内部,反思业务,反思大公司病,反思一切。在今天上午广为传播的马云内部信上,这个关键词成为核心主论调之一。
这种风格不怎么“阿里”。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阿里是绝对的风口浪尖话题点。从淘天的在内容、交易上的不断调整,到淘天和1688的合并,从菜鸟物流独立上市回撤,到阿里云的换帅动作和全面转向公有云,从蚂蚁金服到支付宝和OB的分拆独立,除此之外,还有阿里出身的钉钉、闲鱼、夸克等等一系列动作。
每一个话题和业务背后都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故事和脉络,更况论在这些故事中对应的也更是一次次的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
阿里在做一场手术。
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阿里、腾讯、京东、百度、字节在成就各自领域的业务模型的同时,也更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外部,也更来自内部。总结来看,共同的一个问题是:作为打过胜仗的企业,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到另一个新战场,或者适应旧战场新地图?这里的新环境不那么“性感”,这里资本的游戏也很难通关,这里的战斗模式也从“闪电战”到了“长期消耗战”。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往往用进化来形容一家企业的主动求变和求变成功;但如果环境的变化频率过快,或者企业求变的方向因为种种原因不那么稳定、坚定,那么这个过程就很难称之为进化,而更像是一台治疗伤口的手术。
但好在,手术是有时间长度的。甚至,在康复之后,手术对象往往会更加健康、更加新生。
这不仅仅是对阿里过去这几年的写照,也更是对一众包括腾讯、百度、京东、字节等互联网企业的真实写照。不同的是,有的手术仍在路上,有的手术已经接近尾声。
在产业数字化、AI智能化成为下一个十年主节奏的如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准备好了吗?作为改变中国消费生态、产业生态、金融生态的上一个十年的主角,他们的想象力还有多大?它们的新角色可以是什么?手里的牌还能否成为下一个王牌?企业的组织和架构已经调整成适合进击的形状了吗?
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往往会报以最大的善意和最热忱的期待。而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企业,手术中或者手术后的它们,同样需要一些新的解读。
一、重新理解阿里
如果说过去十年,乃至二十年里对中国经济、对每个人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企业是哪些?阿里、腾讯必然是其中两个必选项。
甚至,从现在来看,阿里的很多业务板块仍然“非常能打”。不论是一直以来的电商板块,这其中有B端业务1688,面向C端的淘天,以及海外的当红炸子鸡速卖通,这三个单点分别给阿里带来着足够强的电商底盘,并且彼此的重叠性较弱,可以做完全意义的电商加法。
尽管后有拼多多和抖音追击(京东电商是零售商逻辑),但阿里自身的货架电商体系仍然不可动摇,或者说在算法时代,AI电商没完全成熟之前,货架电商的优势仍然最大。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不论是抖音的兴趣电商、全域电商,还是快手的信任电商,都更多的是吃下阿里货架电商体系没完全覆盖的领域。
当然,拼多多的崛起是一个个例,也更是一个中国电商体系的投影。即从 “农村包围城市”的产品和路线设计,到其极简的购物模型,包括产品设计、物流体系等等,其更多的是从另一个纬度来验证电商的成立。其成长模型在供应链之上,封装的是一套极简的体验为王的模式。
但尽管如此,淘特为代表的阿里国内电商板块仍然以其复杂多元的生态和彼此愈加啮合的“内容—交易“体系是国内电商的老大,而在AI电商时代,其伴随着固有数据的沉淀和电商“工艺”的更深积累,甚至有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业内认为多个电商环节Agent的结合、打通最终会成为电商的终极形态)
以及云业务,在外界都在关注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等降价的同时,人们没有体感的是阿里腾讯这些企业在云端布局的强大和不可替代之处。
不论是早年云计算时代的底层存储、计算,PolarDB数据库、数据湖,PaaS组件、开放市场等等,还是在各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和数据积累,抑或是如今阿里在AI时代已经就位的基座大模型(从业内测试来看,通义千问的工程能力市面前三,另外魔搭社区也是足够优质的AI布局),这些都是阿里的云业务在面向下一个市场的底气。
尽管从过去的一年来看,其经历了种种调整,不论是一号位还是对应市场布局,但从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公有云”必然趋势来看,这种节衣缩食反而更等同于剔骨疗伤,把优势聚焦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就是产品环节,谨慎投入,用B端的模型来做B端业务。对企业而言,不是件坏事。
这两个主线之外,其余的业务主体包括钉钉、闲鱼、夸克等,都具备业务自身自己足够强的想象,比如钉钉已经跑通的低代码 SaaS模型,闲鱼的二手电商市场,夸克的纯产品搜索模式,这些都是足够优质的市场标的。
而前段时间伴随着菜鸟物流的重新回归,对应的也恰是如今一个轻车简装、一目了然、且重新具备竞争力的阿里。
电商的B和C融合、供应链前端和后端融合、货架电商的大底盘再次被重启,这些动作对应到体表则是阿里整合了电商一盘棋,从供应链前端到后端,再到配送端全部串联起来,一切可联动、可控制,构建起真正支撑“低价”体系的模型。可以说,阿里真正回归货架电商战略的时刻,也恰是其展现最强战斗力的一刻。
云业务的产品为王、追求效率和效益,体现到体表则是持续公有云,但伴随着AI大模型能力的加持,阿里云的一系列动作也将被重构,尽管目前在开源之外,没对外透露相关动作,但包括产品、生态、渠道等在内的全部体系都可以有第二次“尝试”(第一次云计算的重模式)的机会,对这个国内公有云老大而言,在一切明晰后,其将再次恢复战斗力。
可以说,阿里的“C端电商 B端云业务”,如果说之前更多的是电商单个点成为支柱,那么在如今,其电商之外配合云计算(AI),则会成为阿里在新时代的新王牌。从单极,走向双螺旋。
二、重新理解互联网企业
透过阿里,或者说在阿里之外,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互联网企业的定位和新潜力价值。这种价值在新业务的新面貌,也更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和企业模型。
在对一家企业分析时,我们往往会把时代因素计算在内,但对于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如今的互联网企业巨头而言,市场对于时代这个因素的考量往往过重。更好的当下的打开方式是,理解一家企业,就应该用分子拆解的方式去客观打开。
比如阿里,如果说过去的十年、二十年里,其成为如今体量的一个核心原因是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那么在当下,抛出这两个时代要素之外,能看得到的是这家企业在整个电商产业链、物流产业链、金融产业链、数字化工具产业链,这几个链条底层的基础布设,这些如今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重构自身形态的核心底座。
不仅阿里,腾讯也是如此。不过相较于阿里的强交易属性,腾讯的更本质企业理解是仍然是马化腾口中说过的连接,连接的表征是社交,如今企业微信把这种连接从C端转移到了B端,这也是如今越来越多人感知里,企业微信和钉钉、飞书所做的事情不再一样的原因。
这种连接在微信、企业微信以及腾讯的种种布局里面,都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SaaS火爆时期的saas加速器,比如腾讯一直提倡的“被集成”,这种连接感从最开始的个体连接到如今的企业连接,产业连接,和阿里强交易属性相垂直,在产业时代,腾讯在用云(AI)的方式重新诠释自己的连接价值。
互联网企业本质的逻辑是平台经济,但对不同的平台而言,其在过去十年构建的平台属性不同。阿里的交易(撮合)、腾讯的社交、百度的搜索、京东的零售商产业链集合、美团的本地生活等等,如今在云计算、AI时代,这些平台仍然被需要,其也将成为新时代的衣食住行平台。
但更大的想象力在于,如果说过去十年人们谈论的平台属性更多的是局限在小B端或者C端属性,那么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平台的属性将逐步向产业链偏移,也就是成为真正的产业平台,从消费经济到真正的产业经济,这些互联网企业仍然会成为千行百业的底座。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的云计算时代,这些属性已经有所体现。电商的线上零售产业链、本地生活的线下零售产业链、工业农业等基于前端零售的重构等等,在一众前端新出口的加持下,产业底座的模式已经浮现。
即伴随着近几年互联网企业在强化自身平台的动作发生的同时,它们的平台属性也在悄然向更前端加速,从单纯的前端消费出口,慢慢向产业链的后半程甘蔗渗透,由此带来的是一个个产业赛道,如工业、农业、金融、零售、教育等产业的变化和革新。
而在AI时代,这种模型还将进化。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在平台角色属性之外,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将从具象的平台模式或将被解构成分子化的数据和流程Agent模式,过去二十年被积累的平台流程能力和聚合能力或将成为新的AI平台模式。
三、产业时代,应该怎么定义价值?
对于阿里的调整,能看到更多的是勇气和求变。
尽管过程是艰难且漫长的,但结果必然是好的,这家从20年前刀枪剑雨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具备强大的反思性和进化力,这些特性也保证了它可以一直朝向“100年”的目标。
相较于更多的产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往往被冠以“水土不服”的帽子,但本质来看,其代表的更是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从某种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不单纯代表一个技术、一个营收的数字,如果向底层延伸,其代表的更是一种姿态,求变构建自身强竞争力的姿态,以及保持自身先进的能力。
这也是如今互联网企业所展现出来的特质。不论阿里,还是腾讯,抑或是京东、百度、美团,在刚刚过去的2024财报上展现出来的都是肉眼可见的利润和调整过后更清晰的主线。而在这些利润和主线背后,对应的是广度上的收缩,深度上的强化。
这些一度改变人们生活和中国经济模型的互联网企业,如今在试水之后正在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恰如马云所说,“未来的电商是怎样,谁都想象不到。”不仅仅电商,社交、本地生活、搜索等如今衣食住行的全部平台,在AI时代的来临之际,都将拥有更广的平台边界、更强的产业渗透力、更重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过去的十年里一起构建了一个移动互联、数字可视化的线上世界;而如今,它们也更在各自重新定义自己,定义下一个奔赴的终点。
这需要能力,也更需要勇气。但它们都在奔跑的路上。
作者:皮爷
来源公众号:产业家(ID:chanyejiawang),专注深度产业互联网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