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粉丝数TOP100榜单,投射出哪些运营优劣势?

今天看到了一份数据,来自第三方监测的微信视频号TOP100(统计至4月11日,跟实际可能有所出入,仅供参考)。

单看数据有点吃惊,榜首是李子柒,粉丝量不到20万,第100名粉丝量仅过万。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这数据显得很单薄,与很多人呼喊要傍住微信的大腿,抓住这波红利的热烈相比,仿佛一盆冷水浇了下来。

不过,由于视频号目前仍处于内测阶段,从2019年11月22日开始内测,到现在只有5个月的时间,此榜单的数据无法锤定任何结论,只能提供一个口子给我们一些思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迭代,时间会给出更多的答案。

下面,我仅根据当前榜单,想尝试从中解读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金子才会发光,成熟品牌有先天优势

在我看来,视频号是公众号的一个缩影,微信公众平台登录页面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运用到视频号也没有违和感。

视频号粉丝数TOP100出炉,数据有点冷,李子柒居榜首!

品牌不仅指企业塑造的品牌,有影响力的个人都可以成为品牌。

从榜单可见,上榜的有企业品牌或权威机构,比如微信时刻、樊登读书、央视网、人民网等,其次是自媒体或意见领袖,比如李子柒、房琪kiki等,然后是流量明星,例如杨幂、李易峰等,每一个号的主体原本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有独特性,去到哪里都能吸引注意力,这是他们的资本。

这些上榜的号,一方面他们自带流量优势,一方面团队或个人具有视频创作能力,有先天优势就赢在起跑线上,马太效应总是让他们先获利。

在这里面,几乎没有单靠颜值出众和哗众取宠一炮而红的,因为流量和生产能力缺一不可。

根据近段时间的体验来看,内容方面,有很多自媒体或网红把其他平台已积累的内容直接复制过来,加入了赛道。

不过,复制内容容易,复制成功却不是必然的,因为微信和其他平台在产品形态、用户群等方面存在差异,能在视频号脱颖而出的,目前看来,音乐类、技能分享类、旅行猎奇类等,似乎比较受欢迎。

视频号需要借助私域流量进行冷启动,系统不会给量,也不会直接推荐,所以要借助社交传播,接受用户的洗礼,只有具备一定的热度和传播轨迹,系统才会帮你推荐。

名人开通视频号已经难以成为新闻,早几年,网红还不至于遍地开花的时候,人们喜欢探究明星八卦,记得当年韩寒、范冰冰等人在微博开通账号都能成为热点新闻,而如今接地气的网红到处有,转移了不少注意力,明星入驻互联网产品,不再是什么新鲜新闻了。

榜单对于普罗大众的视频号运营者的启发就是,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内容输出能力,优质的自媒体会占领第二梯队的优势,有价值的个体,终会成为发光的金子。

二、养成在微信刷视频的习惯,还是个问号

虽然说关于视频号的新闻和讨论陆续在发酵,但是并未形成国民性话题,只在互联网领域讨论得比较热烈。

这段时间以来,我几乎没有在个人的朋友圈或微信消息中看到有人分享视频出来,加上短视频早已经不是新鲜事物,所以在全局用户中似乎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之前看到刘飞有个观点启发到我,说知乎也在尝试做短视频,但是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知乎的核心定位就是问答分享平台,大多数用户进入知乎,优先场景是搜索问题找答案,很少有人会想起打开知乎去刷视频。

一个产品最核心的基调,肯定是只有一个,微信最本质的定位还是社交工具,虽然它的slogan是“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并一直在开疆拓土连接万物,但是核心定位仍然是社交。

产品的定位影响了用户认知,当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从商业角度试图转型时,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难度是挺大的。

当然,微信视频号跟产品转型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微信完善生态的一个分支,至于微信具体的战略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在微信没有全面开放视频号资格、没有更多运营策略出来之前,视频号主要是靠用户自身的力量在推动。

如果说抖音、快手等平台属于广场型的,任何用户进来都是在视频海洋中狂欢,场景统一,那么,视频号目前只是像微信中的一条街道,只有部分用户会主动走进去,探探里面的风景。用户有权决定要不要进去,只有走进去,才可能因为系统的推荐算法而看到视频内容。

否则,尽管人人每天都会打开微信,但是很多人跟视频号之间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完全不受影响,就像现在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甚至公众号等功能变得低频了一样。

微信像一座城,随着系统越来越复杂,除了社交,其他东西最终是每个人都各取所需,每天我们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你习惯走A街,我习惯走B街。

三、短视频在社交传播中有局限性

最近10天左右,我以公司所在平台的名义,尝试运营了一个视频号。

在这段时间内,我一共发布了13个视频,累积粉丝数是41个,最多点赞的视频是35人点赞(包括邀请同事点赞),观看量最多的视频是700多人看过,连1000都不到。

由于没有能力原创视频,我发布的视频是来自樊登读书的讲书片段,因为我们公司是它的分会之一,所以借品牌联合的名义开了一个号。

在挑选视频的时候,我尽量都挑选最能引起平台用户群共鸣的内容,除了主动分享到已有社群和朋友圈等地方,也邀请内部同事帮忙转发,然而这些数据反应出收效甚微。

从曝光量到观看量的转化不理想,从观看到再次传播的转化,就更不理想了。

短视频想依靠社交关系传播,似乎衰减得特别快,是否跟短视频本身的特性有关?

短视频在一分钟的时间里面,能承载的信息量毕竟有限,需要非常快节奏、非常密集地输出,跟3到5分钟的视频相比,客观上其整体价值有上限,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主题并受到认可,是不容易的。

从我们平常所见的热门短视频来看,短视频想触动更多用户传播,需要激发观众的情绪,做到极端化,比如足够有用,足够有趣,足够触怒,足够新奇、足够惊艳等,才能激发观众的分享欲望,否则很容易昙花一现,被观众一划即过。

在我的理解中,短视频通过内容来吸粉,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品牌塑造,品牌有很大的重要性。

比如,同样是教人做一道菜,有的视频号表现得平淡无奇,有的视频号能做成爆点,被观众喜欢。当观众因为视频而顺便喜欢了这个人,这样就助推了这个“品牌”的形成,观众从此有了认知,并且会因为喜欢和信任而持续关注他的动态,并可能推荐给朋友,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作者:龙山村民,微信公众号:伟锋手记

本文作者 @龙山村民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