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革:知识付费将引领 2017 年的互联网创业新热?
内容创业,知识付费是当下备受推崇的红火主题,或许也将引领2017年的互联网创业新热,甚至会在与人工智能的同步发展过程中,成为塑造未来人类的重要力量。
正如《人类简史》所列中心观点,“智人”作为“人类”这样一个普通的生物物种,能够从同类中脱颖而出,进行社会协同方式和新价值的创造,最终不只是成为“人类”组群中,创新进步的带头大哥,更是成为整个自然界的主宰力量,核心竞争力或许就是“认知革命”引发的变化,使得“智人”拥有了创造虚拟存在内容(故事)的能力,突破了人类社会协同的工具手段的局限,从而成为王者。
此处不累赘《人类简史》关于人类演进进化过程的宏观大主题,而是聚焦新技术变革对于人类意识世界里的核心载体——知识的一些新变化,其立足的知识生态体系发生怎样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下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对于未来生活带来什么启发。
1、知识金字塔
1988年,知名组织理论家鲁肃·艾可夫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精美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最下层是数据,往上逐渐收窄,依次是信息、知识和智慧。
这样的一个经典“知识金字塔”,让我们对过往人类社会知识生态链的整个产生和运作流程有了清晰的了解,然而,在当下,我们却在遭遇新的挑战,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危机,所谓的“知识危机”。
2、知识危机
我们大众能够感受到或许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泛滥,各种群中的垃圾信息轰炸,以及今日头条中的所谓“俗”的内容的不断混淆你对于真相事实的接近,汇聚到一个核心关键词就是知识超载(亦或表述为信息超载)带给我们的各种困扰。
3、知识超载
“知识超载”的具体细节感受我们都能够理解,而引发“知识超载”的罪魁祸首,我们都会认为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这当然是不够准确的说法,而具体而言,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知识形态”的新变化,曾经的“知识形态”多以有序的线性为主的形成和传播应用过程,而当下的信息更多体现网络化特征,无论在其形成过程,还是传播过程,甚至是应用过程中,都是以网络化的形态存在。
如此的“知识网络化”现象,导致的两个层面的突出变化:
- 其一,在知识内容生成的过程中,网络化的指数级增长,使得知识内容的生产效率,特别是数据和信息的自然增长速度快的惊人,呈现“指数型增长”特性,突出的明证就是当下,人类每天能够产生的所有数据正在不断的刷新新的数据,而数据作为信息和知识的底层支撑点,其自然也产生了某种生产过剩。
- 其二,在知识的传播应用过程中,分散化的知识产品形态,以及分散化的网络渠道载体,诸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中的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产品层面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优酷视频、个人博客、户外广告等等载体平台,分散化了这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又在输出端使得知识网络化的影响继续被放大。
印象十分深刻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有一段品牌宣传语,大致意思是,互联网时代,你每敲击一次键盘,都会上传为互联网大数据的一部分……
每一个人类个体(信息互联网),每一个联网物件(物联网)的每一次动作,都成为信息和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份子,都为这个知识网络提供新的增量内容。
4、过滤器的失效
曾经,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过程拥有其自有的规律和规范,包括对于数据信息的筛选,成为知识的过程,并最终浓缩和实践检验成为智慧的部分,最终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整个过程,知识要发挥其作用,一个类似管理体系层级模式的“知识过滤体系”,一个有形无形的过滤器的存在功不可没。
这种“过滤器”的主体就是所谓的专业的专家体系,社会上的个体,通过学习信息知识,成为某个行业领域的专家,作为教师身份和导师身份的专家会进行知识的传播,而作为应用型专家的个体,会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应用进行宏观的指导和发声。
而这些知识专家的群体是从整个社会个体之中浓缩而来,数量有限的,也具有鲜明的中心化特征,所谓的权威中心机会都来自少数人群体,这也造就了曾经的知识必然拥有一定的门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条件,直接参与知识生态链的运作过程之中,知识生态链的实际控制权被少数的所谓“精英”和“专家”所掌握。
而如今的互联网“技术赋权”,打破了技术能力的边界,也打破了诸多的中心化形态的存在,使得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独立被技术赋权的能力,这自然带来了知识生态链的巨大变化,曾经以专家群体为权威中心的知识过滤器的单一局面被打破,更多的个体拥有了参与知识生态链演进的资格,普通的群众能够参与到了知识生产、传播、应用过程之中,而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典型的是互联网内容生产的UGC模式,打破曾经传统媒体权威中心的垄断,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媒体的能力,进行自我观点表达和信息生产,曾经高不可破的知识生态链参与者的身份门槛被事实上的打破了。
曾经的过滤机制,以及“过滤器”的身份垄断现象被打破之后,带来的是新的知识生态链运作逻辑,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局面正在形成。
5、知识革命的新特征
知识生态链运作过程中,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加工机制在两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是人的要素方面,从曾经的中心化的部分的权威为中心,发展成为更多的普通个体群众也参与其中;同时,更多的带有人格化特征的知识内容生产,特别是感性化,人格化元素在知识生态链的传播环节中起到了重要的活化重要。比如,同样是知识内容,罗振宇通过罗辑思维的演绎就能够吸引更多的知识受众,而这些知识都几乎来自曾经的严肃的书本之上,缺乏人格化的温度元素,在新时代的知识产业链2C的竞争中,传统的书本完败于罗辑思维。
其二是技术要素方面,曾经对知识进行过滤的典型形态是传统的媒体,进行出版印刷业的加工,将知识固化、产品化、标准化,形成教育领域的教材,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传统媒体的兴盛也大抵源于此,不要忘记了,现代印刷术的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其实力,是新教领袖马丁·路德将其应用到印刷和传播《圣经》之上。
而当下,新的过滤机制在加入了技术元素之后,显著的成果就是算法和社交机制,一种硬技术元素,一个软技术元素,曾经信息传播的杂乱混乱局面,因为互联网对于数据信息的沉淀之后,通过计算机的算法优化,能够对繁杂的信息内容进行精准的筛选,形成符合我们传播应用的内容元素,最终产生重要的内容,今天的今日头条所谓新闻阅读领域的推荐算法就是新技术带来的“过滤机制”的创新代表。
与此同时,社交机制,诸如微信朋友圈基于人的社交关系对于知识内容的筛选和推荐机制,也甚嚣尘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也开创了新的知识过滤的模式。
新技术带来的知识过滤机制的创新和优化,过滤器的精进正在对我们的知识生态链的新局面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人和技术两个要素在发挥过滤器作用的同时,也在另外一个层面呈现与传统知识过滤机制有所不同的新特征。
6、虚拟过滤的未来想象
当下的技术元素加入,无论是“算法元素”还是“社交机制”,对于知识的过滤都是一种接近于“虚拟过滤”,而非一种物理手段的过滤,本质上是在数据信息的素材库中进行优选,而非进行彻底的删除,更多的资料信息依然保持在曾经的资料库中,所谓的算法和社交机制的筛选模式,更多时候是一种索引的形式存在。
而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筛选器中,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往往意味着筛选机制的物理性更强。
比如,图书馆的图书筛选委员会成员所做的,关于哪本书进入图书馆馆藏供读者阅读,哪本书不被选择,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属性的筛选器,因为不被选择的图书,是无法在这个图书馆被找到的,也意味着失去了与读者连接的机会。
而互联网世界不同,所有的电子图书和信息数据,都以数字化的存在于虚拟的数字网络世界里,筛选器的筛选是对信息数据的重新算法编译,最终形成索引以内容形态呈现到用户面前,而更多信息依然存在于虚拟的数字信息之中。
筛选模式从物理模式变成虚拟过滤的“索引模式”的知识生产,这也让知识的加工动作无限活跃,虚拟的索引(内容)的存在容量空间将无限被放大,期间孕育的商业价值空间远超传统市场。
7、知识变革带来的新机会
当下的知识变革,会对传统知识生态链的运作逻辑产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并还在持续着发生中。
而对于当下的我们在如此的变革浪潮过程中,需要秉承的或许是更加实用的理念,才能够在知识变革浪潮中找到我们存在的价值,找到我们驾驭知识力量的新方法,在宏观微观等多个层次都可以给我们以借鉴和指导。
其一,知识生态链的变革浪潮正在发生
,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过程都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呈现新的创新理念,思维方法,应用手段和成果输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观念上改变曾经旧有的理念,升级对于知识生态链的新认知。
其二,知识变革的技术元素
,特别是核心链条的“筛选器”中的技术元素,“算法机制”和“社交机制”的发生正成为未来知识生态链条中的重要力量,孕育着无穷的价值创造空间,未来的知识价值增量创造空间或许都依赖这两种手段,以及延伸出来的更多手段,创造价值的利器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并且熟练应用。
其三,对于每一个个体,知识超载的客观现实,
意味着每一个个体要不断革新理念以适应这种新现象的出现,并且要保持自身克服这种现象的能力,诸如一种具象化的“筛选器”的能力,除了借助诸如算法和社交机制的通用方法,自身的独立思考,利用工具手段进行知识和智慧提纯的能力,是克服这一知识超载的重要方法,也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方法,一个个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知识变革或许是互联网技术革命对于信息产业深度影响之后,另外一波冲击波,正在深度影响知识产业的“互联网+”时代,这次的知识变革或许最终决定了知识这个伴随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无形要素,未来新形态和新定位,以及新价值的重要过程,值得持续关注,深切认知,因为知识就是金钱,放大价值的重要力量。
(完)
以上内容来自《知识的边界》阅读体会,参照第一章的核心内容。
文 @栾春晖(微信公众号:dogdaoge)
关键字:知识, 付费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