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文化对商业行为的影响
从百团大战,到直播问答,总有N群人会一拥而上…
有一个“加油站寓言”这么说:
在中国,张三开个加油站,赚了很多钱,于是,李四、王五也纷纷开起了加油站,然后,价格战,利润越来越薄,大鱼吃小鱼……
在西方,Tom开了个加油站,赚了很多钱,于是,Jerry在旁边卖水,Polly开了个餐馆,然后,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小镇……
部分共享单车App
部分在线抓娃娃App
在国内的创业圈和产品圈,大家都在玩Hard模式,从百团大战,到题图的一堆“冲顶大会”,似乎每种业务形态一旦显得有戏,就会有N群人一拥而上……硅谷的同行也表示——这真是中国特色。
前段时间求橙梦想班请来了浙大管院副院长谢小云教授来讲课,讲了《组织中的人性与制度》,亮点很多,正好有一点和此话题有关,即 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商业行为的影响 。
小结下来,主要有3点明显的差异:
- 第一,信任体系不同 ,东方是圈层(亲人、熟人、陌生人)结构,对越熟悉的人越信任,而西方是基于规则的。
- 第二,情理法的顺序 ,东方做事先讲情、再讲理、最后讲法,而西方正好相反。(扩展:也有更有趣的说法,东方是“想问题”的时候法理情,“做事情”的时候情理法)
- 第三,加油站的寓言 ,即开篇的故事,在商界不断上演同样的戏码,屡屡出现上面这几张图的局面。
现象很有趣,但为什么?
在我看来,这3点有着同样的逻辑内核—— 农耕文明 vs 狩猎文明 的区别。
农耕的情况下,人们守着土地,世世代代变化很慢,每天碰到的人是圈层结构,碰到宗亲氏族(亲人)的机会远多于乡里乡亲(熟人),又远多于陌生人。
在这种大背景下,只能更信任关系近的人,越靠近核心圈的人越是利益捆绑,越容易找到共同目标,自然而然的, 做事靠“情”,即价值观的效率明显高于规则(理和法),只不过这只适用于小而美的团队 。这一点,相信创业者们随着团队的扩大,做事从讲情变成讲法,也能感受到效率的明显下降。
反观狩猎文明,狩猎文明每天都会碰到新的环境,新的陌生人,可能是敌人也可能是未来的伙伴,整个社会经历了长期的训练,每个人都意识到与其相信对面那个具体的人,不如相信一个大家有共识的规则,效率可能低是低了一点,但 共识是价值交还的基础,是合作之道 。类似的道理,一起创业的早期团队,做事靠情理法,而大公司互相之间合作,更多要法理情。
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农耕文明下,每天见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听老人的话,千百年的熏陶,人们越来越 倾向于规避不确定性,倾向于先模仿,然后再“微创新” ,所以,加油站寓言在一个又一个行业不断重现:同质化竞争、价格战、烧钱、合并……滴滴快的合并、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携程和去哪儿合并,接下来一定还有……
而西方文化会更崇尚去主动迎接挑战,寻求改变,于是发展出叛逆、宽容失败、不愿抄袭、鼓励创新等特点。
模仿还是创新,都是特定内环境下演化出来的生存策略,本没有对错,但长期的影响,有点像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比,大陆文明相对是封闭系统,渐渐的会熵增一般的老去,而海洋文明相对是开放系统,可以一直保持活力。在人类早年交通交流不便的情况下,每一个内环境都可以不受外部影响,农耕的高效使得中国阶段性领先,但到了内环境与外环境交融的时代,更善于创新、建立规则、达成共识的开放系统的优势慢慢展现。
模仿还是创新,呵呵,据说以色列(西方人中的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很有特点,每个家长都会在晚上问孩子两个问题:
今天有没有问老师回答不出的问题?
今天有没有做什么让老师印象深刻的事情?
而中国的家长最喜欢问的问题,据说是:
你今天在学校乖不乖?
这让我觉得改变还需要很长时间。
PS:回到中西商业的3点差异,也是各有利弊,本文没展开说中式的利,不代表没有(比如“一拥而上”的行为,其社会意义是用人力、资本等资源换最宝贵的时间)。
PS: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同学,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吧,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
苏杰,好产品创始人,前阿里巴巴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作者,七印部落发起人,期待和同学们一起,用好产品改变世界。
关键字:商业模式, 文明, 加油站, 农耕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