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强迫症:网络社交时,必须用对“的得地”吗?

你在日常线上对话中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些时刻:看到别人“的得地”使用不规范就很难受,并会忍不住指出对方的错误。

如何区分这三个字的用法?的确成了一些网友特别关心的问题。网上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那就是用这三个字造一个句:我家的地得拖了。

在知乎,还有用户专门讨论“的得地”规范使用的必要性、“的得地”的用法有何区别等问题。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图片来源:知乎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从沟通场景迭代和打字工具变化的角度出发,讨论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会用错“的得地”?与此同时,一些网友为什么会产生所谓的“的得地”文字洁癖?

一、用错“的得地”的一个技术原因

全媒派此前讨论过很多关于线上交流的特点,比如语言通货膨胀、一句话分几条发、不使用标点符号或者滥用标点符号等,而这些特点都是基于一个新的交流环境:碎片化。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延伸意味着截除。传播语境的碎片化打破了传统的话语交流模式,相比于过去,线上交往的沟通更讲求短平快,在这样的即时即刻的沟通状态下,错字或别字成为了一种被允许的存在。

排除部分网友无法分清“的得地”正确用法的主观情况,在讨论“的得地”误用时,除了关注现有的碎片化交流语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正在使用的拼音输入法

德国媒介理论家基特勒曾经探讨过打字机对人的影响,他以尼采的文风变化为佐证——早年手写时期的论著多为长篇大论,晚年转用打字机后文字短小精悍。基特勒引用了尼采的话,“我们的书写工具也参与了我们的思维过程”,结合打字机的作用与意义,如终结男性对文字书写的垄断格局,指出“媒介决定了我们的状况”。

相似地,拼音输入法作为我们线上交流的重要媒介工具,影响并改变着我们对“的得地”乃至其他同音别字的使用习惯。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当使用拼音输入法时,我们思考并录入的是声音符号,而非汉字符号,这一方面导致了网络语言更接近于口语而非书面语,[1]同时也降低了对用户的书写字形的能力要求。

于是,当面对同音不同形的“的得地”时,“快速表达”比“准确表达”更契合网络语言的交流环境。

更何况,有些拼音输入法提供了自动匹配和快速生成的便捷输入方式,却并没有为用户提供自动纠正“的得地”使用错误的功能,在输入法工具的屡屡默许下,打错“的得地”只是一种讲求沟通效率的无心之失。

二、怎么缓解“的得地”错用带来的不适感?

如果误用文字只是无心之失,为什么有些网友会这么较真,还冒着被批情商低或被嘲无趣的风险,在社交媒体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是相协调的,当二者产生出入时就会导致认知失调,进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这种不适会驱动个体解决认知上的矛盾。

换句话说,对于规范使用“的得地”的用户而言,当网上冲浪时发现某位网友混淆了“的得地”的用法,他们会产生不解和不安的情绪,并促使自己做出某种行动来重新实现认知和谐

按费斯汀格的说法,有四种方法可以缓解认知失调:

  1. 改变认知。较真的网友会直接留言评论,指出对方网友的“的得地”使用错误,以期对方能够纠正错误。
  2. 增加新的认知。当看到越来越多的网友不重视“的得地”的正确用法,甚至听说语文教材要取消“的得地”的使用规范,本热衷于纠错的用户会认识到网络用语不必较真,忽视网友的误用。
  3.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比如对使用方有不同标准:普通网友可以用错“的得地”,但官方文件或者宣传用语则必须认真遵从汉语使用规范。
  4. 改变行为。看到含有“的得地”的文字时不再有强烈的纠偏意识,即自己也加入误用行列。

不过,改变认知常常比改变行为容易,试图改变他人的认知更比试图改变自己的认知来得轻松,对于一直规范使用“的得地”的用户来说,纠正他人的文字错误是一件轻松愉悦且正当合理的事。

三、现在有没有区分“的得地”的必要?

在讨论必要性之前,我们需要先达成关于语言作用的共识。书面语言作为一种文字符号,在传播过程中搭建起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按符号学奠基人皮尔斯的话来说,无论是发送者还是解释者,其主要作用都是对符号文本进行意义的阐释与再生产。[2]

我们对“的得地”字意的了解程度与使用规范,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同一文本的理解

以袁哲生在《寂寞的游戏》里描述捉迷藏快乐的一段文本为例,如果将当中的“的得地”故意写错:

“当扮鬼得同伴处心积虑的想找出我们,我们却在黑暗地角落里蜷缩着身体,紧绷着神经,盯着向我们寻来地同伴时,我总是感到自己深陷在一股漆黑得幸福之中无法自拔。

通常,在这段游戏中最静谧、最美好地时刻里,我会轻轻的从裤袋里搜出一颗压的皱皱得糖果来,剥进嘴里,再用那把油亮亮的小刀把糖果纸切成雪花般的碎片,一面品尝烟消云散得滋味,一面咀嚼糖果地甜美。”

错用“的得地”导致了语序混乱、词不达意等问题,消弭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意义连接,阻碍阅读的流畅度之余,也削弱了中文本身的美感

因此,正式出版物对于“的得地”的使用应该保持必要的严谨,出版社也有编校流程进行把关,错字别字基本不会出现。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但在社交媒体上,情况可能又会有很大的不同。内容生产的主体由专业创作者泛化到普通个体,内容生产呈现随机性、碎片化、自我式把关等特点,用户自我生产的各种内容往往不聚焦于文字细节,而是希望快速便捷地传达。

这些相对不那么正式的传播场景里,对“的得地”的区分似乎不需要过于严苛。避免“的得地”的错用行为并非传播的重点,自我纠错与自我把关变成了一种传播者的自发行为。

当然,信息传播是有惯性的,当习惯了“的得地”的混淆使用,可能会影响到人的正式表达,原本是为了图方便,最后真的无法区分了。

为了避免遭遇这种尴尬时刻,我们在随机使用“的得地”这样的衔接字时,最好可以下意识地想一下,究竟哪个才是对的。

 

参考链接:

  1. 王小英.网络媒介、输入法与文化表征——文字符号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透视[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1):142-145.
  2. 赵星植.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传播学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7,39(06):87-104.

 

作者:应思礼;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文作者 @全媒派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