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小黄车),摩拜,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谁是未来
公共自行车系统、小黄车、摩拜都是共享自行车,致力解决城市出行最初三公里和最末端三公里的问题,都是公共交通系统的补充。都有一个美好的定位。
实际上近年来南京、杭州等地已经有了公共自行车系统。但政府或国企运营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有个大的弊端是用户体验较差,对用户需求响应不够快速,而且难以和移动互联网建立联系。以南京为例,需要去指定地点办卡,使用时需要刷卡,需要去指定地点去取车,并且停靠在指定地点。而且各个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无法提供统一的服务和体验,独自为战,导致它单个细胞的规模永远局限在一个城市内,无法规模化降低运营成本,造血功能差也意味着难以持续发展改进服务。因为公共自行车系统无法代表共享单车的未来。
ofo 和 摩拜是无桩共享单车的模式,是具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找车、解锁、结算均依托移动互联网实现。使用门槛低、入门容易、使用方便。市场需求是存在的,两个产品均具备快速成长的条件和基因。
那么,谁代表这个领域的未来?我认为是ofo。
从运营模式上看,ofo更加轻盈,包袱小,运营成本相较于mobike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ofo不自己造车,至少目前来看,还没有自己造车。这样以来,ofo可以将大部分资源全部投入到开拓市场攻城拔寨、改进用户体验、改进流程、解决运营中的问题。这意味着,在同等资金投入下,ofo更能有效利用资金,专注在占领市场、改进体验方面。这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公司是极为重要的。而mobike自己造车,造了一款看上去很美的车(但是骑上去很难骑),我认为犯了定位错误的问题,是战略失误,想要转身需要付出时间代价。共享自行车,不是制造共享自行车,共享自行车的要点在于如何将共享的流程优化到最佳、共享的体验提高到最佳,同时给用户一个明确的品牌定位。mobike自己造车,实际上是让自己的品牌定位有不清晰的嫌疑。更加灾难的情况是,mobike造了一款并不容易骑的车。此其一。
从品牌的上分析,摩拜和自行车没有半点关系(虽然Mobike有点讨巧,但是ofo也很讨巧,打平),但是中文名称显然是小黄车更加接地气儿,在中国,接地气儿如此重要。摩拜是个洋气的名字,但是小黄车很讨喜,而且小黄车的自行车的造型很讨喜,和名字和和谐统一,摩拜和它的自行车则给一种距离感。这种差别很细微,但是,我认为非常非常重要。此其二。
从市场切入上看,ofo发端于校园,摩拜则切入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虽然两家公司最终的目标是占领城市,但是ofo以校园为切入点在短时间内、密集地服务一类人群,运营起来成本较低、而且快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运营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后续的发展是很大的财富。当然,发端于校园会让他们在更大的城市战场上缺少经验,但是我想这并不成问题。
但ofo为了代表未来,还是面临很大的挑战。它的挑战不仅来自竞争对手。
ofo出校园,进入城市空间、步入“丛林”,会遇到很多在校园里没遇到的问题。 比如在更大的公共空间里,如何解决找车的问题。ofo和滴滴,都是共享交通工具,但是滴滴会主动找上门来,但是自行车需要主动去找。那么走出校园后,如何投放、分布自行车,可以更好地贴近用户需求,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分析数据,分析哪类人群在什么场景最乐于使用自行车,据此确定投放自行车的策略。当然,也许团队现在已经对这个问题有答案了。ofo的app现在还需要认证学生和教职工,app是否需要加速更新了呢?
关于低成本进行车辆维护和保养的问题。 如果车辆长期得不到维护和保养,经常出现坏的、不能骑的、爆胎的、掉链条的情况,则会破坏用户体验。试想,一个用户好容易找到一辆小黄车,发现爆胎了,则会很容易破坏这种信任关系,影响第二次使用,甚至会将用户推向竞争对手。如何设计好的流程,让自行车能够及时被维修和保养,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众多分析中所提到的人性弱点问题,但我认为人性反倒不是问题。 我们改变不了人性,但是要相信人性,不能惧怕存在的负面问题,迟疑不前。事实将证明,中国人的人性没有问题。
文/徐向明在简书
关键字:业界动态, 市场, ofo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