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一年前立下的 flag,现在被打脸多肿?
——在“互联网+”大战略下的布局与挑战
解析“互联网+”思维与第三方支付在大思维下的战略意义
“互联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已经不是一个新兴词汇了,诸如现在的“IP”等网络热词,“互联网+”已经被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甚至是专心经营线下实体产业的企业所引用。他们都在讲“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成了当点的社会初级阶段一样,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但就像360总裁周鸿祎所说的那样:大多数企业与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悟“互联网+”的思维,他们以为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什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就是拥有了“互联网+思维”,但这其实是误导。我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一种颠覆性的生活理念。是让互联网真真正正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架起一座桥梁的全新思维。从商家层面上讲,至上的不再是客户,而是用户与流量;从使用者层面讲,这种思维能够真正创新简化生活步骤,提高生活质量。什么叫做提高生活质量?过去看电影需要到电影院排队买票,现在只要用app在线购票就能直接买票加选座,这就是典型地提高了生活质量;那么什么是简化生活步骤?你在电脑办公到一半的word文档,因为有急事要外出,而此时你却能直接拿出手机通过一种自动同步的云技术继续刚才的编辑工作,这就是简化了生活步骤,提高了生活效率。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互联网+”的思维是通过互联网内在的整体性优势创造出一种操作上的碎片化服务。这种碎片化是指从前生活中一个完整的流程如今可以被分割成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不同的碎片化流程,但这些流程又被互联网的经脉所紧紧维系着,这样便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而此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能够理解到,第三方支付对“互联网+”的理念到底具有着什么地位,我认为可以用一词概括之——“命脉”。之所以为命脉,是因为“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生活理念的核心便是精简与快捷,而第三方支付作为一个工具对快捷的支撑可谓是必不可少。而从长远的战略布局上看,虽然第三方支付一开始只是作为支持互联网思维的工具而存在的,但是现如今已经远远不止如此了。恐怕我们任何人一开始都低估了它的战略意义。我们知道,要做到“互联网+”式的整合思维,每个企业都需要找到一个缺口,英文术语常用”onset”,谕指需要找到一个进攻点。不同的企业进攻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也全然不同。拿国内的企业为例,小米以手机市场为缺口,进而通过小米手环等等一系列产品营造自己的互联网生态系统;而乐视则以在线流媒体服务为开端进而打通电视市场,而后打通手机市场,通过自己整合的视频资源的优势轻而易举地过渡到线下实体产业,并将它们用“互联网+”的思维串联起来;那么支付宝呢,阿里巴巴和腾讯从前一直以为自己的攻击性产品是淘宝网和qq。但是后来他们不约而同的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营造“互联网+”的竞争力产品——第三方支付。为什么第三方支付具有发展“互联网+”理念得天独厚的优势?基本点便在于“互联网+”的核心是生活,而生活可以离开乐视的电视,可以离开小米的手机,可以离开格力所谓的智能家居,但就是离不开消费与支付!支付行为已经成为当今现代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了。那么便可以看到,谁占据了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谁就能通过第三方支付造势,营造自己的“互联网+”的整合体系。
我最近注意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微信”与“支付宝”正在逐渐从本来完全不同的产品变成一个完全相同的产品。我们都知道,微信是以朋友圈社交为核心设计出的产品,但它逐渐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交产品了,微信逐渐推出微信钱包,微信理财通,继而通过自己具备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建立了微信钱包下属的以滴滴出行、生活缴费、电影购票、等一系列O2O模式与团购模式。我们可以总结微信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私人社交平台——微信钱包(第三方支付)——理财通——专属的020经营。而再观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呢?一开始就以第三方支付为核心业务建立起来,一开始只是用于便利淘宝、天猫的一种工具,而后意识到第三方支付的潜力巨大,逐渐推广第三方支付的范围,建立自己的O2O模式,最后一次更新推出了“朋友”功能,可以聊天,可以看到朋友的生活圈动态。我们可以总结支付宝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淘宝天猫专属第三方支付——广义的第三方支付——余额宝——专属的O2O经营——私人社交平台。如此对比,便可发现,微信与支付宝虽然开端不同,但通过第三方支付的建立后,逐渐形成了完全相同的战略部署。从两个企业的例子中不难看出,第三方支付对于形成“互联网+”的社交理念与线上线下服务理念具有非常自然的过度,其战略地位可以说是相当之高。
第三方支付在中国的发展所面临到的危机与瓶颈
在我看来,第三方支付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危机——安全危机与政策危机。
支付安全的核心是什么?——身份认证。银行业存款实名制是从2000年开始的,这十几年下来已经成为银行业所执行的硬性规定,就算是代理开户,也得有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证。有没有漏网的?肯定有,但随着二代身份证的普及和联网核查系统的推广,这种情况所占比例会非常的小。
而相比于银行业,支付宝的开户流程就要简便的多,相应的其管理要求就松的多。如果要让支付宝比照监管机构对银行业(或者是金融机构,因为券商、期货、保险基本执行的同样标准)梳理存量客户的身份认证信息,支付宝立刻就得破产,他担不起这个成本。
另外,支付宝们从业务架构上来说,是客户付一笔钱到他们的备付金账户,然后再从备付金账户转出到客户指定账户,这个转账过程可以是虚拟的(支付宝转支付宝),也可以是真实的(支付宝转银行账户)。
这就产生了资金转入转出的信息缺失,监管部门如何将这笔资金的转入转出纳入反洗钱的监控范围呢?支付宝们或许可以提供后台数据,但这些后台数据的有效性如何验证,相关的法律问题如何解决,又是个很挠头的问题。
而前些年也确实出现了支付宝套现信用卡、大额转账所引发的监管问题了。
如此一来,第三方支付本身的支付手段过于简单导致的支付安全问题,和第三方支付延伸出来的大量沉淀资金与货币基金销售渠道服务本身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而引发的不安全,共同导致了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问题。
而政策危机,本质来源于中央与四大行怎么看待第三方支付及其衍生的货币基金销售渠道。即是说,第三方支付到底有没有损害四大行的利益?近期央行一纸网络支付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拟定“网络支付每天限额5000元”、“第三方支付不能跨行转账”,虽然还只是意向调查,但也不难看出政策确实在对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打压。这种打压到底全部归结于第三方支付的安全问题,还是第三方支付不能迎合四大行的利益,我们首先要知道,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第三方支付企业,早已明确,并非金融机构,不得擅自进行资金融通业务。就这一句话,就断了支付宝光明正大拿客户资金进行投资、公司运营等用途的路子。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帮助商户收单和付款产生的信息清分服务费以及资金结算服务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手续费。进一步讲,在面子上,支付宝的利润绝对是不能包含客户资金二次利用投资带来的收益。支付宝的利润可以来自于服务费,广告,利息,但就是不能拿客户的资金做事情,客户的资金必须存在托管银行里。
支付宝如大家所知,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合规上,国家下文明确要求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客户资金必须托管在指定商业银行,不仅支付宝,所有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有指定的客户资金托管银行,客户资金产生的利息,归支付公司所有。因此,支付宝的5000亿资金其实从来没有流出银行体系,但是:
1、这5000亿资金的性质由一般存款变成了同业存款。
2、按照目前商业银行监管要求不能计入贷存比计算。
3、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要求,银行丧失了20000亿的信贷货币创造;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Shibor利率一降再降,而去银行申请房贷却利率上浮的原因。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很充裕,但无法变成信贷进行再投放润滑经济。这么一来,银行便存在打压第三方支付发展前景的理由。
个人对第三方支付发展模式的探讨与看法
结合以上我的所有观点,我总体认为第三方支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既是推动“互联网+”理念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又是保障该理念的后备军。首先在安全方面,我认为第三方支付带来的支付便利必不可少,但提高注册的门槛确实很有必要。提高注册门槛意味着注册难度加大,在一开始会带来不便,但是我认为这种不便不是一种持久的低效率,一旦用户注册成功,第三方支付的便利性就可以继续维持。如果我们既想获得快捷的支付方式又想保证支付的安全,我们(既包括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包括用户)必然不能毫无牺牲。
同时,在业务发展的模式上,我认为第三方支付存在一个标准不同的境况,多数商家支持的支付宝或微信付款方式是输入商家账号转账模式,这种模式就长远来看还太过繁琐与简陋,既受到网络信号的限制又受到步骤的冗余,同时影响企业报税。少数商家支持专门的扫码支付,但这就受到标准太多的限制,手机种类与系统的繁多与本身第三方支付的不同都会导致识别障碍大幅提升。支付宝高管在一次交流上对于支付宝取代传统钱包提了这样一个要求:一次支付在15秒内完成。这个时间,是基于掏出钱包,给钱,找零,放回钱包这样的动作计时得出来的。只有便捷度超过了传统的钱包支付,才会有可能。而现在的网络环境本身也是特别大的问题,这些都会为带来长于传统支付的时间障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认为第三方支付需要加强与NFC支付手段的结合。去掉所谓的二维码,账号转账,通过将第三方支付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射频技术结合,集成一种更加先进标准化的支付模式,这种支付模式运用手机本身的指纹等加密技术可以实现更佳安全,私密的支付;同时支持线下支付,逃脱了网络环境的束缚。设备上采用统一的pos收款机,使得第三方支付与银行卡、信用卡支付进入统一的支付渠道,大量节省支付设备冗余造成的经济浪费与用户的转移成本。最重要的进步是,与NFC技术结合的第三方支付能将支付速度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拿出手机——按下指纹——付款成功,远低于支付宝曾经制定的15s原则。这样一种结合同时使得支付安全与快捷得到提升,并且使得第三方支付更加的标准化,我认为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据悉,支付宝也确实已经有了相关的动向,不久前出现传闻,Apple pay欲与支付宝“联姻”,实现第三方支付与NFC支付技术的结合。
Apple Pay 和支付宝合作,最直接的体现是,iPhone 可以支持添加支付宝虚拟账户,你用苹果手机买东西的时候,可以使用支付宝账户里面的钱。
对于苹果而言,意味着直接利用了支付宝的庞大用户量,其国内用户超过 3 亿,支付宝的用户是深度互联网付费用户。之前苹果只能用信用卡支付的设计在大陆严重水土不服,导致各大应用开发者对苹果生态的支付体系怨声载道。Apple Pay 不仅可以借支付宝快速推广 Apple Pay 的线上支付,提高苹果体系的付费率和支付成功率,大幅度改善开发者的生存状态。
对于消费者,未来你将可以在 App Store 使用支付宝支付购买 APP,可以在 iHealh 用支付宝挂号等,总之,支付宝是你在 Apple Pay 中跟银行卡并行的一个虚拟钱包账户。此外,基于这个优质的互联网付费用户群体,培养消费者形成使用 Apple Pay 线下付费也是非常容易的,比慢慢等待传统用户绑定银行卡要快得多;
对于支付宝而言,将来消费者线下消费的时候,可以不用扫码,直接使用 Apple Pay 触碰付费,付费流程时间更短、更便利。
很重要的还有,因为 Apple Pay 的离线付费特性,消费者付费的时候也无需联网。想必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商城顶层、或者地下层消费的时候,因为信号不好,无法完成团购验证或支付宝扫码付款。Apple Pay 之后,支付宝可以没有这个烦恼了,离线付费对支付宝的付款体验是极大的提升。
当然这对于支付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获得一个线下支付入口,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都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将线下支付入口落地,他们更关注如何能让更多的用户消费,如何获取到更多的“入口”。 阿里巴巴和腾讯,目前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就是“线下 + 移动支付”,微信和支付宝做为一个支付平台,目标是取代银行卡,以及各种会员卡、充值卡、成为线下通行的标准支付工具。基于这个线下支付,阿里巴巴和腾讯任何一方若能打通线下买家、线下商家、企业等相关方,自身的估值都将再上一个数量级。
作者:不彦
时间:2015年10月18日
关键字:业界动态, 市场, 支付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