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读书,能战胜这个爆炸的时代

作为炭基生命,我们的「计算能力」永远不能和硅基的计算机相媲美,唯有优化「算法模型」

此文是盈动投资创始人、B12创始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大象所写。他是一名很有文艺范儿的中老年投资人,写过诗、开过酒吧、流过浪……

文|盈动资本 大象

世界原来并不是一座精确的钟表,“自然率隐藏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万物顿成光明。”但,神自己却以概率的面貌出现,只是无人知道它的算法。

从事投资十年,深感创业不易,创投更难。

这十年,感受最深刻的是要学会像AlphaGo一样思考,像费曼一样寻找事物的原点,要有能力剥掉被概念或履历包裹的炫目外衣,看到他们最初的胎记。

毕竟,人类思维,从人工智能角度,是一个不断深度学习,优化算法建立模型的过程,学习的东西(数据越多)模型越有效,结论越精准。

学习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生活经验,但这些生活经验往往是碎片化和零散的,类似于大量的垃圾数据:另一方面是人类已有的思想精华,类似于AlphaGo学习的历代棋手的棋谱。

作为炭基生物,我们的计算能力永远不能和硅基的计算机相媲美。人与人之间有个体差异,有的人聪明一点,一步三计。但总体上相差有限,真正决定人与人差别的是选择能力,或者说是决策能力。

心理学教授Keith Stanovich喜欢将IQ和RQ区分开来看。IQ众所周知代表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而RQ(Rationality Quotient)则指一个人做决策的能力。

巴菲特曾经对着两种能力做过精辟的解释,他将IQ比作发动机马力(horsepower),RQ比作输出功率(output)。这里的IQ相当于是大脑的计算能力,RQ相当于算法模型。IQ更多的基于先天,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改善,而算法和模型是可以优化的。

读书,其实就相当于AlphaGo在学习人类高手的棋谱,读得越多,接收的有价值数据越大,就越有可能对算法作出优化并建立准确的模型。

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跟上这个时代。纵观2016读书史,从庞杂的书目中精简出34本,分享给大家:

1.科幻小说系列

《无人生还》, 阿加莎·克里斯蒂
《神的九十九亿个名字》, 阿瑟·克拉克
《银河帝国:基地》,艾萨克·阿西莫夫
《丈量世界》,[德] 丹尼尔‧凯曼

在“人人影视”看过《无人生还》同名美剧,共九集。阿加莎克里斯蒂被成为侦探小说女王,她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更为我们熟知。小说无疑是比影视要更加精彩。

《神的九十九亿个名字》,作者阿瑟克拉克,与海因莱因、阿西莫夫秉承20世纪最伟大科幻小说家。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就是以他的小说《岗哨》为蓝本。克拉克的小说简洁、机智,并且诡异,比如同名短篇《神的九十九亿个名字》的结尾那段关于世界毁灭的描写:

“瞧啊。”查克低语道。乔治抬起头,看向夜空。
穹苍之上,一片寂寥,群星慢慢闭上了眼睛。

神一样的阿西莫夫,他是小说家也同时是未来世界的预言家,我们关于太空世界的绝大部分来自于阿西莫夫。《三体》是很不错,但无非是对阿西莫夫的模仿。到现在才开始看阿西莫夫,是一件略感惭愧的事情。

《丈量世界》里,高斯和洪堡,一个是出身平民的天才,一个是出身贵族的勇者,一个数学天才和一个博物学家的在那个时代的交集。曾经在前年造访过高斯的出身地不伦瑞克,也到访过他曾经生活的小镇海尔姆斯泰德,曾经过故居依然保留原有的模样,成为那个只有两万人口的小镇最值得炫耀的资本。

2.科技创业系列

《认知盈余》,[美] 克莱·舍基
《智能时代》,吴军
《在火星上退休》,[美]亚当·杰佛逊
《唯有时间能证明其伟大》,[美]约翰·奥尼尔
《重新定义团队》,[美]埃里克·施密特
《商业的本质》,[美] 杰克·韦尔奇 / [美] 苏茜·韦尔奇
《指数型组织》,萨利姆•伊斯梅尔 / 迈克尔•马隆 / 尤里•范吉斯特
《创业无畏》,彼得· 戴曼迪斯 / 史蒂芬· 科特勒
《富足》,彼得•戴曼迪斯 / 史蒂芬•科特勒

这个系列的书籍大部分可以归为口水书,没什么精读的价值,但混迹于创投圈,你也不可以不知道,真正的启发有限。

3.认知系列

《黑天鹅》,作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第三种黑猩猩》,作者: 贾雷德•戴蒙德
《“错误”的行为》作者: 理查德·泰勒
《思考,快与慢》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
《世界为何存在》,[美]吉姆·霍尔特
《理性为何存在》,马特·里德利
《眨眼之间》,【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机械宇宙》,[美]爱德华·多尼克
《上帝掷骰子吗》,曹天元
《基因组》,[英]马特·里德利
《超级合作者》,[美]马丁•诺瓦克 / [美]罗杰•海菲尔德
《你好,我是费曼》,[美]理查德·费曼
《缠绕的意念》,[美]迪恩•雷丁
《钓愚》,[美]乔治·阿克洛夫 / 罗伯特·席勒
《先天后天》,[英]马特·里德利
《大设计》,[英] 斯蒂芬·霍金 / 列纳德·蒙洛迪诺
《七堂极简物理课》,[意] 卡洛·罗韦利
《智识分子》,万维钢
《“错误”的行为》,理查德·泰勒
《巴菲特之道》,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万万没想到》,万维钢(同人于野)

这个系列书是去年读的最多的,行为经济学、演化生物学和量子力学是我2016年最为着迷的领域。

卡尼曼、理查德泰勒和罗伯特席勒的行为经济学,揭示了我们思维的谬误;道金斯、里德利、戴蒙德关于演化的研究,揭示的则是黑猩猩如何通过进化和突变,逐步超越本能,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的历史;至于量子力学,则解释了这个被概率统治的不确定世界的本源。赫拉里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几乎是三者的集大成。

4.投资系列

《保守主义》,作者: 刘军宁
《投资哲学》,作者: 刘军宁
《巴菲特之道》,作者: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超越金融》,作者: 乔治·索罗斯
《穷查理宝典》,作者: 彼得·考夫曼 (编)

一直想为从事的投资行业找一个哲学基础,保守主义是一个很好的说法。有概念,有道理,但语焉不详。

再读《超越金融》,是因为看了索罗斯在布达佩斯中欧大学的50分钟演讲视频。索罗斯也许是比巴菲特更有雄心的一位投资家,把金融和投资当作促进开放社会的工具,这是巴菲特的赚钱之道所不可比拟的。包括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更多的是极致的理性能力在投资行业的应用。他们是理性和道德的楷模,但缺少一点英雄主义的情怀。

作为一个从事了10年投资的人,对方法论的东西是越来越不感兴趣了,事实上投资也很难说有具体的方法,巴菲特的方法、芒格的方法,或者多尔的方法,可以有所启示,但用在自己身上未必管用。

这几年,我更加关注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或者可以说是认知模型和决策能力的问题。投资说到底,是一项选择的艺术。

首先是价值观,这一招在中国尤其管用。在一个普遍三观不正的世道,你如果能够带着更加普世的价值观去思考问题和做选择,基本上可以战胜80%以上的对手,这也应了贝索斯的那句话“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其次,决策能力比分析能力更重要。一个成熟的投资人,很少有项目是他真正看不懂的,但投与不投,就涉及到很多的维度。就像德州扑克,底牌的价值大家都清楚,是full,是rasie,还是call,就取决于位置、对手、筹码量、水上水下等很多个因素。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之所以牛逼,就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类事务的极端复杂性,我们的思维除了有认知功能,还有操纵功能,这两个功能将思维与现实从相反的方向连接起来。当这两种功能同时运作时,他们可以互相干预。当一种功能的自变量成为另一种功能的因变量时,两个功能都没有了真正的自变量。

一句话,投资就是不确定世界的概率游戏,我们的理性能力在面对这个量子式的不确定世界时,习惯上采用归纳法、二分法、象征手法、决策法则试图将事情简单化的做法,到最后往往会犯下很多错误。

理性不足,或者说是对自身认知能力的高估,几乎是我们一切错误的根源。正如,斯坦诺维奇所说:人类的理性不足是一种进化的缺陷。

人类历史是从线性世界演化而来,我们的认知能力更加适应的是那个被塔勒布称为平坦的世界。然而,我们生活的当下恰恰是一个被称为极端斯坦的指数型世界,理性的进化跟不上环境的变化。

在那个长达几万年的时间序列中,大量生活经验是基于简单的人际关系和相对简单的生存环境。

过去的200年间,生活发生了大爆炸,信息也发生了大爆炸,今天所感知的远超过往的几万年,过去我们借助“小故事”(narrative)去解读外部世界的方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是伊拉克打了科威特,然后美国率领联军打伊拉克。战争背后可能有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但在一般公众看来,这就是一个“有坏人欺负善良,于是英雄出手相救”这么一个小故事。大脑喜欢小故事。

这个经验化的“小故事”认知模式虽然仔大部分的情况下仍然是有效的,但面向复杂环境时,本质上是狭窄就会暴露无遗。

巴菲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知道经验的缺陷,也知道经验之外的无穷可能,只是那些东西是他自己所无法掌握的。所以,就将自己的行为谨守在能力的框架范围内,凡事保持足够的冗余空间。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巴菲特公司的账上拥有443亿美金现金资产,加上留存的2007年度营业利润170亿美元,累计现金冗余超过600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一半。

如果说索罗斯的投资风格是英雄主义气概的进击者,那巴菲特则是老僧入定式的冷静和沉着,他的成功并非来自计算能力,而是以耐心、自律和理性为基础的算法。

索罗斯和巴菲特的投资风格,其实反映了人类对抗理性缺失的两种方法:一是处理方式上的优化;二是谨守理性,回归常识。

巴菲特所遵守的常识,类似于大数据沉淀出来的模型,这个大数据是人类千万年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看似朴拙,实则有效。

另外一种就是对对象有足够多维度的观察,这就需要你拥有芒格所说的「足够知识」,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上帝视角”,在其中,又能抽离其中。

作者iamsujie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人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