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AI 技术获 MIT 肯定,人工智能竞技场格局或生变?

每年年初,《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发布的当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都成为科技圈关注的焦点。如果说诺贝尔奖很多时候颁给的是那些久经考验的,已有实际价值和历史贡献的一些成果,那么MIT所遴选的更多是有可能解决未来重大问题、带来全新机遇的希望所在。也因此,榜单被称为“预言之书”。

2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照例公布了2017十大突破技术,“预言之书”中除却看到基因疗法2.0、全景自拍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科学技术外,来自阿里巴巴的“强化学习”等两项突破性技术也光荣入榜。在榜单多年来被谷歌、微软、IBM等国际科技巨头霸占的形势之下,代表中国企业同台竞技的阿里表现可谓可圈可点。

金榜题名,MIT的看好让外界对于新技术应用再燃希望,同时也对于电商起家的阿里刮目相看:为什么是阿里?

“强化学习”技术为什么能代表未来?

对比以往,2017年MIT更加注重场景化应用技术而非理论突破型研究,阿里上榜的“强化学习”技术其实有很多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落地应用场景。

强化学习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方法,它可以让计算器在没有明确指导的情况下像人一样自主学习。像AlphaGo之所以能够掌握复杂的围棋游戏战胜李世石,这项技术便充当了关键角色。通过实验和错误来学习,人工智能会在训练中以恐怖的速度不断自我“进化”,AlphaGo通过自己跟自己下棋,经历了3000万局的“左右互搏”才最终击败世界最强职业选手。

AlphaGo所复兴的强化学习已经表现了人工智能中从样本数据和环境反馈中不断学习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替代人类去完成需要认知能力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机器必须自动学习掌握能力,而不仅仅是执行程序员编写的命令。这也是通往理想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过程中,强化学习技术存在的意义所在。

但在阿里的思路里,AlphaGo虽然很了不起,但外界却看不到它能真正应用到商业领域的地方。所以相比谷歌的AlphaGo在围棋方面大战人类表现出的战斗力,阿里更看重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的突破。

阿里去年“双11”1207亿的惊艳成绩单背后,强化学习技术功不可没。在阿里“双11”推荐场景中的应用,强化学习技术将手机用户点击率提升了10-20%。这不但节约了人力成本,用户购物体验也更快速便捷,电子支付的大数据能为商家侧写出精准的用户画像,为销售和进货策略提供依据。

目前,阿里旗下记录了超过4.5亿的活跃用户购买行为数据、数十亿的商品多维特征的刻画数据,基于来自基础层的海量数据优势,再通过持续机器学习和模型优化建立决策引擎,阿里电商平台可以给出有效的流量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投放决策,从而实现消费者、卖家、平台三者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马云一度强调,未来30年“电子商务”很快淘汰,被“新零售”取而代之;未来将是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融合的新零售的战场。这样的研判一方面出自外部市场变化的倒逼,另一方面则源于新技术带来的产业转型可能性。尤其是后者,拥抱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顺应技术和数据的优势进而将带动社会产业转型升级。除却阿里自身的收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杭州市管理城市交通提升了11%的车辆通行速度,助力光伏制造商协鑫将生产线良品率提升了1%……

归根到底,一方面可以将技术的革新在实际应用中转换为商业价值“生产力”,另一方面所隐含的社会反哺价值,或是阿里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打动MIT的主要原因。据知,MIT的评选从来不以公司名气或市值为考量标准。

阿里变身:从电商平台到世界级科技公司

事实上,这已不是阿里第一次获得MIT对其人工智能成就的认可。

2016年阿里便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当时的评选标准为——必须拥有真正的创新技术,以及实用又野心勃勃的商业模式。

频繁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业界褒奖,让阿里在AI竞技场上开启了仿佛“开了挂般的人生”征途,毕竟在大多数人的既有认知中,阿里还是那个“卖东西”的电商平台。

不过有心者会留意,阿里一直对于人工智能这个未来技术的抢夺低调布局。在马云与阿里团队的意识中,做生意的方式不断变化,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变化,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连接方式也一直在变公司是否能存活102年,关键就是未来技术储备。在2016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淡化阿里“电子商务”属性,在展望未来5个发展趋势中便强调,IOT的变革将变为按需定制,人工智能是大趋势。

基于人工智能对于未来竞争格局的颠覆,近年来,阿里愈加重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与卡位,逐渐成为为一个世界级科技公司。从淘宝、天猫页面的智能推荐,到淘宝智能客服小蜜,再到物流机器人小G……紧锣密鼓的布局中,阿里进军人工智能也呈现了自己的特色:

克制式的进击。从业务驱动开始,逐渐加大档位。诸如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客服、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AI技术基本都是从阿里内部的技术服务团队演化而来,这些技术最初的使命是为阿里的电商体系服务,随后才阿里被单独拿出来并对外开放服务合作伙伴。

接地气的合作。如今看来,消费级市场人工智能的应用前途似乎依然渺茫一片,阿里对此的主攻方向选择为B端和政府机构赋能。无论是为制造业提供人工智能ET还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城市大脑”项目都可见一斑。

生态中的共生。与很多科技巨头的布局不同,阿里人工智能属于阿里DT体系,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整个电商网络下共生。所以外界听到“阿里云”的声音比“阿里人工智能”更频繁。从某种程度上讲,阿里云也更多地扛起了阿里人工智能的大旗。支付宝人脸识别技术精度的不断提高,需要处理大量来自面部的数据信息,包括结构、五官以及肌肉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而阿里云,则为其注入来自阿里系的海量数据和分析能力。

BAT崛起,全球AI版图势力东迁?

比尔·盖茨曾称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圣杯”,而特斯拉CEO马斯克则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比作“召唤恶魔”。无论人工智能与未来摩擦出怎样的火花,这项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掀起过两次高潮的技术,正在重新热浪滚滚,从硅谷到北京。

谷歌设有TensorFlow数据库、IBM架构Watson、Facebook建立实验室、微软搭建Project Malmo平台,包括亚马逊、因特尔、苹果、特斯拉在内的更多团队也磨刀霍霍。根据艾瑞咨询预计,2020年全球AI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亿元,年复合增速约19.7%。

值得一提的是,同期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91亿元,年复合增速超 50%。这预示着东半球在人工智能的未来崛起,价值将不可估量。《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今年首次将发布会在中国举办这一小细节或许也暗示了这点。

以BAT以及华为、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公司的创新实力正在获得全球认可。除却人口基数为AI技术带来关键的海量数据基础,李开复曾在一场演讲中透露重要原因,目前中国政策环境对于人工智能相对开放,相较美国或其他政策严谨透明的国家,反而可能产生更快速井喷式的发展。

这样看来,阿里等国内科技巨头在MIT上的“金榜题名”,或是东方反超西方的前奏。如今,云计算领域的阿里云已经连续第六个季度增幅领跑全球,阿里也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以及海外市场插小旗遍地开花。下一个商业制高点的争夺战中,将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地看到阿里与谷歌、微软等国际巨头正面拼刺刀的场景。

  ——————————————————

  王小琉(个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微信公号“王小琉”。科技专栏作者,前中央媒体人。

  智能硬件体验者;IT&科技领域观察者、记录者、评论者。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人工智能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