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养老服务,是一个好方向吗?
2016年的AlphaGo成为业界公认的AI里程碑事件,然后我们不断看到人才薪酬的飞速上涨,各行业应用中融资速度和金额不断增长,各类创业媒体的AI相关新闻接近占比30%。当大家都认为AI是大风口时,“养老服务+人工智能”的结合也确实有了更快的发展,ElliQ、Pepper、Romeo、Robear、Loomo、Jibo、Buddy、Paro、小鱼在家……从公开数据来看,融资总金额超过5000万美金,从2009年开始实际投入远远超过1亿美金,各类调研报告都强烈看好AI在服务类机器人中的商业应用。
那么养老+AI到底能帮助老人解决什么样的需求?---在讨论这个问题时,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什么场景下、为哪一类老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Q1 :养老服务机器人 会最先应用在什么场景中?
我们认为从现阶段的用户需求出发,理想中的养老+AI,应该是先实现助力移动、助洁助浴、递送药品、辅助进食等功能,这是提升护理效率中的基础服务内容(解决最费时费力的工作内容),解放而不是替代服务人员。
结合Agingweekly在3月初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的现场调研来看,大型传统3C品牌和智能硬件类创业公司的机器人产品中,还无法量产实现刚需护理类工作,目前主要还是承载B端接待引导(下图左)和C类客户居家的智能枢纽角色(下图右)。
我们认为现阶段最有可能先行切入的场景,是“标准化程度高+ 老人密度高+ 消费能力高” 的高端养老机构的客户接待区域 ,下图左侧的B类客户(如商场、银行)接待引导机器人将可以承载常规咨询、服务展示等功能。
接待咨询区域之后,服务区域中相对标准的功能包括“日常巡视、递送食品药品”等。我们看到拥有独立机械臂的Moro(上图中)可以承载递送药品的功能,其目前的应用场景是在高校的实验室中,售价约200000元(若订制功能则价格更高),显然现阶段也还无法用于商业化场景中。
养老e周刊观点: 按照9073(即90%居家、7%社区、3%机构)的养老服务规划来看,机构养老本身一部分承载的是托底(即政策主导公建民营),另一部分则是针对高端人群。我们认为接待类服务机器人的除了其5000-10000元的偏高售价,对于大部分还属于微利状态的养老机构来说,现阶段类似于麦麦养老的机构管理智能解决方案也还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整体还不够成熟。
Q2 :老人的酒店式公寓 +AI ,未来 5 年会是怎样?
我们对未来的预判是,针对老人的酒店式连锁公寓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养老组成部分-----独生子女一代的长辈出现身体问题需阶段性陪护、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集中照料、活力老人的社群式养老……类似的情况已经出现在存量的连锁型酒店改造和会议中心的转型,以15-30年长租为主,现阶段第一批老人用户更偏向空巢、活力、有闲、有钱的属性。
以日本长崎县的豪斯登堡乐园为例,经营方希望机器人承担酒店70%的工作,包括前台场景下的引导/签到、搬运/储存行李,入住场景下的人脸识别开门、餐饮制作/配送、房间清洁、服务使用/呼叫等。
养老e周刊观点: 对于老人来说,定时的送餐入户/餐厅就餐、相关需求的可穿戴/“居家”一键呼叫、根据老人日常行为推送和提供客制化的优质服务,老年公寓对客群深度服务和精准挖掘需求都将会随着AI的不断学习而进化。随着医保的异地支付打通,老人旅居养老需求也将会被激活,那么前台引导/签到和搬运/存储行李也将成为AI消费化的典型场景。
Q3 :养老护理服务机器人( Assistant Robot ),该解决什么问题?
中国有超过4000万老人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无论是居家环境还是养老机构(传统养老院+老人连锁式公寓),养老机器人在该场景中需具备强移动性和强服务属性。
// 辅助行动:助力移动、助洁、轮椅自动化
// 康复帮助:递送药品、辅助进食
// 慢病管理:慢病跟踪/监测/预警(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等)
辅助行动和康复帮助在理论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服务供给缺口,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管理效率,优化养老服务供应商的成本结构-----以上海市相关标准为例,较合理的护工配比是1:2.5,即1个护工对应2.5个失能老人,其中排泄行为的发现和护理是每日高频的服务内容---在伊利诺护理机器人的辅助下,老人的排泄行为可以被迅速辨析并记录次数,立即启动除味清洁等工作,保护失能病人的隐私、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对于机构来说可以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理论上护工配比可以提升至1:10左右。不过该产品的价格在淘宝上接近30000元,高昂的价格是其广泛应用的障碍。
再来看以智能泊车助手形态在CES2017亮相的Segway Loomo(路萌),具备面部和语音识别、定位跟踪和自主导航功能,最快速度是17.7公里/小时,最长续航达29公里。基于可移动、可交互、可扩展软硬件,其在养老上的应用具备更大想象空间: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平台上有15%的App与老人医疗和护理相关。2017年2月Segway与新加坡政府创新署联合举办的养老创新服务比赛中Top3应用分别是:为坐轮椅的失能老人提供移动自动化支持(自驾)、个性化跟踪老年痴呆和监测认知健康水平、可移动的机器人护士,用于检测、诊断、预警和管理老年心脏病患者。(注:图中可看到Loomo原型和软硬件改造后的不同)
对比来看,由于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发展护理机器人早已成为大势所趋。日本RIKEN与住友Riko公司携手打造了酷似大白Baymax的“Robear”机器人(该产品仍是概念未量产),从2009年至今已迭代3个版本。它能够将病人从床上抱起放到轮椅上,或者将病人从轮椅上抱起放到床上,此外还能够为需要站立起来的人们提供帮助。Robear重达140公斤,但双腿可以自由伸缩,在搬运病人的过程中不会被绊倒,且能相对狭窄的空间内活动自如。
同样的,软银投资的Romeo也是针对于老人护理问题而设计的---尤其是针对独居/半失能/失智老人,从早晨开始提醒老人吃早餐和外出购物清单、根据老人身体情况提醒外出用轮椅而不是拐杖、根据前期学习内容为老人主动做饭、在老人接电话时提醒不要忘记正在加热饭菜、查阅处方并提醒用药、定时午睡后的唤醒服务,无法唤醒状态下与远程医疗连接并评估后续行为……这个过程中Romeo会不断学习老人的需求和习惯,并将数据积累和分析应用于后续自身和连接的服务。
养老e周刊观点: 总体来看,现有的护理服务机器人即便已经初步具备了8小时左右续航的基础移动性,但AI在服务多场景有限的学习能力、缺乏优质服务供给的支撑、高昂到难以量产的软硬件成本等,想要用养老服务机器人辅助护工去照料中/重度失能老人,现阶段在实际应用上还并不现实,我们预判AI等技术的消费化+消费者观念和能力的逐步成熟还需要至少5年时间。
Q4 :轮子 + 屏幕 ≠ 养老社交机器人 = 有用 or 有趣?
养老社交机器人(Socially Interactive Robots)的关键在于AI如何快速学习并掌握像人一样对待他人的情感。对于老年用户来说,排解寂寞感、与社会保持同步、甚至拥有参与感获得认同感,是心理层面的典型诉求:
// 心理层面安慰剂:理论上可以帮助老人排解寂寞舒缓压力,起到心理上的陪伴作用;
// 个性化健康提醒:简单的用药提醒和健康信息查询,有助降低老人的医疗保健费用;
(搭配可穿戴设备,连续数据记录,建档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议)
从使用价值和情感纽带两个维度来看,前者的垂直发展路径是工具(如扫地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后者是玩具(如Aibo、Paro);类似于Jibo、Buddy和刚刚获得融资的ElliQ,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它们在与人的长期相处中会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并形成性格。理解人类行为、像人一样对沟通和问题作出反应、学习新的能力、通过行为与人类形成情感关系,最终构成人格化AI。
我们以Jibo和Buddy为例,两者在社交机器人上具备共性:
2-3年的众筹期、数千台预定量、700美元左右的客单价,30%-40%的退款意向,Jibo和Buddy的成绩单并不尽如人意。投资Jibo占股4.1%(2015-2016年财报公开数据)的东方网力表示中国版预计在2017年年中上市,届时将进行面向家庭的服务、陪伴、视觉等应用,例如提醒、订餐、拍摄照片和视频、发送邮件、连接智能设备以及促进互动交流等。下图是Jibo(左上角)、ElliQ(右上角)、Buddy(下方两图)同类机器人在提供老人社交服务的场景,主要还是集中在“简单陪聊、语音查询、家庭视频通话”等。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产品已在东亚市场上市,相对来说拥有更低价格和更本土化的服务对接 :华硕首款家庭机器人Zenbo于2016年5月30日在台北COMPUTEX发布,2017年1月起预售价4000-4500元(500美元);目前的主要功能有:滚轮式底座可在平面移动、触控脸部点播节目、远程求助子女互动(类似锤子、华为的远程求助功能)、智能家居语音控制、智能手表连接Zenbo(移动视频)实现跌倒时的“紧急呼救”、上传慢病处方可送药上门---从场景来看,更多是承担智能家居的枢纽角色,而在老人的康复帮助和慢病管理上只能承载最基础的用药提醒功能。
总体来说目前所谓的养老社交机器人还都是“轮子+ 屏幕”的组合,即便是在“心理陪伴”上也还只能实现基础的功能(如简单对话互动,并触发内置App 功能),这并不符合“有用为主,有趣为辅”的用户诉求 。
这一点上小鱼在家CEO宋晨枫持有类似的观点,即目前AI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家庭用户的预期----小鱼在家被定义为“家庭智能陪伴机器人”,2017年1月与百度AI系统DuerOS的合作,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音互动的功能。
从“有用”来看,结合2015年12月小鱼在家的公开数据---80%的应用都是围绕着孩子,仅20%左右是围绕着老人,后续从业务条线独立分拆出企业场景,这说明家庭中老人作为被陪伴主体并不是核心用户诉求;我们再从实际的用户需求来看,类似于前期功能规划中反复提到的“在线问诊/挂号”的需求已被证明并不是老人的实际刚需。在官方宣传片介绍中我们看到了重点介绍的仍是远程协助和家人视频功能(见下图),我们认为对老人用户来说,这依然是一款语音互动功能增强版的Jibo/Buddy类产品。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类似于日本的Paro、Aibo,美国的Jibo、Buddy,都是在整体老人群体经济相对富足和生活状态相对独立的状态下产生的产品,而在中国至少近5年内老人整体还处于“未富先老”和“强亲情关系”的状态,因此陪伴型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也还需要更耐心的等待和磨炼, 我们认为 AI 技术的进步并不是促进该市场快速发展的推送因素,而是下一代老年群体在“可支配收入”和“老人独立性”上明显变化后才会产生机会 。
养老e周刊观点: 我们正在经历互联到智能的阶段,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还无法识别多人语音;而智能到有灵的阶段,仍在不断进化的Pepper也还无法对场景“察言观色”并及时进行反馈。互联→智能→有灵,AI的消费产品化趋势明显但前路漫漫,具体到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机器人来看,用户需求和收入增量在未来5年内都不会很明显。后续我们将持续跟进该领域的变化,欢迎关注Agingweekly公众号和我们一起聊聊。
孙黎:家庭服务业观察者+创业者,经历云家政(家政服务 从1到N)+创立陪爸妈(居家养老 从0到1);叫“黎阿姨”是因为阿姨妈妈们距离更近,聊养老是难的,黎阿姨也是男的:) 微信everbluesun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养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