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表面看似美好,背后实则刮着“血雨腥风”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也进入市场。虽然现在还没有共享单车那么大规模的投放,满大街随处可见,但也慢慢的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共享汽车随租随还、下单开车、停车走人都可以在手机上一键完成,费用也不高,而且不用考虑限行问题。在城市车辆限行、车牌限购的大背景下,民众买车、养车的成本高,城市停车难等问题制约了一部分人的买车欲望,“共享汽车”的出现,满足了“无车族”的用车需求。

共享汽车看着似乎很美。但现实中,众多的问题在慢慢的浮现。

记者体验发现,订车难、找车难、还车难,用车过程堪比西天取经,大大的增加了用户用车的时间成本。

就在各路资本纷纷入局发力的时候,已有玩家坚持不下去了。3月10日,“友友用车”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宣布停止运营,退回所有用户账户存款,并称停运的直接原因是“之前签署的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这突如其来的“停止运营”就像一场倒春寒,无疑给刚刚进入热身状态的共享汽车浇了一盆冷水。

痛点重重的共享汽车

资金投入大,盈利模式不情绪

目前用户吐槽的订车难、找车难、还车难,主要是汽车投放量和停车位的问题。

汽车投放量,这对于各家企业来说就是一场供给端之战,这从摩拜单车和ofo之间的车辆投放大战就可见一斑。一辆单车的造价在百元至千元不等,通过VC千万级或上亿级美元的投入,共享单车企业能够造出相当可观数量的单车。而一辆汽车的造价至少在五、六万元,同时汽车的系统工程复杂度高,周期也更长,据测算,汽车价格占整个运营成本的40%左右。

停车位几乎是所有的城市车位都供不应求的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电费成本、修车救援人工成本,充电桩的铺设也是一大难题,一些公司不得不采取晚上人工调度、集中充电的方式。

根业内相关人士了解,目前,以45千瓦的直流快充桩为例,价格在10万元至15万元之间。而一台7千瓦的交流充电桩价格约为4000元-7000元。除此以外,充电桩安装费用也极大,按照市场价格,交流桩的安装成本在6000元左右,直流桩的安装成本需要30000元左右。一辆新能源汽车按照市场最低水平10万算起;一辆车和社会上的停车场合作一月1500元算起;充电费一天100元;也就说一辆车+一个充电桩+一次停车+一次充电需要支付的成本是30万左右。

据专业机构测算,一辆车每天必须要租出去4次,每次时长要45分钟以上,才有可能盈利。而租车平台目前的使用率仅为50%。

巨大的资金投入不是一般的创业者能够介入的。如果是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的资金,高昂的成本和资金规模都无法支撑整个商业模型。由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公司将会增多。

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

除了资金之外,共享汽车还需要其他大量的资源支持。牌照、路权、停车等都是不掌握资源便很难解决的问题。

就以牌照为例。此前,滴滴的疯狂和成绩我们都有目共睹,合并了快的、收了优步、就要一同天下了,最终止步于一个“红头文件”面前。网约车政策的稳定性,资质牌照问题是目前发展的最大对手;事实上,对于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平台来讲,要想扩大规模,资质牌照同样是最大的对手,只是滴滴的例子,让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们提前面感受到了。相比较共享单车来说,分时租赁的准入门槛,限制性条件太多,暂且抛开基础设施和成本问题,一个牌照就能让众多分时租赁平台漫无结果的苟且活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几家分时租赁公司有着整合牌照,停车场和充电桩资源的能力。

对城市管理秩序构成大的挑战

共享汽车对于城市现行的管理秩序将会构成更大的挑战。有网民表示,迫不及待推行“共享汽车”,势必会给城市管理再“添堵”。

共享单车至今未解决的“违规停放、过度占用公共空间、信用体系欠缺”等问题,在“共享汽车”领域照样存在,而且问题会被放大,与“共享单车”相比,汽车占用的城市空间和道路资源是比较多的。监管部门出于缓解拥堵的考虑,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共享汽车的投入规模。至于违章如何确认、事故责任如何划分、车辆弄脏谁来清理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也不简单。

这些将会加大运营的难度。

结语

共享租车本质是资产管理公司,核心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车辆和如何以较高的运营效率获取高收入。然而,运营的效率和车辆的规模密度有直接关系,所以如何大量的铺放车量是所有分时租赁公司的当务之急。

目前Gofun已经与大众中国、奇瑞汽车等主机厂达成了合作,希望通过批量采购来降低成本,同时建立定制车型的合作,以满足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未来出租车公司也可以涉及这个市场,出租车公司手中有大量的牌照和良好的政府关系,在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共享汽车目前遇到的问题来看,掌握三种能力的参与者——资金成本足够低、掌握政府资源、具备大规模造车能力——将有大概率成功的机会。

共享租车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神州、滴滴、主机厂以及其他的玩家并未全部加入战局,共享汽车表面看似美好,背后实则刮着血雨腥风。

作者:梁少说车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产品运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