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金融进入百亿千亿时代,稳定盈利预期将成下一个门槛
进入2017年之后,各个平台在监管合规方面的脚步开始加快,继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指导意见在2015年7月下发后,有关网贷、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一些基本规范也指导意见也先后下发。与此同时,从2016年逐步进入监管规范年后,很多平台也在平台交易量、撮合量以及理财端、信贷端规模上迈入了新台阶,有为数不少的平台正在站稳百亿交易量,朝着千亿迈进。那么,在行业排名靠前的互金平台逐渐进入百亿千亿时代后,能否保持稳定的业务增长趋势以及盈利预期便成为了以后长期发展乃至于上市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事实上,在国内主流的行业前列平台中,目前都正在从规范化和跑量的资产渠道中逐渐找到一种平衡,因为网贷基本规范中对于小额、分散的定位,正在逐步形成后期的网贷商业模式规范,而目前国内成交量占上百亿千亿的平台,也基本上都在从前期的非标资产售卖模式进入逐步的规范和管理期,单纯以资产通道和渠道对接模式的平台虽然可以在交易量上占优势,但未来受经济环境和资金利率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而且纯理财-资产对接的产品模式后期也面临交易通道和合规问题。还有另外一种撮合模式则因为满足监管定位而且在商业模式上以借款对接理财需求,其本质是民生类经营和稳健消费类融资,因此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较小,目前行业内宜人贷、51信用卡旗下“51人品”等也都在逐步迈入百亿大军。
不过,从目前国内互联网发展趋势来横向对比看,从去年开始,国内有一些平台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以营收和利润为考核指标,并且在较为稳健的类信贷资产或者是以平台交易撮合的模式下,实现了在自身用户生态内的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这里的盈利模式,对于大多数平台而言存在以下两种:
一种是纯资产交易模式。比如,最典型的例子是陆金所。2016年陆金所完成战略性架构整合,形成陆金所、前交所、重金所、平安普惠“三所一惠”控股架构,累计交易量突破6万亿元。此外国内一些排名靠前的网贷平台,其交易量也逐步朝着千亿迈进,对于这种以定位于交易平台驱动或者是以对接线下非标或者各种债权融资项目的平台而言(虽然目前监管的规定是要小额、分散,但这种项目融资方式可以经过交易所等渠道进行类标准化的操作,并给和平台已有的网贷P2P业务相互隔离),交易量的放大也意味着平台服务费或者是手续费的快速增长。
因为理论上而言,也只有通过交易量的放大和成交量的绝对值扩大才能带来平台在手续费和渠道费用上的收入,一般而言这样的平台是经过和外部增信或者是交易方合作,在原先有一定风控流程的基础上引入平台的合规和二次风控。当然,这种模式在获得盈利空间的同时,在资产交易流程设计和理财-资产端匹配程度上也会需要更专业的风控策略选择。因为目前国内整体上还是刚性兑付的环境,所以平台在风控和后期资产安全的跟踪上也会进行产业生态建设。
还有一种是撮合的模式,其主要特点不是通过外部接入资产的模式,而是通过平台掌握的场景化融资需求或者是某一两个线上互联网产业链的需求,通过平台做撮合交易来实现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对接。这种模式和上一种资产对接和售卖模式不同(上述资产驱动的业务模式带有一定的证券化特点),而是对接具体的家装、旅游、经营、休闲、电器等消费和民生类需求,往往单笔金融较小,还款能力也较有保障。这种以撮合为主,以对接投融资用户之间需求的方式,其实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自身大数据风控为技术基础的利率定价体系,目前这样的产品以信用分期和现金贷为主要表现。国内以宜人贷、51信用卡旗下“51人品”等产品为主要表现,因为拥有后端的大数据智能风控、反欺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爬虫等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用户海量数据的信用评估模型,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2.0阶段的主要产品驱动力。
相比较而言,个人更看好第二种模式。有以下几个考虑:第一是监管合规,自从定调小额、分散之后,国内的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主流,而小额信贷需求的撮合模式已经成为互金转型监管合规的主要模式。第二,从成长性来看,从真实的原始C端出发的撮合模式在利率定价和客户分层以及信贷需求的培育开发方面更具前景,因为B端的资产交易模式受制于金融衍生属性的程度,而做线上理财资金和融资需求的对接则在风控和市场定位上更可控。第三,从盈利空间和策略上看,虽然走C端的撮合模式在交易量或者是贷款总量上暂时和资产端的交易模式有较大差距,但是平台可以设定的用户利率空间和体系建设更为全面,长期来看在盈利方面也更可观。
---拯迪
财经作家,金融分析师,微信公众号samchenkai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模式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