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口经济学看清中国企业级应用市场的机会

“中国企业级应用市场的机会即将到来”,这样的预判已被提出过多次,骚动一番,又归平静。

文/顾贝妮  

本文讨论企业级应用市场。德勤与中投信息发布的2017年美国独角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范围内企业应用服务行业独角兽数量排名第一,美国该领域独角兽占比27%,而中国仅占1%。这也是我个人一直十分关心的问题。

过去几年来,“中国企业级应用市场的机会即将到来”,这样的预判已被提出过多次,骚动一番,又归平静。这样的预判首先已是不客气的指出了过往的失利,而未来却未必如何。中国企业级应用市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又能否在短时间内拨云见日?

25年都未成就重量级玩家

中国软件业在企业级应用领域一直不温不火。25年前开始的企业信息化时代就已如此。这一领域在发达国家早就是另一番天地,重量级企业软件企业,是全球性跨国公司,且可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例如SAP、Oracle。

SAP整体业务年营收规模约260亿欧元。中国上市企业中东软、金蝶等为第一梯队,年营收规模仅在几十亿人民币量级,与欧美领先企业相比差距超过30倍。且中国部分软件大企业早期得益于软件离岸外包业务,其市场并不在国内。

倘若说25年前,中国商界的科技意识尚蒙昧、经济基础也过于薄弱,那么云计算发展之后,最近10年里热议的SaaS,似乎更适合中国企业生态——数量庞大但体量不足,较为分散的状态。这一领域确实曾被寄予厚望:采用门槛和使用成本都更低廉、更有规模效应,边际成本可趋近于零的SaaS企业应用应能在中国获得光明前途,但似乎仍旧没有像样的成就。

而欧美市场,SaaS时代已成就了Salesforce这样的新贵(最新消息Salesforce的上年度营收突破100亿美元,成为微软、SAP、Oracle之后的第四大软件商),还有例如企业内沟通工具Slack、BI领域的Tableau,等等。即便在最近的3年内,海外创投界仍有层出不穷的企业级应用独角兽诞生,例如、企业社交媒体管理平台Sprinklr。 而国内创业领域层出不穷的涌现过n个以”中国的XXX”为旗帜的项目,但终究不过勉强度日。

与技术能力无关

前不久麦肯锡发布的中国数字化报告中指出:在与消费端关系密切的领域和政府强烈推动的领域,中国的数字化程度甚至领先于美国,且成就了多个令世界瞩目科技巨头。 而相较之下,其他产业内用于效率提升的数字化投入,在中国的改善却迟缓许多。按麦肯锡的算法,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与美国仍有3.7倍跨度。(参见:[2030转移创造45%的价值,麦肯锡提出中国数字化推动力意味着哪些机会?](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DM3MTk4Mg==&mid=2247484117&idx=1&sn=a79715cb729042f58ff37795aed1c95e&chksm=ea6be1b4dd1c68a2685fac418b215814ce4de9fc1fbeebcaa92ce57bbd31d9c13097f6342eb1&scene=21# wechat_redirect))

数字化科技在中国落地发展的两极分化,变相说明中国的技术能力并没有问题,至少是够用。在技术与市场两大关键驱动力下,一定是市场驱动力出了问题。

许多评论曾从中国企业的发展需求特点上分析过,为何在欧美能发展壮大的企业级应用在中国市场际遇不佳。不少分析很有道理,指出了服务所提供的核心价值与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并不十分匹配。然而,在消费领域,科技公司仍能找到一条迎合国民需求的道路,从复制到创新,路越走越开阔,甚至最终超越了复制对象。那为何没有发展出更能匹配中国企业需求的数字产品、服务或模式呢?

下文将从更为根本的人口结构上来解释这个问题。这里主要涉及到受人口特点影响的两个相关状态: 第一:中国具有最为庞大的消费市场;第二:中国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消费市场掘金的比较效应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最为庞大的消费市场。就过去这20年来,这一消费市场不但具有庞大的基数,还具有惊人的增速。中国这十几亿人口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都需要吃喝拉撒;更重要是持续被重点提及的“消费升级“这一现象带来了诸多消费细分市场的井喷。基数与增速结合起来,中国消费市场无疑是全球经济增长点中最闪亮的金矿了。

企业级应用市场与中国消费市场有何关系?不但有关系,且关系重大。这就好像两大投资类别,资本的去向将在比较中做抉择。对资本来说放在面前有一个显而易见、耀眼夺目的金矿,试问谁还愿意选择另一个命运叵测的市场? 

放眼看去,中国消费市场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崛起,资本的推动力毋庸置疑很关键:创新试错、教育市场、竞争历练、人才投入……背后都是巨额资本,否则绝大多数中国的创业独角兽恐怕如今仍在小作坊阶段摸索。

然而,在企业级应用市场,我们看到的资本投入体量往往比消费市场小得多,被相中的项目也少得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本的选择倾向是必然的,除了部分在企业级应用市场有特殊资源优势的资本尚可能坚持在这一领域耕耘。

换句话说,只要中国的消费市场掘金依然强劲,这一比较效应就很难消散,中国企业级应用市场对资本的吸引力也就很难有增强。而没有资本的鼎力相助,其发展历程无论是从技术产品升级上,还是从市场培育上都就势必要缓慢许多。

企业人力成本的比较效应

就企业的IT投入而言,与创投界资本投入一样,都可以按投资行为来考量。创投界要看到创业项目估值增长,企业IT投资也要看到较高的ROI。

企业级应用旨在提高效率,最终回报无外乎两方面:获得更多客户以提高营业额;减少成本以提高利润率。用同样数量的员工获得了更多客户,或在营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人力成本。与机器替代劳工一样,数字化的深入应用,也可以理解为用软件增效人力,最终实现提高单个员工的生产力。

然而,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使得节省劳动力的经济效用并不显著。虽然过去10年间,工资节节增高,但并非所有行业所有岗位都有可观增幅,许多岗位比较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仍差距甚远。在欧美,按国家要求的最低工资来计算,年薪也可能已超过10万人民币;而一个普通行政类员工的工资可能超过20万人民币每年。相比中国,许多办公室岗位仍可以以月薪3000元招到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员工。

举个例子。照理说协同办公软件应当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企业级应用,各行各业无论大小规模,都可能需要用,且功能通用性强,成本也不算高,应当是个有巨大规模的市场。事实上,意图切入这一领域的创业项目也确实相对较多。然而办公效率提升,除了企业行政类人员省去了不少麻烦外,在许多情况下其他岗位员工不过是在无知无觉中每月多花费了几小时,而这几小时恐怕也不会有额外的工资。

而行政员工资甚微,倘若公司规模仅有几十人,优化过的协同模式对效率的提升就算尚可,但落实到成本支出的财务指标上,恐怕收效也几乎可忽略,也就很难有将免费的服务升级为付费的动力。当随便一个岗位都要年薪20万的时候,情况自然大有不同。

面向市场销售职能的平台化超越

无论怎样,许多企业即便小微,每年可能还是有一些IT投入。这些投入最可能去哪里?

创投界选择最能让估值迅猛增长的赛道,因而更多资本去了消费市场。对企业而言,IT投资去改善哪一职能可获得更大的ROI?与消费市场繁荣所匹配的,企业IT投资去了能在升级的市场中多分一杯的环节,也就是销售环节。

再进一步,同样是面向客户的市场销售职能,不同渠道,IT投资的效益也有比较效应。例如,近几年许多领域移动端的消费群体增长速度要大于其他渠道,导致企业IT投资向移动端倾斜。许多企业的官网功能似乎已很久未升级。与官网上操作的各种不尽如人意对应的是移动端服务的优质体验。这也是因为,同样的预算规模,花费在移动端所获得的收益要远大于投入在PC端的官网上。

例如,可以把淘宝看作一个SaaS服务平台,除了作为数字化渠道外,也为无数小微企业提供了数字化的销售流程服务,但首先,淘宝为他们带来了客观的客户量。

对许多行业而言,与其花成本改善内部效率,不如投资在抢夺市场份额上。也就是说同样花费一百元,投在销售环节带来的收益往往远比投在其他效率提升上大得多。

增长迅猛的消费市场中,市场与销售职能天然与消费者有直接接触,将其设计成一个对C端有影响力的流量入口平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最终,这类领域的聪明玩家,不会成为单纯的企业级应用选手,而是更具发展空间的平台塑造者,走向通过抓住C端而令B端甘愿埋单的模式,从此超越了企业级应用的范畴。

细分领域际遇可能大相径庭

中国的人口结构已进入拐点。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已过峰值,开始迅速缩减。这一变化既影响消费结构、也影响企业用工成本。但是否意味着企业级应用将迎来机会期,就细分领域来看,际遇可能大相径庭。

消费市场有较强增速的板块,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有所变化。那些已度过市场高增速期的行业,获取更多客户不再相对容易。它们的IT投资优先级也将势必有所调整。但只要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因主流消费群体的迁移,在消费市场中,仍旧会有新的高增长领域,吸走创投资本,分走企业IT预算。

在企业人力成本方面,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并不意味所有岗位的人力成本都将明显上涨。例如,可以进行全球人力资源配置的制造业,在其他国家仍有低价劳工时,本国工资就很难有大幅提升。排除国家干预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本土规模将呈现萎缩。

显然,本地服务业将是劳动力成本增长最快的领域。尤其是既往成本较低的服务业,以往的成本基数低,导致成本增幅会很大,对企业人力成本增长的压力是巨大的,势必将寻求解决之法。也就是说,对某一服务行业而言,对那些工资增幅显著且人数庞大的岗位,寻求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有效提高单人产出将具备强劲驱动力。例如:中介性机构的代理人;餐饮业的服务生;物流业的快递员;等等。

当然不是所有领域,从技术层面都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如果有这样的方案,就一定能开辟一片可观的市场。不得不说,创新成功得借势而为,而相比各类势能,人口势能恐怕是除政府势能外,最难以撼动的大势了,既造就了消费市场的熙熙攘攘,也促成了企业级应用市场的平平淡淡,我们能做的唯有顺势而为。

以上文章,首发《中欧商业评论》微信公众号,略有删节,文章标题为:美国独角兽数量最多的行业,为什么在中国却飞不起来?

本文作者顾贝妮,长期从事创新商业研究,为科技创业团队提供战略咨询。管理学硕士,十余年咨询业、财经传媒从业经历。2014年联合创办动脉网VCBeat。交流探讨创业路径与方法欢迎联系作者(微信:gugreaty;个人微信公众号:未来主议)

关键字:企业级应用, 市场, 业界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