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创作成本这件事
编辑导读:想要获得好的口碑,好的传播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靠内容出圈。作为内容创作者,当然希望自己辛苦创造出来的内容能得到大众的喜爱。本文作者以一个内容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聊聊对创作成本的看法,与你分享。
最近几年一直在做内容方向的产品,自己平时也偶尔写写文章,把自己的内容发布到一些媒体平台上,也算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吧。这篇文章就从自己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的角度,聊聊对于创作成本这件事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创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容平台都有一个创作者中心,给内容创作者使用,大家可以去上传、管理自己的内容。
现在的内容版权环境确实比以前好多了,不仅是作者,平台也有很好的版权意识。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内容是源头,彼此竞争的核心,如果自己没有掌握内容源的话,那对于一个平台来说始终是没有安全感的。还有就是在彼此的竞争中,你的对手为了构筑竞争壁垒,还在帮作者维权,从全网中找出盗取作者内容的平台,所以内容源头这件事如果你不做的话,对你来说就是不利的。
另外也说明靠着盗取别家内容生存的平台,始终是不可持续的。
为什么要创作,最初的起点是基于兴趣和自己在某个垂类储备的知识、经验,之所以提到经验,是想扩大知识的范畴,把经验也被纳入其中。而且现在细分的领域越来越多,有些人虽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但是凭借着经验,自己总结的方法论也可以做到正确指导别人的目的。
话又说回来,现在不管是哪个领域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都有很多,作为一个创作者,也不一定要求其自身在领域中有太高深的造诣。现在流行一个词——泛知识,内容面向的是普通大众,除了内容的质量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俗易懂。另外很重要的是,普通大众更关心的是某一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而不关心其更精深的专业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大众追求内容的深度层次比较低。
上文说不管是哪个领域,从业者都有很多,肯定不能是大家都成为创作者。除了基于兴趣和自己的知识储备之外,还有就是个人的性格,有的人天生喜欢表达,喜欢说话,特别能聊,也愿意分享,这样的人本身表达欲就比较强,也利于产生内容。
二、创作的目的
创作的目的从两方面讲:第一是理想层面,为了让自己的内容有更多的人看到,通过自己的内容帮助到别人,或者是对别人有好的影响,这件事本身就是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也是内容创作的原始动力;第二从物质层面讲,当创作到一定阶段,很多人都是为了能够从平台上获取物质收益。很多创作者到了一定阶段,动力都会有所减退,而激励他们的最终动力我觉得就是物质奖励。
对作者来说,要想达到精神和物质层面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容的阅读量、播放量,还有作者在平台上的粉丝量;二是平台提供的内容变现方式。前者也是为后者做铺垫,对内容平台来说,后者纯粹是功能开发。现在各家的变现方式都趋近相同,主要就是平台给予的物质奖励,电商带货,广告流量分成三种,说实话这方面很难形成竞争门槛。
不管是入驻还是留住,说到底创作者最在乎的还是自己在平台上的粉丝量,以及自己内容在平台上的受欢迎程度。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评论,评论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馈。如果能把这三个指标做好了,平台对创作者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创作的成本
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而达到这个目的创作内容的成本却是不同的。
创作成本主要分两方面:
一是内容的生产成本,内容的长度,例如文字的字数,视频的时长,音频的时长等。
二是内容的制作成本,内容产生最初始的媒介基本都是文字,然后再由文字制作成图片,可能还会制作成视频(我们看到的视频很多也都是先把台词写好照录的),内容在媒介之间转换。这其中还有工具的使用成本,例如漫画,需要专业的人来设计,很多视频背后都是有一个专业的团队,从拍摄到剪辑,制作成本要高很多。
内容的效果跟长度和制作质量并不是正比例关系,并不是说内容越长,质量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但对于作者而言,内容的生产成本又是不同的。况且创作者都会有个担忧,担心有一天自己的创作枯竭,不再有生产内容的灵感,无法保证原有的更新频率,内容创作与更新频次之间是矛盾的,所以有的创作者总本能的会有所保留。这一方面要求创作者自身不断的去学习,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创作者去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内容。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有的作者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发不同形式的内容。在公众号上发长文,然后再把长文分段发微博,这样本来公众号一次更新的内容,可以在微博上更新10次,然后再制作成5个视频发到抖音和B站上。其实内容的源头是一样的,可用户消费内容的媒介不同,作者的更新频次也不同,当然这种变化也是因为平台的内容特性不同。转化成数据指标,作者获得的粉丝、评论和点赞可能都要比单发一次长文或长视频更好。
而且这个事关键的点在于,你最终收获的粉丝、评论质量并无区别。也就是说不管是长内容,短内容,你收获的粉丝质量,评论质量不会有什么差别,依然是喜欢你的粉丝,依然是用户的真实看法。所以说对于创作者而言,怎么去拆内容,把握内容的发布节奏就变得非常重要。
作者
yunrui,微信公众号:马虎眼,原片刻产品经理,6年产品人,走在内容社交产品路上,死磕产品设计,喜欢玩各种APP,玩桌球,打羽毛球,欢迎与大家交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