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必须迎接自己的成人礼
编辑导读:剧本杀是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通过扮演角色在一个个虚拟世界中体会人生。但是,新华社和央视网先后点名“剧本杀”让很多剧本杀店主有些忧愁。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我刚交了30万年租,能有什么想法?”
店主老赵的手机屏有一道裂痕,一直没来及修。
屏幕上,新华社的标题赫然在目:《宣传暴力、灵异,变味的“剧本杀”引担忧》。
过去一年半,我们见了太多次“政策未动,舆论先行”的例子。
从教育双减到游戏未成年整顿,再到社区团购,反垄断等,莫不如是。
这一背景下,新华社和央视网先后点名“剧本杀”,令人玩味。
“现在能看出来啥?想那么多,白费!”
说罢,老赵只是坐在那里,眼睛盯着前方的空气。
01 降热,求质
剧本杀起源于欧美的派对游戏。
它以剧本为核心,玩家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DM(主持人)的带领下共同演绎剧情。
绝大多数剧本杀都有一个最终任务,一般是“找到真凶”。
因此,也会有人称其为“升级版的狼人杀”——不过,两边的玩家都不愿同意这种说法。
随着剧本杀影响的不断扩大,圈外旁观者的看法也在不断丰富。
从一开始“成年人过家家”的调侃,到“花钱找罪受”、“陌生人聚堆开会”的吐槽,再到“不正经”、“借游戏之名互撩约炮”的批判。
有多少人被这种新游戏圈粉入坑,就有多少人表示不能理解,乃至不能接受。
争论背后,是市场规模的不断攀升。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预计国内实体剧本杀2021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4.2亿元,消费者有望达到941万。
作为参考,2020年国内电影票房为204亿,是剧本杀市场规模的1.3倍。
回望三年前,2018年剧本杀市场规模仅为65.3亿元,为同年电影票房十分之一,其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此外,“年轻态”也是该赛道的另一个优势。
“当线上教培行业急刹车,游戏行业被一纸公告降温后,Z世代的数据会流向哪里呢?”一个月前,谈起剧本杀的火热,一位文娱投资人信心满满道。
对投资机构的专业投资人而言,因“看不懂”而错过下一个“腾讯/B站”,是他们内心最大的恐惧。
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无论是VC还是大公司战略投资部,都在密切关注剧本杀行业。
其中,平台型剧本杀公司,尤其是那些集线上线下于一体,提供B端和C端双向服务的创业公司,最为受到资本的青睐。
图片来源:DataENT 数娱
另一边,由于该模式“生意属性”明显,即交易过程十分的原始且清晰,强大的现金流属性,风口来袭的预期,使得线下门店的中小型投资创业者更是遍地开花。
据报道,截至2021年4月,剧本杀线下门店已达4.5万家。
其中,武汉以58%的门店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成为新晋的“剧本杀之城”。
据了解,投资一家店的成本大概在25万至100万不等。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豪华装修”成了剧本杀老板们做出差异化的重要出口,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成本有着不断上升的趋势。
我们以30万元为投资平均数,4.5万家店面,该行业背后吸纳的社会投资金额就已达上百亿(135亿)。
当下的监管环境,其实有一点像“打地鼠”。
除了光刻机、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明显的“卡脖子”领域有丹书铁券。
此外的任何行业,你慢慢跑可以,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发展都没有问题,可一旦集结为“风口”,出现了“资本过热”的态势,让整个社会都闻到了五六年前互联网行业的那种急迫与疯狂。
那对不起,不管你是新出来的社区团购,还存在了一段时间的流量明星,都必须接受规范化的冷水。
由于疫情以及国际原因,整个社会的资源目前已经不再允许所谓的“适当的浪费”,更不能再承受“风口过后的一地鸡毛”带来的额外损失。
以“质量”为代价换取“发展速度”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剧本杀当然也同样适用于本逻辑。
02 小树得修
“官媒的关注,其实是对你们这个行业过去这段时间成绩的肯定。”
我宽慰老赵,换来一个苦笑。
但这绝不是客气话,事实上,我打心底认为此次报道将利好整个行业以及相关消费群体。
由于剧本杀还是个新兴娱乐类别,截至目前,行业监管和审批制度依然还处于缺位状态。
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很难保证没有创作者和发行会选择铤而走险。
倘若真的在内容方面发生重大越线行为,整个行业恐怕都将迎来不可估量的严重打击。
事实上,在不断加速的行业进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可言说的行业乱象。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剧本杀消费需求增速达3800%,店家每年对剧本的需求量在6-8万套,而剧本的产量上限只有1-2万套,供需之间存在3-4倍的市场逆差。
巨大的缺口意味着巨大的利益,巨大的利益刺激出突破底线的行为。
“恶意高价竞拍可能是最明面上的竞争方式。”
“扒房门硬送礼物都是小case,主动来塞房卡的漂亮小姐姐太多了。”
娱乐硬糖、娱乐资本论等媒体都曾先后报道,剧本杀展会上,为了获得城限本的购买权,年轻漂亮的女店长给发行方“塞房卡”陪睡的破事时有发生。
用老赵的话就是:“这行里作者是大爷,发行是大爷,就这帮开店的是xx。”
倘若预期中的规范化、强监管可以到来,对部分打擦边球、无底线营销、非法牟利的投机者而言自然是灭顶之灾。
但对整个行业来说,这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关于版号这件事,许多人本能地认定这只是一种束缚,但事实上,版号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隐形的保护。
当下的剧本杀行业,就如同一个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赛车手在山道上急速狂飙。
虽然身上貌似很轻快,但内心的惶恐和不确定性,只会随着速度的不断飙升而持续增加。
剧本杀作为与思想传播紧密相关的娱乐载体,幻想着能一直躲在无监管的阴影里是不切实际的。
想要持续发展,剧本杀必须迎接自己的成人礼。
一方面,血腥、暴力、恐怖、色情等与多巴胺直接相关的刺激性内容,对整个行业有着“劣币驱逐良币”的隐患。
另一边,倘若有了版号作为一种官方的认可乃至背书,这对于优秀的,对社会有益的内容产品无疑是一大利好。
更进一步来看,如果真的可以被明确纳入监管范围,这便意味着剧本杀这一新兴娱乐产业正式被主流社会所接纳承认。
对我国的文娱产业来说,将是一巨大利好。
03 编剧之春
众所周知,好莱坞崛起于大萧条,一般人们对此的解释都是“口红效应”。
但影视行业中颇有一部分人认为,好莱坞之所以能崛起,是因为其有着极为牢固的根基——“B级片”。
这里的B级,是根据制作投入来划分的。
B级片拍摄时间短且制作预算低的影片,所以普遍布景简陋、道具粗糙,影片常缺乏质感,没有良好的品质。
大萧条时期,为了更好地招徕观众,美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双片制”,即在一部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A级片”之后,另外再附送一个成本低廉的B片,同时票价保持不变。
B级片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甚至可以利用其它影片的服装、道具等,可以起到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加速资金周转、平衡投资风险的作用,而且训练了一大批技术人员。
正是有如此庞大的市场,可以让腰部以及腰部以下的三流、末流从业者“有口饭吃”。
这才保证了整个行业人才梯队的平缓,使得无数新人可以放心进入这一行业,而好莱坞市场也由此可以源源不断的产出一流的头部人才。
对中国电影而言,“网大”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B级片。
但老实说,一方面该类型的数量不够庞大,或者说,在网络渠道中,在大量经典老片作为备选的情况下,该类片子的受众也不够多。
另一方面,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的特性,也使得该类片子出现了“将90%的成本放在前6分钟”、“康帅傅式蹭热度”、“花大钱购买流量导流”等营销为先的特点。
这就导致了人才梯队的容纳性不够,且编剧这一职业在网大中更是被进一步边缘化。
谈起影视创作,人们都会强调编剧的核心地位。但在我们的实际行业中,编剧行业已然成了“泥潭粪坑”。
有一类是“开会编剧”。有名气,有订单,拿到任务后再找小编剧将任务分包,小编剧按五千到两万一集分成,但没有署名权。
对入行者来说,这还是比较好的,偏“稳定”的工作。
倘若想自己单干,写一半导演跑路,投资人撤资,尾款不付,这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编剧之间也在互相倾轧。
“几乎80%的编剧都被骗过剧本。”
凡是对你大加赞赏,让你先写个几万字大纲的,多半再无下文。
那些编剧骗几个大纲后,再攒成一个,就成了他们自己的。
行业地位也卑贱到尘埃里。
从制片到导演到演员,所有人都可以说剧本不行。
高成本场景太多了,制片人骂;
剧本里写女主怀孕了,明星一句“保持形象,不演孕妇”,整个本推倒重改。
种种乱象下,剧本杀的出现俨然是一座编剧天堂。
一方面,由于重复消费频次极低,所以整个市场对“新作品”的要求非常之高,哪怕有特别牛的头部作品,也不过多挤占新作品的市场。
同时,差异化竞争是剧本杀店的基本经营逻辑,所以店家通常会买别家没有的本子,这就让即使最次的本子也会有很多人买。
一个剧本杀普通盒装本的定价最初在均价300元左右,现在一路飙升到均价500元左右,甚至还有往上涨的趋势;
而高级的城市限定本,每个城市最多卖3家的剧本,定价在1500~3000元不等;最高级的独家本,每个城市限定一本,定价在4000~20000元不等。
对应到作者收入,对于没有名气的作者本子,大多采取一刀切的买断,买断的价格一般少到几千元,高到两三万不等,足以保障日常的生活。
小有名气的作者则通常会采取分成的形式,据媒体报道,某爆款剧本的作者拿到很少比例的分成就有200万,剧本实际收益至少400万以上,而且此收益还在不断增加中。
当然了,由于消费形式的差异,剧本杀作者与影视编剧之间还有着不小的技术鸿沟,比如剧本杀需要照顾到每一个角色的戏份,而影视作品中往往分有主配角。
但有两点是确定的。
第一,二者对入门级人才的要求重合度极高;
这意味着倘若影视编剧的乱象得不到改正(恐怕也没有希望),剧本杀的行业优势,将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
第二,聪明的创作者,尤其是头部人才,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这意味着随着剧本杀的不断发展,在未来是有可能在编剧人才上反哺影视行业的。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剧本杀这一行业可以持续存活下去。
倘若没有监管的规范治理,这一目标恐怕很难完成。
作者 @财经琦观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