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职场社交为什么还没爆发?
脉脉CEO林凡曾经说过:
“中国的职场社交没有爆发,原因可能很简单:因为你的朋友还没有都在上面”。
从脉脉对人脉栏目的导航设计也能看得出来,它希望你去拓展自己的人脉,添加更多朋友。
我个人对此有些不同的意见,如果你愿意聆听,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先看下微信的发展路径
既然定位社交,那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搭建起足够强的社交关系链,用户会基于这条社交关系链去产生社交行为。那脉脉的用户会因为什么而发生社交行为呢?或者说它适合沉淀什么样的关系链呢?
众所周知,微信打造出来的社交关系链是最强的,而且是最通用的。
我们不妨尝试分析下微信的发展路径:
微信最初的定位是社交通信工具,在关系链上,它基于提前打造好的通信的固有属性,先是借助通讯录导入非常强的熟人关系链,然后通过推出附近的人、漂流瓶和摇一摇的方式构建陌生人关系链,引导用户拓展更多的好友,接着用名片来引导用户顺理成章地把新结交的线下关系链也迁移上来,最后再用朋友圈巧妙地盘活了这所有的关系链。
至此,一套成熟的微信生态关系链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多少用户至今欲罢不能。
从通信工具到熟人关系链,再到陌生人关系链,再到线下关系链,再到整条关系链的盘活,这一切仿佛早已在计划之中。
我又尝试梳理了下微信的用户之间形成社交行为的场景,暂且想到这几种:通信、聊天、交友、互动(可能没有完全覆盖,欢迎补充)。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呢?
在朋友圈之前,微信带给用户的价值可能只有这3种:通信、聊天、交友。
如果按时间排个序,我觉得也是这样。
可以肯定的是,用户已经有微信了,强大如斯,你去模仿或者超越它,几乎都是不太可行的,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二、寻找用户增长的破局点
同样是社交,但是战场不同,脉脉可能没法完全复制微信的打法,但是可以找到同样可以在另一个战场致胜的关键破局点。
如何找到这个破局点呢?
我认为关键还是要从价值出发去寻找,因为你的产品对用户有价值,用户才会来,反之,用户为什么要在你这里逗留呢?
再看一下微信,它给用户提供的价值是通信、聊天、交友。
- 我们一般会跟什么样的人通信呢?是熟人。
- 那我们一般什么时候才会需要交友呢?是遇到陌生人的时候。
- 跟什么人聊天呢?熟人和陌生人都有。
回顾下微信的发展路径,熟人和陌生人在前期的用户增长方面确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再想想社交的本质,也是以人为核心。
好的,那我们接下来就从人的角度挨个分析下:
熟人包含哪些人呢?
你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可能主要是这些,但最初激发用户不断涌入这个产品的,我觉得起到最重要作用的角色还是朋友。
因为朋友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类人群,相比其他角色,它跟我们之间的情绪纽带也很特别,因为大多都是同龄人,既然能成为朋友,习性脾气肯定都差不太多,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也很高,所以更容易受其观念影响,发生模仿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比如a说xx牌子的口红真好看,价格还非常实惠,b大概率也会很感兴趣,迫不及待也想要尝试一下。
再比如,我最初接触微信就是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她的介绍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产品。
相比熟人而言,陌生人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我觉得应该没有。
那是什么神秘力量促使我们跟陌生人发生了某种不可描述的关系呢?
我想大概主要有3个因素——未知带来的刺激、遇到有趣的人的憧憬和对某种不可描述的内容的幻想。咳咳,具体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
但说到底,用户之所以在微信上留下来,单单依靠朋友的影响和陌生人的吸引是根本不够的,他一定是感受到了微信在某方面所拥有的自己独特的产品价值。
我在这里可以随时跟朋友聊天,或者只把它当做一个比电话更轻一些的联系方式,后来发现还可以体验未知的刺激、遇到有趣的人,更惊喜的是我还可以在这里和朋友分享、记录生活,也可以点赞、评论别人的生活,我们围绕着生活得以在这里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尤其是这一切竟都获得了相比早前的QQ会更令成年人青睐的社交体验。
将上面的总结一下,其实就是,微信打造的是一个围绕生活的社交体验,而因为朋友在生活的社交场景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陌生人又具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所以它们可以成为这场用户增长的破局点。
此外,微信还需要提供其独特的产品价值。
三、类比分析:人
那同样的,我们尝试拿脉脉来套一下这个逻辑:
脉脉想要打造的是一个围绕职场的社交体验,在职场的社交场景中,最关键的角色是谁呢?同事还是前辈,领导还是下属?也许我们可以先梳理下这个关键角色需要具备的条件。
- 影响力。他需要具备足够强的影响力,可以带动社交对象模仿他。
- 信任度。他需要拥有足够强的信任力,让社交对象愿意卸下戒备,或者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他想要传递的事物上或他创造的内容上。
- 价值观。他在受价值驱动方面需要与社交对象具有相似的特征,受相似的价值驱动,否则即使他具备充足的影响力和信任度,社交对象仍然很难与他开展社交活动,无法引爆社交行为。
将范围限定在职场,想来想去,这个关键角色,既要有足够能带动模仿的影响力,又要具备一定的受价值驱动的相似性,还要拥有足够的让人信任的力量,可能只有这一种人了:受驱动价值相似度足够高的朋友
这里的受驱动价值,是个名词,是我自己造的词儿,指的是可以驱使用户行动的价值,因为我觉得不管是兴趣驱动还是好奇心驱动还是别的什么,本质上都可以说是价值的驱动。当两个人的受驱动价值的相似度越高,那他们越有可能受这个价值的驱动力影响,进而做出更加相似的决策,并产生社交行为。
为什么只是说有可能?
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包含人原来固有的认知信息以及当前新搜集到的信息。
你品,你细品,如果只是普通的同事、前辈,或者受驱动价值完全不同,则一定不足以完美地定义这个关键角色。但它又可以是同事也可以是前辈,更多的可能是拥有同样职场成长目标的朋友,不知道你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吗?
四、剖析职场社交价值体验
再说一说这个受驱动价值,根据行业、岗位、环境等的差异,这个价值可能会因人而异,但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更宽泛的层面来概括性地总结下它,这里我们就主要看下职场的情况:
在职场中,大家想要什么呢?
无非是拥有一份好工作,然后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而职场社交产品虽然不能直接给你提供一份工作,但可以给你工作机会;虽然不能直接给你升职加薪,但是可以帮你提升知识技能;虽然不能让你直接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可以成为你的垫脚石。
而这些,即是我所认为的职场社交产品应当提供的价值体验。
(PS:职场中,打工者毕竟还是占大多数,创业者占少数,所以我这里暂且只讨论打工者哈,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从创业者角度分析下)
针对这三项需求,我刚好还有些精力,所以想逐个分析下这些职场社交价值体验的关键点:
1. 找工作
首先,谈到找工作,个人觉得这个场景太重线下,也很重决策,正常情况下纯通过线上来完成应聘全流程是不太可能的(当然疫情下情况比较特殊,这个除外),肯定要走线下的面试流程,就像买车买房一样,总得现场看一看,从接触到最终决策的流程是比较重的也通常是比较长的。
这就决定像脉脉boss这类的线上招聘产品只能充当前期触达和前期沟通的作用,帮助人才和企业之间实现互相连接,而谁能把这个连接做到更加精准同时又更加高效,以帮助企业和人才都能提高效率、降低额外成本,谁就更有优势。
所以呢,我认为该点的核心在于连接求职者与招聘方的精准和高效。
2. 升职加薪
其次,关于升职加薪,我们有必要先认清一个事实——老板是不会无缘无故给你加薪或者升职的,毕竟钱也不是打水漂来的。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只有当你对公司的贡献提升到更高的级别时,才有可能获得加薪,如果更厉害达到了更高的维度,那也许就该升职了。
那贡献该怎么提升呢?
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的实力和运气。
提升实力,不仅需要理论的提升,还需要实践的锻炼,更加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摩擦中成长。实践的磨炼我们一般通过工作已经得到了,而理论的提升就需要向比我们更优秀的人学习了。
关于提升运气,我想到一句话:“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听着好像只是一个段子,但仔细品一品,我发现还是有一定道理:爱笑的人往往给人以外在阳光开朗的印象,这样的人人际关系应该不会太差,那当别人有好项目或者好机会时,就更加容易想到你,也更加愿意分享给你,刚好如果你的实力也很ok,那岂不是如虎添翼~
所以你发现没,在我们可以掌控的范围内,提升运气的最好办法似乎就是:人脉。
所以我认为,该点的核心在于围绕人与更优秀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3. 走上人生巅峰
最后,再来说一下走上人生巅峰,由于个体差异性,不同人对它的憧憬可能是不太一样的,而且从范围来讲似乎超越了职场,这里我们有必要统一下,请注意:我们只讨论职场下的。
先尝试假设下,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算不算走上人生巅峰呢?
我觉得不算,因为就算实力再强,如果发挥不出来也没有意义,别人看不到,自己也没有成就感。所以我们需要拥有能够发挥出来的足够强大的实力。
怎么让它发挥出来呢?
抛开个体表现时的不可抗力不谈,比如心情不好或者状态很差,我觉得必须要有机会。当合适的实力与机会相遇,它们就会像下面这张图,实力将会在机会的促进下,得以有效发挥,并变得更强,然后遇到更好的机会,不断变强…这便是职场下的走上人生巅峰之路。
该点的核心在于围绕拥有实力的人与拥有机会的人之间的连接,这种机会并不一定只存在于公司外部,也可能存在于内部。
同样的,虽然是职场社交,但我依然相信着陌生人的魅力,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它那与生俱来的吸引力。(精力原因,这次先说到这里,有机会我再展开讲哈)
五、结论
最后,请允许我在唠叨中总结一下:
中国的职场社交为什么还没有爆发,原因可能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你的受驱动价值相似度足够高的朋友还没有都在上面,陌生人的力量也还没有被好好地挖掘,另一方面是因为职场社交价值体验打磨得还不够好。
好啦好啦,因为兴起,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很佩服你竟然能看到这里,我只是个普通人,以上肯定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作者:被窝,公众号:艾沉店
本文作者 @被窝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