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红包能学到什么产品方法?
今年的春节,大家都被微信红包包围了,从一开始大城市IT圈传播开始,蔓延到各个圈子,随着各阶层民工的返乡,又把红包带入了三四线城市的微信群。不是盯着屏幕抢红包,就是求拉入土豪群,彻底引爆了年前的掌上生活,更是听说某公司开发了抢红包插件。
作为近两年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产品来说,微信又一次没有让我们失望,小小的一个支付+分享+公众号,上线了没几天都能让红包服务器宕机好多次,令人惊叹,更多的是羡慕,还让腾讯的股价涨了不少。当然也有嫉妒恨的(咳咳,我到现在都没弄清“来往”的送红包规则)。
这么火爆的产品,其中的战略意义应该已经被各家分析的差不多了。那以下我就从一个外行产品经理(没有做社交产品和移动端产品)的角度,说说我是怎么理解微信红包的产品方法的:
1、做最重要的事情:排除主路径上的最大困难点。
作为主推的微信支付,最大的困难点在于首次银行卡时的麻烦。微信这一年(2013)一直在以各种手段促进大家绑定,比如送10元话费,和电商网站合作微信支付减10元等等,终于在年末这一次微信红包,自己没花一分钱,还让几百万用户心甘情愿的绑定了银行卡。
微信团队憋了3个月的大招,终于大获成功。
2、简单可用快上线:
a,尽可能的利用现有功能:
微信红包采用了现有微信公众帐号的功能,省去了大部分的独立开发成本和时间。
对于多个页面进行复用,君不见“可以领红包”、“已经领过的红包”和“已经领完的红包”这三个页面,除了文案不同,页面样式完全相同。
发红包的方式,直接用分享到群/聊天的功能,不单独做发红包的功能。同时忽略“拼手气群红包”和“定向红包”这两种发红包方式细微差别,使用同样的分享方式。
b,做主要场景下的使用体验:
对于微信来说,从出生以来就是移动端的IM工具,用户使用主场景也是手机上。即使后来做了Web端,也是主要做信息的传递,减少功能的增加。这次发红包也是同样,Web端不能抢红包。
c、即使有小瑕疵,也要快上线:
不可否认的是,红包开始上线后,有着各个的小缺点,微信团队相应的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
首先是入口不明显:开始仅有公众号可以进入,后来用户多了之后,才加上“我的银行卡”里的入口。
其次是访问量巨大造成的线上不稳定,一方面增加抢红包进入不了的等待页面(产品层面),另一方面,在红包首页的体现金额处,将原有的点开页面同时显示金额,修改成了需要手动刷新一下才显示金额,减少同时请求数据库的访问量(技术层面)。
最后,对于一些不重要的问题,微信团队选择了忽视,比如自己可以领自己红包,这样明显和线下体验不一致的问题;还有财付通自己的问题,包括海外银行卡无法绑定,国内银行卡绑定时一定需要当时的手机号才可以。
3、引爆点:
a,时机:三个月前看准春节发红包这个传统文化的强需求,将线下的事情放到线上来做。
b,话题性:用户之间的比较才能产生话题,拼手气抢红包的策略中,特意把群红包的贫富做的特别悬殊,也激起用户的攀比性和赌博性。
其他的想法:
1、微信红包还有什么可以优化?
a,新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信任成本:在对各个群发红包之后,感觉明显是IT圈的人接受很高,参与很快,教师圈、银行圈接受起来比较迟疑,年龄、学历、城市差异并没有体现的很明显。这也是互联网产品在推广时候遇到的老问题,如何让传统行业的人更快的接受新的东西和玩法?APP启动页面的官方宣传图,以及短期更明显的运营入口可能是可以考虑的方法。
b,红包这一波过了之后,如果还想解决用户绑定银行卡的问题,难道还要等一年?端午抢粽子和中秋抢月饼,难免东施效颦,用户也会疲劳。不过腾讯从来就有让普通用户花费的基因,传统的qq秀和qq会员都让腾讯赚得盆满钵盈,虽然这部分用户群以三四线城市普通用户为主,单体消费能力不被互联网业界人士所看好,但是这部分好像正是抢红包没有覆盖到的人群。如果微信从qq移植了这个,如何平衡APP复杂度的问题应该也会让微信的PM挠头。
2、为什么支付宝的红包做不起来?有用户还不够,还要有用户关系。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用户关系的价值,已经比单纯的用户数的价值高多了。支付宝坐拥亿级用户量,马云也不得不承认被微信红包打了个“珍珠港”偷袭。
以后别再说自己的产品用户量高,和用户社交没关系,更可能的情况是,我们还没看到如何利用用户社交关系。或者说,有了用户社交的关系的助力,很多我们看起来非常麻烦的事情/学习成本高的事情/用户平常不愿做的事情,用户自己就心甘情愿的做了。
作者:美团产品经理 Ray
关键字:运营喵, 射击湿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