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智能座舱时我们在谈什么
编辑导语:“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相关的话题热度一直高居不下。而在座舱是否智能方面,互联网厂商因为没有过往的历史包袱貌似走在了传统汽车前面。本文介绍了智能座舱发展的四大阶段、第三空间如何到达、泛在的智能硬件产生的数据反哺智能座舱的极大进步这三个方面,推荐对智能座舱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
一、智能座舱发展的四大阶段
因为工作的原因,最近看了很多跟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相关的书籍。再加上自己本身是新能源汽车的车主+智能硬件/AI产品经理,座舱是否具有科技感是我选购汽车的很主要一个方面。
在座舱是否智能方面,互联网厂商因为没有过往的历史包袱貌似走在了传统汽车前面。
但是汽车与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产品不同,车载系统安全和稳定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互联网造车也经历了一些疼痛的教训后逐步走上正轨,比如说不能随意OTA,避免车辆在驾驶过程中进行重大的升级,一些娱乐功能不能干扰驾驶、微信功能是否要放到车里?哪些功能是必备要素、哪些是反向要素、哪些是魅力要素,实现这些功能的先后顺序。如何打造以人为本的智能座舱,如何做好车内的交互,以不打扰驾驶员的方式。
根据罗兰贝格的咨询报告, 智能座舱未来会经历四个阶段:
电子座舱
智能助理
人机共驾
第三生活空间
罗兰贝格将智慧座舱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这种划分也被业内广泛采用
我认为四个阶段划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第四个阶段的场景描述有点弱。
前三个阶段很多车已经实现了,比如说新能源车已经完全实现了全部电子化,大部分车都支持智能语音助理,有些车内分布了更多的传感器,可以检测驾驶员的心率、通过红外等摄像头监控驾驶员的疲劳状态、视线跟踪,根据语音交互进行导航、车身各个模块的开关控制等等,人机共驾方面,很多实现了L3驾驶的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在一些高速公路的封闭路段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且支持驾驶员和车辆系统的同步控制。
二、第三空间如何到达
但是对于第三空间的描述实在是有些单薄,我理解此处的第四阶段应该是L4~L5对应的阶段,人们把座舱当作除了家和办公室的第三个空间,我们需要梳理一下第一第二空间需要什么,休息、娱乐、社交、办公、学习等等,如果简单的从实现的层面,现在的车基本都已经实现,比如座椅放平、车载娱乐系统、车载电话/短信、车载安卓系统等等,车本身是具备定义为第三空间的能力的。但是为什么还要提智能座舱,当我们谈智能座舱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1.6亿台,成为仅次于智能手机第二畅销的智能硬件
我们谈的是环境感知、多模态人机交互、高速网联通信的能力。智能座舱的发展极大程度不仅仅依赖于车本身的发展,因为人工智能本身是依赖于数据、算力、算法的发展的。而这些,尤其是数据是强依赖于设备连接数,
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发展让万物互联,产生海量的数据,我们的视觉模型不会如此智能;
如果没有智能音箱每天产生大量的语音交互query,我们的语音模型不会如此智能;
如果没有规模效应,人工智能模式根本玩不转。
很多强大的模型多次证明,这就是一个赢家通吃、暴力美学的时代,不论是1750亿个参数的GPT-3,还是同样由OpenAI发布的具备文字和图片多模态处理能力的CLIP。
看到了这些你是否明白了。
为什么埃隆马斯克要疯狂的全世界开厂,特斯拉要采用全相机方案,核心思路就是要降低成本抢占市场份额;
为什么苹果也非常努力的挖了各种特斯拉前高管煞费苦心的造车,因为未来车是人们的第三空间,苹果的掌握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车载数据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拥有这部分数据,那么苹果的生态就可以闭环,真正实现的感知环境、认知机器与人的关系;
为什么李书福要造手机,因为现在智能手机是全世界保有量最高的电子产品,用户粘性最高的产品,拥有手机就可以拥有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
智能座舱的发展一定得益于其他更为泛在的智能产品的发展
三、泛在的智能硬件产生的数据反哺智能座舱的极大进步
为什么我们说高精度地图特别适合美团做,因为美团保有着全中国超过300万的骑手,他们每天活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他们的轨迹与脚步丈量着城市每一个角落,他们在骑行的过程中、上楼的过程中就是测绘一张高精度的地图,包括很多地图大厂都无法覆盖的室内定位领域。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滴滴特别适合做自动驾驶了吧,因为他们平台连接了超过200万辆车(参考某些行报数据,不一定准确),这些车辆都要接入滴滴的后台,安装相应的车载录像装置、录音装置,同理这些海量的数据可以驱动滴滴做自动驾驶、车载交互,智能座舱等等,但是国家这一次制裁不知道是否会给这个市场的入场券带来一些变数。
大数据平台代表玩家:美团、滴滴
此外,像是传统通信领域的华为,也在努力进入车载领域,据说财大气粗的华为在上海地区就雇用了超过上万台汽车车队,每天在路上驾驶、营运,目的就是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积攒大量的真实数据,来进行进一步的自动驾驶规划。可能有人会问了,这些都是自动驾驶跟智能座舱有什么关系?
图来自地平线公司,智能车从底层传感器到上层中控的逐层架构
我们谈论智能座舱不仅仅是车内的感知,一定是车外与车内相联动的感知,如果车外无法做到非常智能的话,车内的驾驶员需要集中精神在路面上应对各式各样的复杂环境,车内感知做的再智能用户也无力感知。
智能座舱的发展需要由车载环境感知、多模态人机交互、端云结合/5G高速网联共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的。而这些技术的发展,智能座舱并不是他的强依赖项,比如5G高速网联的发展可能在工业场景发展比较快,但是这些行业的发展积累下来的产业链、解决方案反过来会促进车路协同的发展。
智能座舱依赖于多维度技术的发展
智能座舱完成从感知到融合(多模态的输入融合),到决策到最后的执行,形成完整的智能驾驶体验,这里面涉及的单点技术目前都在各自的领域飞快的发展着,同时也在我们现在还不是非常智能的智能车中相对“割裂”的发展迭代着,但是随着智能车的不断普及、算力,数据的不断增长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刻。
作者:大仙河 微信号 :大仙河知识学堂。专注分享关于人工智能产品、智能硬件、哲学的思考。
作者 @大仙河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