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及其运用实例(下)

本文作者通过在互联网上或者设计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上面所看到的的心理学定律,并结合当今时下热门的互联网产品,挑选出了几条比较常用的心理学定律,供大家一同参考和学习。

在产品设计中,心理学无处不在。因为人类大脑的这些原则,决定了人类对你的这些设计会有什么反应。在互联网产品日益增多的社会,根据kano模型来看现阶段的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已经满足了用户基本型需求和期望形需求,用户现阶段对产品的魅力型需求越来越强烈。
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不仅仅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还要从细微处做起,比如各种各样的用户体验。很多时候,一个好的交互或者说一个让用户满意的背景布局就能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充满好感,并且最终决定长期使用你公司所做的产品。
笔者根据这几天通过在互联网上或者设计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上面所看到的的心理学定律,结合当今时下热门的互联网产品,挑选出了几条比较常用的心理学定律,供大家一同参考和学习。

 自我表现心理

理论简述

每个人都有渴望被他人关注的心理,都希望在千篇一律的世界中脱离出来,成为那个最闪耀的自己。就像《最受欢迎的北大通识课:自我意思的养成》这本书说的一样:每个人都存在着自利偏差的错觉,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别人要好。因此,在表象中便极想表现出自己的优秀,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人们的这一点共通性,将这个特点放入我们构想产品,设计产品,运营产品的过程中。自然会起到不错的反馈。

运用实例

在很多互联网产品中,就有很多产品是利用这一共性来设计产品。比如说前期QQ头像的设置,用户可以免费选择系统里面默认的系统头像,但是对于自定义的头像则要采取收费。或者只有在开通红钻,黄钻之类的产品,你才可以自定义你的QQ秀,或者自定义你的QQ空间,使其变得有自己的特色,显得与众不同。然后像耐克允许顾客定制他们的运动鞋颜色,所以他们坚持不用公司的颜色定义顾客。标准的选择可能不完全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反而有可能可以阻止他们购买。人们认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或创造的)是更有价值的。
超级产品经理

从众心理

理论简述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相吻合。这个其实不用多说,很多电商APP的活动促销Banners上面就会写:这款××已经千万人购买,或者 好用到几千人都哭了 这种有点浮夸的词眼。
虽然理性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话是“不真实的”或者是“夸张的”,但是还是会随着这些字眼不自觉的形成了“这些商品应该很好用”的错觉。又或者说淘宝评论的好评,中评和差评,我不知道淘宝前期设置这个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根据我自己的总结,我感觉除了让用户更直观的知道一个商品的质量怎么样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用户从众的心理,加速了商品的出售。

运用实例

我相信正在看我这篇文章的你们,如果有在淘宝网购经验的话,肯定在收到货的同事,包裹里面还夹带这一张“好评+不低于××字的评论立返×元”的条子。当我们真的为了几块钱给店铺五星好评的时候。其他还未购买商品,不知情的顾客就会因为看到 这个商品的 好评很多,评论写得很走心之类的,然后脑海里面就会不自觉的浮现出了“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之类的话,然后毅然决然的买下了这件商品。(PS:在这里我奉劝一下各位,以后评论店铺的时候还是要理性的进行点评,毕竟你不知道后面会有多少人由于你的好评而同样同买了该类商品。)
超级产品经理

面部识别定律

理论简述

如我上篇文章产品《设计中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及其运用实例(上)》中熟悉度偏见所说的那样,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熟悉的东西。相对于在你的产品里面加入动物或者植物的图片,人们更乐意看到的是同类的人脸。因此 在设计中加入人脸,是最有效的设计技巧之一,可以吸引人浏览你的活动Banner或者是商品。人们天生会被面部吸引——甚至我们能在没有人脸的地方看出人脸来,例如月球或火星表面。且研究表明,当网站里加入了人脸,转化率会增加。在这里我想推一个链接https://blog.kissmetrics.com/boost-conversions-using-images/这里链接里面写的就是《7 Tips to Boost Your Site’s Conversion Rate Using Images》使用图片提升你网点转化率。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点进去看看。

运用实例

这个概念有多种应用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很多互联网产品中看到人的图片。比如说钉钉的向导页面就是用的是人脸的图片,拉近了人对该APP的熟悉感以及建立起了熟悉度。或者说我们经常用的表情包。研究表明,相对于打字,表情包更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当下的心情。利用这项原则,你立马就能确定设计的基调,并且跨越语言的界限进行沟通。
超级产品经理

席克定律

理论简述

席客定律关系到一个人需要多久来做出决定。如果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做出抉择,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顾客心理会有压力。这就相当于你给了一个选择困难症的顾客一份很长很长的菜单,他最终纠结很特别就最终放弃掉点菜拍拍屁股去其他地方吃饭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最好不要给予用户太多的选择。所以现在无论是WEB端也好,APP端也好,我们可以点进去他的分类页面进行查看,很多app的分类导航都是往深度去分类而非广度去分类。举个例子。可以页面的一级分类是食物,那么你食物点进去的页面可能就有 水果,零食,蔬菜。点击蔬菜又会呈现菠菜,白菜,小白菜,大白菜……之类的东西。在你可以在每一级页面剔除去你不需要的东西,慢慢缩小的你的可选范围,这样子不知不觉就从有限的商品中选择到你最想要的产品。

小结

这一篇以及我上一篇《 产品设计中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及其运用实例(上) 》就算是我对跟产品能挨上边的心理学的定律的全部总结。当然在之后的产品学习过程中我还会不断的按照 理论简述+运用实例 这种模式,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我相信,产品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合理的运用心理学会给我们的产品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相关阅读

产品设计中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及其运用实例(上)
 
作者 @ crystals 。

关键字:心理学, 产品, 定律, 实例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