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在想什么?
谢谢早读课的同学邀请我做演讲。接到演讲的需求之后,我其实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我适合讲些什么?上次见到大卫和kant,我们聊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为什么心灵鸡汤那么火,为什么大家更喜欢类似于’优秀产品经理必读的十本书’,“马云成功的十条经验”这样的文章?现在,我先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
在写了我个人的第一本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事情: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早就回答了我的困惑。他们写的其实就是心灵鸡汤,可惜当年没有微博,不然一定是个超级大V。
除此之外,他们还是超级产品经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两位老人家寥寥数语其实就是讲了三个道理:
世界是怎么样的
我们能做什么
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
我在做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中其实也就是做这三件事:
发现需求
满足需求
更好地满足需求
这三句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据我所知,从2010年产品经理的职位开始成为热门就业方向之后,整整四年过去了,依然许多人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我适合做产品经理吗?我以前总是回答,后来回答得太累了,于是写了一篇文章谈这个事情,后来发现“这个需求”依然无法满足,于是我打算借鉴国外的经验做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大家知道星座吧。每个一段时间出生的孩子就拥有了一个星座,而且大部分孩子都很奇怪,无论怎么学习成长都最终会变成“对应星座”的模样。比如我是狮子座,星座学上说我是自信而充满热情的人,但容易过度自信而造成盲目冲动。恩,这是一个非常普世的价值。
因此,我打算做一套我是否适合做产品经理的测试,给出十二个产品星座。我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
但你真的100%相信星座吗?我之前不信这些东西,甚至鄙夷,直到有一天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其实大家都一样,只是人们是需要被安慰的。所以,言归正传,我今天打算分享给大家的第一点就是
善良比聪明更难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Amazon的CEO杰弗里·贝索斯说的。他回忆自己小时候痴心与计算,看到有广告在说禁烟,于是算了一把,骄傲地和自己的祖母说,每吸两分钟的烟,你就少活九年!但他想要的赞赏并没有得到,反而让祖母变得伤心。这就是他学到的一个有价值的道理。
我在腾讯做产品经理的这段时间,谈了很多需求,写了很多需求文档,做了很多产品和功能,但以前的我不知道这句话的涵义,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凌驾于需求之上。有一回我做了一个交友的需求,大家讨论了一轮,最终决定了一个玩法。大部分人进来就应该按照我们的玩法进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提供了一个最优解,想得面面俱到。但事实上呢,我还不敢想象。但后来思考的时候,我和其他人说,我们看起来很聪明,但太自以为是。产品逻辑不代表用户的逻辑,最显著的就是这样几句话:
用户是可以被教育的;
这个入口太深了,用户不知道;
用户没想到的,我们都可以做上去;
产品经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常会遇到这些矛盾,但关键是你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交互领域常说一句话:don’t make me think。这个me不是产品经理,也不是抽象的用户,而是具象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分析我们的用户群体是怎么样一群人,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出来,不要迎合潮流。比如最近研究90后的都在说弹幕,恨不得所有内容都可以加上弹幕,但据我所知,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这个功能。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术语叫做“关键路径”。用户的行为并不是理性的,并不是像个证明题一样一步一步下去,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使用习惯。比如早些年有个段子就说了这样一件事情:用google 查找百度,然后用百度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我自己也遭遇了这样的问题。今年9月份我自驾去了一趟阳朔。当时我从阳朔出发,先去了漓江风景区,然后再去桂林市。最后某个导航app把我带到了山沟沟里面,偏执地要我把车开到山上。最后我放弃了导航,走原路回到阳朔重新走高速去到了桂林。对于app来说,如何规划路线其实就是一个数学题,但对于用户来说,如何规划路线并不是两点之间取最短。
善良比聪明更难,对产品经理来说,并不仅仅是从理性出发,而是把产品做得合情又合理。这个“情”就是用户行为和场景,这个“理”就是产品逻辑。但大部分人其实很难做到这样,我自己也没有太好地做到。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想要分享的第二点: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从人的天性来说,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时常会收到许多用户的反馈,他们破口大骂产品如何如何有问题。看得多了,人也就疲惫了,早期还是愿意回复一下,后来对面这种“负能量”,估计谁也扛不住,于是就麻木了。但有时候转念一想,并非人人都是恶意的,只是当你遇到某个特殊场景的时候,的确不吐不快。我上回在阳朔被导航到山上的时候,我也曾破口大骂,真想把导航app的产品经理抓到这里,让他感受下这种困境。
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时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我极少回家,父母在家经常会遇到上网的问题。我一般会说,你可以一步一步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能上网了。有时候说了几遍,他们可能对于术语不是特别理解,于是还是搞不定问题。一般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太愿意麻烦我,我也就算了。但最近和一个刚生孩子的同事聊天,他说刚出生的孩子每天除了吃就是拉,但有什么办法呢?这是我的孩子,我必须要有耐心,等他可以理解我。
产品经理对于自己的孩子是非常有耐心的,愿意细细打磨,容不得别人多说一句不好,但用户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对象。他们正如我们的父母,需要耐心和同理心去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我记得猎豹移动上市之后,傅盛总是宣讲,我们只是把清理大师做到了极致。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句可听可不听的废话,但我今年开始主力用android手机之后,才发现他说的是非常诚恳的,清理大师的确把“清理”这么一个简单的需求做得非常好:交互简单,操作自然,清理效果好,没有什么很专业的名词,全是很好理解的内容。我相信他们一定是非常有耐心,非常了解用户才会打磨出这样一款产品。
我从2012年开始,QQ签名始终是这样一句话:一个生活平淡无瘾的产品经理,又凭什么做出让别人上瘾或者感动得产品呢?今天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有所收获。
上面两个分享的主旨很简单,就是讲一个问题:产品经理是如何做决策的?其实这两条都是很感性的内容,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远远不够,产品经理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乔布斯说的,站在人文和科技十字路口的人。因此,除了这两点之外,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今年开始认识到得一个道理:看得更远。
允许我用查理芒格常说的一句话,让我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查理芒格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大师,虽然他本身做投资并不做产品,但我们其实都是在揣摩人性。他的学习方法和个人经历非常值得各位研究。回到正题,做产品,或者说个人做决策,一定要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我常和别人说,想象一下5年后的自己在做什么,然后再想一想自己明天要做什么,是否会有不同的感触?任何一个东西都需要培育,需要时间浇灌,那么想要在5年后吃上自己种的苹果,就要提前几年线去培育一棵能产生好果子的苹果树。
做产品经理也是一样,在面对决策的时候,一定要从未来思考。设计学上有人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叫做“为旷野设计”。这种设计方法要求设计师尽可能地去考虑用户未来可能会遇到问题。比如一辆山地自行车,正常人会觉得够轻够快够结实就好了,但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的产品是不是可以轻松地解决你得麻烦?做产品也是一样,任何产品并不是一条大路通罗马,而是要让用户在任何场景下,尽可能都能到罗马。
从未来思考还要求我们自身了解一样东西:科技。我时常和身边的人说,你一定要尽可能理解程序,甚至学会编程,因为这是世界上普通人可以掌握的,最强大的武器。只有了解这个,你才能更好地理解未来的发展。或许有人会说自己不适合学这么高深的东西,但我还是强烈建议你们去了解他。为什么呢?前几年许多人不愿意学开车,因为觉得手动挡太麻烦,结果现在遍地都是汽车,甚至google还在研究无人驾驶汽车,这就是趋势。要顺应趋势,就要尽可能去学习,即便不会也要理解它。编程也是一样,从前是很难懂的汇编语言,现在已经诞生了许多方便理解的高级语言,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简单的编程方式,所以不要担心。最关键的时我们要看到这个趋势,努力去适应它。
我今年看到了一本非常震撼的书,叫做《理性乐观派》。这本书就讲了一个好玩的事情:科技在不断地让人更好地生活。比如水资源稀缺,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地球97%的面积都是水,如果有一天海水淡化技术成本更加低廉,效率更高,海水也能为人类所享用,稀缺的问题是不是已经被科技解决了呢?所以,在现实的悲观面前,我们都要努力做个乐观派,理性去看待未来的趋势和发展。
最后,总结一下,我今天分享的三个点其实就解决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甚至是普通人应该如何去做出选择,第一是遵循人性而不是利益,第二是多些同理心,第三是了解技术,顺势而为。这三点可能并不是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与我有益,希望也能带给各位收获。
好啦,讲了这么多,最后还是用贝索斯的其余两句话结尾:选择比天赋更重要,时刻追随你内心的热情。谢谢。
本文转载自:胡澈的博客
关键字:产品经理, 经理, 产品, 阳朔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