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体验、竞品分析报告能增加多少应聘筹码?

面试的时间比较短,HR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对一个人进行判断。筹码是相对的,这个问题就好像,有CET4证书肯定比没有证书更具话语权,有CET6证书的人肯定比只有CET4证书的人有话语权。(先不讨论证书和英语水平的正比关系),首先在HR快速判断应聘者的过程中会默认为:起码拿着CET6的这个人在大学期间英语的这件事上,肯定花了时间,如果一次就考出了,说明能力肯定更优胜一些。

回到原来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面试的时候要带一份《竞品分析》,HR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

1.对于中低层应聘者,有没有做《竞品分析》,可以看出应聘者诚意度,是否把面试这件事放在心上(第一印象不是很重要么?)。

2.先不看《竞品分析》的内容,单从框架上也能帮助HR快速区分同一层次的应聘者,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已经入门。

3.通过《竞品分析》,是让应聘者熟悉公司业务的一种手段,如果应聘成功,能够快速融入团队工作。如果应聘不成功,也算一次点对点地宣传了公司产品。

4.面试用的《竞品分析》其实被产品经理蒙上的一层面纱,它更像是一个《用户体验报告》,面试也是产品经理的一次用户调研的一种手段,比广撒网式的做问卷调查有效果多了。

当遇到同样层次的应聘者,写出来的文档往往是差别不大的,有时真的很难从一篇《分析报告》中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职业游泳运动员】和【业余游泳运动员】比赛游50米,时间是差不多的,但是游2500米就有区别了。所以就有了,群面笔试一面二面终面等等这些手段,最终只有一个目的:也是尽可能地快速地判断应聘者和公司的契合度。

跳出这个问题,谈谈竞品分析这件事:

泛泛而谈的众所周知的事情没有价值。一定要针对某一块功能做详细的对比,挖掘功能背后的策略或价值。

一个产品一定有核心用户、次级用户以及边缘用户,所以也会有部分的功能是为了满足次级用户甚至边缘用户的,不加区分放在一起分析也是不准确的。

网上普遍的竞品分析都是按照五要素去写的,但目前我更喜欢用1.Base+Solution分析法,2.比较研究法,3.不同维度比较法,这三个的分析产物才是有价值的。因为应聘而做的竞品分析,更像是一个流水账,难免会片面。

竞品还可以分成:

1.直接竞品 :与产品目标用户相同内容相似

2.潜在竞品 :与产品目标用户相似但暂时没有我们产品功能模块

3.转移竞品 :目标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产品目标不同,但在特定场景下形成时间竞争的产品,例如坐同样地铁的人,消磨时间的途径可以玩游戏、看小说、听音乐、聊天、逛淘宝

1、Base+Solution分析法:

Base:目标用户是什么?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通过什么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同其他产品相比,解决方案有什么差异化和卖点?如何推广营销?市场效果如何?

Solution:解决方案如何实现?还有多少空间?陌生用户进来如何使用?信息组织、交互如何?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否符合用户预期?配色、UI是否符合用户审美?用户会在哪里困惑?用户打开产品的频率如何?用户是否会向他人推荐产品?

2、比较研究法:

设定分析目标,将同类功能模块或外观细节编组作表,根据比较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3、不同维度下的比较方法:

根据具体需求可选择就某一问题点来比较、某一功能点来比较、某一核心点(焦点)来比较等

最后一句:【会想】到【会做】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切忌看过很多方法论,就自命非凡

文/ Roseyang 杭州 产品

关键字:产品经理, 竞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