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评审的背后

我猜测,作为一个产品,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每次的需求评审了。内部的需求评审,被同组的产品一直挑剔(或者是在追求完美)。我们都在试图找到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最接近完美的逻辑。事实上,我们都明白没有完美,最终追求的是将逻辑错误最小化。

当你明白一个页面,出自你手,将去承担多少流量,被无数次的用各种使用逻辑测试尝试的时候,你会明白严谨的意义。其实反思内部评审的时候会想,我会把它当成一个很有趣的挑战和检验,如果我能完美无缺的度过这个考验,经过这么多个产品对我的质疑和挑刺。那么证明我的产品之路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吧。实际上考验会分为两种层次。第一种是使用层次,这种层次是比较低级的层次,但是新人一般都会栽在这个层次,需要停留不少时间。是否考虑了各种用户场景,在上万甚至十万百万的PV,UV前,用户不会只按照一种实用逻辑进行使用和测试。如同将蜂蜜散在地上,蚂蚁将会前往所有蜂蜜存在的地方,一丝一毫都不会遗漏。而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场景,并做出相应的展示和处理。不能指望蚂蚁会按照你的要求走你设定好的那一条路。然而新人往往非常自负于自己的想法,一上来就希望优化场景体验。事实上,可能连那个很简单的页面是如何呈现的,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逻辑出来。而我就在这个阶段,希望尽可能减少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时间,将自己的心态放平,踏实严谨的去搞清楚背后所存在的逻辑背景。踏实的面对每次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才能将其解决。

第二层的考验,是用户层面的考验。页面选择呈现哪些因素比价重要,页面选择收起哪些因素,页面选择省略哪些因素。它背后的逻辑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不仅仅是需要自己设计的时候告诉自己,更多的是要告诉别人,甚至是要说服别人,这个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用户逻辑,那么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方案比较好呢?使用的方法有几个: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竞品比对分析,话语权。这几个方法每个都有不同的优先级,在什么场景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案,需要详细考虑。例如:数据分析,市场调研适合于有足够的资源和人力物力去做一个相对比较有参考性的调研,得出来的数据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如果有可能,在不同的经纬度做更加深刻的调研,会更有说服力。竞品分析,这个使用场景是产品初期,简单而言,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供你去调用使用,这个时候,可以参考行业内优秀的竞品是如何设计交互的,将这个功能也告诉别人。最后,话语权,当你自己无比确定这个功能的更改是正确的,而无法作出有说服力的调研和没有竞品可以参考时候,你需要去尝试和评审中最有话语权和决策权的人交流,在评审前或者评审中争取到他的支持,那么这个功能便可以通过。

说了这么多,明天还是得去改需求,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来吧。

作者 李l松Sherlock

关键字:产品经理, 评审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