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六段论模型
一、概念
陈琪有一个六段论的产品模型,主要阐述了产品的六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 : 功能 。例如聊天、推送、发图文等。
第二阶段 : 内容 。因为功能的使用,用户会留下很多内容在系统里面。
第三阶段 : 更多 (我的理解是演化、是业务和信息等重组聚合)。基于功能和内容,实现更多的业务或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是基于当前核心功能的延伸。
第四阶段 : 品牌 。前三个阶段决定了品牌定位,即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品牌一般在第一阶段功能诞生的时候就确定了。
第五阶段 : 生态 。在前四个基础上,把产品涉及到的所有群体全部服务好,打造出一整套的封闭的生态系统。
第六阶段 : 标准 。定义一个行业,定义一个产业。比如苹果定义了iOS系统的标准,Google定义了安卓的标准。
注意:
1.六段不是一定按照顺序来发展。
2.六段可能做一定阶段会回到前面的阶段开始再来,会有波动。
案例:
1.滴滴打车一上来就从功能直接到了第六阶段,开始定义: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价格标准。
2.百度地图,直接从功能跨越到“更多”服务:打车、周边吃饭、娱乐等。
3.蘑菇街从单纯服务消费者到做一整套电商系统,从“更多”的阶段回到了“功能”阶段。
绝大多数的产品,基本能做到第三个阶段的都非常少。
产品的阶段越靠后,商业化变现越容易。
比如,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功能,必须要有壁垒,否则只能短期赚点钱,不长久。
二、第一阶段:功能
功能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一些能完成小业务的模块,例如聊天,地图,支付等。
即使功能相同,因为内容和定位的差异,产品也会有天壤之别。
举例
微信和陌陌的初期功能差不多,都是聊天,但是产品却很不一样
1.微信是基于熟人圈、以移动通信为核心的平台化产品。
2.陌陌是基于陌生人、以地理位置为核心的交友产品。
笔者对这里的理解是:初期的功能,主要是要“打穿”用户的核心痛点。
蘑菇街最初切入点是: 帮女孩子挑衣服。
蘑菇街最初是怎么通过“功能”来满足这一需求的呢?
1.把图片分类,以商品目录的形式呈现,一页里面有20张图片,然后所有商品大概有20页左右。
2.基于统计,一个女生PC上要在阅读过2000个图片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决定,手机大概是1000张左右。所以其实对于女生来说,能够在不翻页的情况下看很多很多的图片是最好的体验。蘑菇街初期版本的功能实现了不翻页不断加载图片的功能,即无限滚屏。
这个筛选衣服的功能优化好后,蘑菇街的用户量在半年内,直接从几千个迅速成长到十几万,解决了冷启动的问题。
当真正解决了一个痛点,让用户“爽”了,留存和增长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看过前面产品分类文章的人应该知道,这里其实是“一对多”的产品形态。
基于一个功能点,解决用户的一个痛点,搞定用户。
三、第二阶段:内容
笔者的理解:
功能是瓶子,只要有用户用这个瓶子,里面就会装东西,即:内容。
蘑菇街初期是靠的UGC模式来产生内容,即用户相互分享自己最近买的不错的商品,但是很快就被卖衣服的商家灌水搞坏了。
所以蘑菇街做了一个工具,帮助卖家推荐自己的东西,推荐自己的商品是OK的,但是定了一条原则:你不能伪装成消费者,必须表明自己的卖家身份。
为什么要让商家进驻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要做More(更多增值服务),商家是最有力的参与者。
产品发展过程中,如果某一个群体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意愿想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请你珍惜他,因为他很有可能是你平台下一步成长的动力。
商家每天发的商品图片量跟普通消费者分享的图片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这就给蘑菇街平台带来了大量的内容。
同时,商家在蘑菇街活跃,引导消费者到自己的淘宝店消费,商家通过蘑菇街带来了大量的流量,赚了不少钱。
后面淘宝封杀蘑菇街跳转到淘宝的链接的时候,商家因为大部分的流量都来源于蘑菇街,所以也愿意来蘑菇街开店。
当商家进驻后,又需要在功能层上进行开发。
所以,再次说明
六段论不是固定的,也是上上下下,不断调整的。
四、第三阶段:More更多
笔者对More的理解是:
量变到质变的演化,是信息链接、重组、聚合。
为什么要做More?
因为只有卷入更多的资源才能成长。
一定要把商家卷进来,才有可能为用户提供直接消费服务,才有可能形成生态。
蘑菇街采取的步骤
首先做了个社区,然后做导购,导购导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跟商家收费(广告点击流量费)。
上面说到要卷入更多的商家进驻,其实卷入更多商家的目的就是这里的More。
通过一个点,把消费者做起来,然后基于利益,让商家从蘑菇街的间接导流模式,变成这个系统的一份子,直接开店。
这里就聚合了资源,同时对系统里面的各方,都有利。
五、第四阶段:品牌
品牌说到底,就是要把我们对人性的洞察,和对自己产品的洞察结合到一块儿,用一个准确的点去表达出来。
品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在一个点上打透。
比如说投放地铁广告,你是在上海二号线的每一个站,都放上你的三块广告牌,还是把其中的一个站全包了做广告?
比如你走进一个地铁站,所有广告都是蘑菇街的,这样用户就会有沉浸式体验,感受到沉浸式的品牌压迫,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笔者对品牌的认知
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注入品牌,让用户产生偏好,相信这个品牌,从而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获客成本,实现边际效益递减,利润递增。
不能产生行为偏好的品牌,只能叫商标、招牌。
下面举例来说明品牌的价值。
如果你不懂电脑,去中关村买电脑,你肯定会选择牌子的,比如ThinkPad,MacBook。
但是如果一个人说:我这是自己组装的机器,价格更便宜,你敢买吗?
除非你懂。否则你肯定选牌子的。这就是品牌的威力。
总结来说,品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让用户选择你的产品,而不是别的产品。
有品牌,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品牌溢价 。
就是同样的产品,贴上品牌的标签,就能多卖很多钱,企业有更多的利润。
六、第五阶段:生态
笔者的理解
生态就是在基于已有的品牌和业务,打造自己的封闭系统,平衡生态中各个群体的利益,在建立护城河的同时,卷入更多的社会资源。
2015年,蘑菇街在构建生态时候主要利益群体
1.消费者
2.在蘑菇街里面晒搭配的网红和模特群体
3.卖东西的商家
怎么破局?
1.将有限的蘑菇街的流量导给一些头部商家,让他们赚钱,发奔驰车,野马车给这些人。让别人知道:在蘑菇街做生意是可以赚钱的。这样很多商家就愿意进来了。
2.商家可以在蘑菇街卖东西,但是必须要标明自己是卖东西的商家,不能灌水破坏生态。
3.提供直播等功能给网红和模特,帮助她们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总体就是要学会制定规则,不严重伤害某一类群体,平衡好买卖双方的利益。
不破坏买方的体验,不严厉打击卖方的积极性。
蘑菇街作为一个信息链接和服务平台,做好生态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七、第六阶段:标准
标准就是对一个行业或者产业制定一套规则。
比如iOS的开发标准,是苹果制定好的,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包括开发语言、开发工具、上线规范等,都是苹果制定的。
比如滴滴和Uber,定义了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到价格。
能做标准的企业,对产业链是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八、总结
1.六段论给出了一个产品发展的主要阶段,实操性很强。
2.绝大多数的产品,过不了前三个阶段。
3.六段论顺序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往前发展的,有时候会基于需要,短期回到前面的阶段。
4.明确自己产品的阶段,对产品的规划和发展,大有裨益。
5.阶段越靠后,商业变现越容易。
作者 胡贤彬
关键字:产品经理, 蘑菇街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