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产品设计的原则

做任何事情都存在道和术,对于产品经理而言道指的是做产品设计的原则、过往的经验提炼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术指的是做产品的技巧与规划方法等。许多产品经理习惯性接到需求之后就开始低头画原型,做出一堆自我感觉良好的产品设计,这是非常忌讳的方式。在这里笔者归纳了一些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产品设计基本原则,用道的方式帮助读者建立自身产品设计的方法。

设计的目的性
通常我们认为:产品是为了解决某个核心问题、满足某个核心需求而诞生的。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明确设计的目的性,即想清楚我的产品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在前东家时一次与客户进行商务接洽的过程中,客户表示对产品的第一印象是「不够专业」。因为所处「房地产价值评估」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产品中需要通过复杂的公式、基数等等对房产、地产及抵押物的价值进行评估。我们的产品通过后台配置的方式对计算的表现形式做了简化处理,只需要进行几次简单的点击就能生成准确的评估结果以及完整的报表。但给客户的感觉就是没有依据的结果不可靠。
细想其实客户产生这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往往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不可见的过程相当于不可控的,处于管理层客户会产生「没有控制权」、「系统计算出错了我们也不知道」类似这样的感觉。
在产品前期的规划中,也是我们反复明确“产品为客户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的过程。例如在设计一款提升业务效率的产品时,「高效」就是具有指导性的设计理念,从系统架构到流程逻辑、用户体验设计这些过程都是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效率」这个问题。能够通过一次点击得到结果的交互,绝不会为了体现专业的过程刻意把产品变得复杂。在保证「高效”的情况下再从别的方面去解决类似「不够专业」这样的问题。
做消费者端的产品时实际上各种业态的产品都会有一定的竞品可以进行参考,许多产品经理看到哪个竞品的架构、交互做得更好就一股脑地抄,这样是会出问题的。实际上两款同一领域的竞品也会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可能以主打不同的细分市场或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等等,所以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一定是针对这些特别之处做了最适合自身的选择。「ZAKER新闻」以及「网易新闻」同为新闻类型的产品,ZAKER更注重个性化订阅而网易更注重社会新闻,因为侧重点不同,所以在信息层级架构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
做企业端的产品往往会面对客户大量的需求,在客户看来每个需求都是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并且重要性非常高的。在产品规划的层面上,做业务流不同于其他基础服务(OA办公、人事、财务、通讯等),它具有中间环节较多、数据处理过程以及业务流程节点比较复杂的特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要分清主次、明确优先级,抓住点去解决线的问题,利用多条线的组合解决面的问题。例如常见的管理、效率、决策等等不同的方面的需求,在业务层面上的通过不同环节设计去体现。 产品经理在这里一定要给出明确的态度,不要对客户的意见进行盲从,还是要从表象中去找本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掩盖一个问题却违背最初的设计理念,这样的产品往往会做成一个四不像,成为「臃肿难懂、抱怨连天」的代名词。
道理很简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容易随着产品的演变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需要产品经理们审慎把握好尺度。

心理预期模型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常常被产品经理提及叫作心理模型,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名词叫机器模型。心理模型是人们作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往往是根据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零碎的事实所建立的,对事物产生的惯性思维。机器模型是事物实际产生的方式,在计算机中上表现为程序通过代码开发实现的机制。
当我点击电脑界面上的打印按钮时,电脑通过接口与打印机的控制器互联,经过充电、曝光、显影、转影和定影等一系列工序后就自动在纸张上打印出内容,这个过程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机器模型,用户点击一个按钮后纸张上出现内容这是心理模型。在产品的角度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心理模型就是用户认为产品应该是怎么工作的,机器模型就是产品实际上是怎么工作的。
一款好的产品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基于用户的心理模型而不是机器模型去设计。在表现层越接近心理模型用户就越容易理解产品,明白产品的功能与交互,明白如何去完成一件事。经常听到用户抱怨有些设计简直是太「反人类」了,实际上这就是没有顺应用户心理模型所导致的结果。在PC上浏览网页时会遇到404等报错页面,当我们触发一个错误页面时程序就反馈给我们错误实现的具体原因,这就是典型的机器模型,细想用户需要知道这些原理吗?用户需要的是解决的办法以及返回的方式,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这才是与用户心理模型一致的解决方案。当我们使用手机拍照后马上打开微信对话框的加号时会提示「你可能需要发送的照片」,这是一个非常符合客户心理预期的设计,当客户在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突如其来的惊喜感,认为产品能够懂得用户。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顺应用户的思维方式,以目标为导向才能让产品更加被大众所接受。

产品的边界性
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称之为好产品?如果好产品的定义是:解决用户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产品是不是解决越多的问题就代表往“好产品”的方向发展呢?Tony在克制的力量一文中说“每个产品均有自己的边界,一个产品应对一个核心诉求,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但产品的边界甚至是企业的边界我认为是没办法去定义的,产品与企业在发展升级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诉求、解决新的问题。微信发展了这么多年与最初的规划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可能连allen自己也没有想到现在能做到“连接一切”的地步,那么试问微信的边界在哪里呢?阿里巴巴从过去一个对外国展示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平台发展到今天内外贸易互通的平台再到淘宝、天猫的崛起,试问阿里的边界又在哪里呢?
产品的边界性是某个阶段内对产品的约束,可能是一个季度、一个版本甚至一次升级的约束,在这个边界范围内去解决一些需求。在谈到用户的需求时常常提及「需求链」这一个概念,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当我们设计一款产品时通常抓一个点,解决一个核心场景下的问题。当产品逐渐成熟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思考需求的前面是什么,有什么场景可以进行更广度的覆盖,实际上这就是产品边界的延伸。例如一款理财产品,当用户出现「买基金」这样的需求时,可能是因为客户需要「理财」,再往深入去探索可能是用户存在一次性大额消费的需求,那么这可能就是一款理财产品打通购物商城的缘由,所以对需求链的深入探索也是产品边界扩散的过程。
边界是会扩散的,随着产品被赋予不同的使命而向外进行更多的扩张。这种边界扩散的方向是无法被预知或者被计划的,再好的棋者也只能掌控三步以内的棋局,对于互联网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也是一样,产品难以按照一条既定的路线去前行,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控制边界的方式来引导我们产品的发展走向,阶段性的目标要清晰、边界要明确,什么事情该在这个版本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都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义方式。

情感化设计元素
当产品经理设计一个新的产品时,他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产品的功能,而不是用户的感受。
单纯是功能齐全的产品不一定会受到用户的喜欢,因为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对待一个产品除了理性的帮助之外还有感性认识的成分。12306的APP无疑是一款优秀的产品,他帮助我们不再需要到售票窗口只需要点一点手机就能轻松买票,但是当我们提到好产品时它是很少被提及的,用户们记住的只是糟糕的交互以及繁忙时间永远买不到票的体验。因此一个成功的产品必须在重视产品的逻辑功能的同时,还要强调产品对用户的情感影响。
著名的产品设计师唐纳德·A·诺曼把情感化设计这个概念具象为本能、行为及反思三个不同水平的设计。本能水平是指外形的联想,人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上设计越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容易被接受。行为水平是指产品的使用乐趣和效率,对于工具类产品来说讲究效率,用完即走。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因此能否有效地完成任务以及过程是否愉悦是行为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情感上会越发喜欢这种构思巧妙的产品,这种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感,从而排解了人们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所以得到用户的青睐。反思水平则表示着我们常说的认知和思考,与用户的长期感受有关系。它通过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推导帮助我们建立与用户之间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当我们需要搜索时我们会想到「百度一下」;当我们需要结交好友时会说「加个微信」;当产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品牌就成了情感的代表和载体。
对于情感化的需求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令人愉悦的信息架构、清晰明了的流程引导、友好的出错处理机制、对空内容的展示和引导等等,从细节处透射出对情感的把握。很多负责新产品的产品经理都会认为,产品初期应该先把功能做好,后面再慢慢提升体验就好了。在笔者看来这是为懒惰找的借口,往往一个好的流程设计、友好的交互甚至简单的一句提示语都能减少用户的负面情绪,所以产品经理还是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细节出发才能设计出充满情感又符合用户预期的产品。

风险控制思维
“企业家常常看到机会,而投资者往往关注风险”。产品经理既是企业家,更是投资者。
很多产品经理知道控制风险的重要性,但很少人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处处去培养自己的风险控制意识。所有的项目都存在各种风险,甚至每一个产品功能的规划上、简单的交互事件里都会产生不可预期的风险。笔者非常庆幸自己在工作生涯初始就遇到了一位培养我风险意识的好总监,遇到一些产品规划上的问题去请教的时候他总会问我“ 这么做有什么风险?如果风险你认为在可控范围内就放开点空间去做,如果你认为风险较高就想办法去降低。 ”。我认为这种控制风险的方式在很多场合下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选择planA还是planB,当我们做产品设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多种信息架构或交互方案难以选择的情况,在A/B plan对用户的传达以及效果相近的情况下尝试去判断两个方案所面临的风险。例如当一个抽屉导航的设计转换成TAB导航时我们会考虑改变导航方式可能对用户用户认知模式的改变,需要时间去适应的风险。如果这个风险是在可控范围内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做这样的尝试。
当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被预知,也不是所有的风险都是可控的,但我们要做的在当前节点,最大化地去规避能预知、已经看到的风险,这才是我们做风险控制的目的。

以上这五条原则我认为是做一款产品的基本思考框架。很多产品经理的规划不清晰、不知道怎么去做功能在我看来就是缺乏思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即需要有意识的训练也重要的是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希望各位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的整个周期内深入思考上述常出现的问题,找到属于自己的道与术,愿你我共勉。

文:justinlam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产品设计, 产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